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工业社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工业社会

 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由重工业转化为服务业及高技术等的社会形态。“
 “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1959年的夏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萨尔斯堡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已经从生产商品为主发展到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现状。两年多以后,贝尔又一次重提这个概念。他在美国波士顿技术和社会变革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后工业社会:对1958年以后的美国的一种理论观点》的学术报告。该报告认为在今后30—50年内,“后工业社会”即将出现。他强调智能技术和科学理论在科学变革中的作用。他的这篇文章虽未经公开发表,却在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论述后工业社会问题的代表作。
 1973年,贝尔公开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此书写作于1965至1970年间,是系统地研究工业社会的未来,预测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后果的专著。
 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点,美国从1956年就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因为美国的白领工人已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意味着新的基础结构和新的基本原则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商品的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而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抽象出理论和理论知识,并加以系统化,以指导改革和制定政策。贝尔还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各种职业中将占主要部分。他预测,即将出现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工业、大学、科研机构、保健等服务业将大大增加。他还预测到20世纪末,美国、西欧和日本等都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至于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贝尔认为有如下五个方面:1.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2.权力发生转移: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主转变为科学技术研究人员;3.社会决策和革新的根据是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在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5.通过“智能技术”制定各种政策。
 1979年,贝尔深受微电子学飞速发展的启发,发表了论文《信息社会》。他明确指出: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他认为信息社会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处理为基础的,其战略资源是信息。贝尔进一步预言,到21世纪,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互结合,将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方式、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的获取、对职业和工作的特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是关键,它将导致“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此看来,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和社会的战略资源。另外,大学、研究院等智力集团成为社会的基础结构。
 除贝尔外,西方学者对后工业社会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1.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人们不得不寻找资源能源枯竭、自然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世风日下、通货膨胀、结构性失业、毁灭性战争等问题的解决方法;2.研究知识、智力、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研究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预测后工业社会的未来发展。
 学者们的分析表明:在后工业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资本而是信息和知识,知识和信息是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之所在。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未来。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有五大特征:由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主转变为科学研究人员;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核心;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制定各项政策需要通过“智能技术”。

☚ 工业社会   产业革命 ☛

后工业社会

西方社会学名词。完成工业化以后的社会。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19—)曾对此进行过系统论述。主要特征是:1.经济重心转向信息、知识产业;2.社会领导层为科学研究人员;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革新和决策的依据;4.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制订政策要通过“智能技术”。一般认为,此理论是西方国家关于新技术革命的思潮的起点或基础。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又名工业化后的社会,指以知识为主宰、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种社会。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创用,用来表示一种关于工业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在20世纪的最后30多年里,某些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制造业中被雇佣的劳动力比例下降,不及总劳力的一半,而在教育、保健、福利、通讯、闲暇、金融、秘书机构等服务性行业中工作的人员比例持续上升。贝尔由此分析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 (1) 经济上以服务行业为主,主要为科研、教育、保健、休养、艺术、消遣等服务; (2) 科技知识分子将成为各种职业成分中的主导部分,实行科学政治化、科技人才组织化; (3) 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决策的依据; (4) 人类将使用以信息为基础的发达的“智能技术”和先进的数学推理方法进行决策; (5) 对未来的社会采用拟试验等办法进行预测。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社会主义工业社会将走向趋同发展的道路,可以共同进入后工业社会。苏联学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实质是科学技术决定论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方法论基础是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这种理论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图景。在日趋尖锐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这种理论与现实产生明显的矛盾。

☚ 仰韶文化   合众国际社 ☛

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西方学者用来描述高度工业化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目标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D· 贝尔在专著《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中提出的,因而又被用于概括贝尔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从工业社会顺利地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实现新的繁荣。在后工业社会中,人际关系成为主导因素,生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竞赛,注重社会的实际,依靠信息并以服务为基础,因而本质上有别于以自然资源、技术生产为基础的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中将发生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1)经济结构方面,从商品生产向服务的转化;(2)职业领域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职业增加,从事非体力活动的职工数超过体力劳动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核心;(3)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依据;(4)通过对技术的评价,控制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技术领域来维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又通过对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控制,以及有计划地推进,来减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5)制定决策,20世纪下半期,有组织的综合系统的管理技术得到显著发展,使人们可以识别和运用合理选择的策略来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管理技术及其应用,可能在20世纪末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技术,它将会帮助社会及其每个成员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找到最好的答案。后工业社会理论未能正确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但这种理论强调了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促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更直接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后工业社会

工业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服务业取代工业制造业而成为经济结构主体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目前称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发展新阶段的最早的系统性描述和推测。美国社会学家贝尔(Bell, Daniel, 1919— )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他把在发达国家出现的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社会称为“后工业社会”,以区别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前工业社会和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社会。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前后连续的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的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的第一产业为主;工业社会的经济部门以利用能源、机器的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的经济部门主要属于第三产业。前工业社会的主要职业是农民、矿工、渔民、不熟练工人,工业社会的主要职业是半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后工业社会以专业性、技术性职业为主。前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天然产品,工业社会是能源技术占主导地位,后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受土地、人口、自然资源限制很大;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国家和私人对投资决策的控制至上;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和整理理论知识为轴心,出现了社会结构性变化和新问题。在后工业社会,大学、研究机构成为主要社会机构,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是经济的基础;人作为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技术是社会分层的基础,教育是社会分层的途径,理论知识占据中心地位;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整理,物质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基础,以科学为基础的计算机、电子产品、光学产品、化学聚合物等成为新工业的主要标志。后工业社会产生新的智力技术,以线性规划、马尔可夫链、随机过程等为基础的新的数学和经济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使人们可以利用模型、模拟、系统分析等工具和决策论解决经济和工程问题;知识阶级在不断扩大,技术阶级和专家阶级是社会中增长最快的集团。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已完成工业化之后的社会。197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所写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1)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2)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主变为科学研究人员。(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和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制约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制定各项政策都需要通过“智能技术”。认为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社会革新和变革的直接力量。

☚ 第四次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 ☛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亦称工业化后社会,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59年在奥地利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份预测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概念,并于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作了系统的阐述,贝尔把工业化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称为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一、在经济方面,产品制造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化;二、在职业结构方面,社会的领导层由企业主组成转变为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三、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是,理论知识居于社会的核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与制定社会政策的根据,四、在未来的方向上,技术进步的发展更有计划、有节制,更重视对技术的鉴定和评价;五、在制定政策上,采用和创造新的“智力技术”。然而,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划分并不能抹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 自动控制   知识产业 ☛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贝尔1959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第一次提出,并在1973年发表的 《后工业社会》 一书中进行专门阐述。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工业社会 (或称农业社会),人们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体力,经济主要由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部门构成。第二阶段为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减少,用能源代替体力,依靠技术和机器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济主要由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部门构成。第三阶段为后工业社会,人们依赖于信息,将致力于发展服务业。继贝尔之后的著名人物还有布热津斯基和托夫勒。布氏提出了“技术社会”的概念。托夫勒注重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提出了“超工业社会”。以上虽然提法各异,但都反映了“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1) 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和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性质的独立力量,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可以使现代资本主义摆脱危机,而且可以使之空前繁荣。(2) 服务经济论。认为物质生产在经济中已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而代之以“服务生产”,社会阶级结构的性质将会变化。(3) 社会阶级结构根本变化论。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知识、熟练程度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蓝领”工人不断减少,“白领”工人则不断增加。(4) 权力转移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大,权力转移到学者手里,出现了“能人统治”社会。

☚ 三C四A革命   硅谷 ☛

后工业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


后工业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