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社会化houqin baozhang shehuihua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适应国防建设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依托社会力量进行军队后勤保障的一种模式。是中央军委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方式上的一次变革。
在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主要是自筹自备、民间供养、取之于敌等补充方式。新中国建立后,在计划经济年代,后勤保障是在国家计划调拨的范围内,由军队自己组织,依托后方勤务实施保障。这种保障方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军队包揽过多,负担过重,效益较差,影响了军队正常任务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之后,国家经济实力大增,物资极大地丰富,经济运行机制灵活,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大大增强,已经具备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物资基础和社会关系。因此,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作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重大决策。总后勤部根据江泽民主席的决策,在全军800多个不同类型的单位先后进行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第一,提高了效益。北京军区先后在300多个单位进行700个项目的后勤保障社会化试点,截止到1999年底,减少了3000多人,节省了4000余万元资金。其它试点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效益。第二,转变了观念。过去,受“大而全”、 “小而全”思想的影响,军队后勤保障总想自成体系、包揽一切。结果是“摊子”越铺越大,负担越背越重,效益越来越差。现在,干部战士依托社会、依托市场、提高效益的观念逐步形成。第三,突出了军队职能。军队是战斗队,基本职能是练兵习武、保卫祖国。后勤保障自成体系时,摊子大,占兵多,牵扯干部大量精力。后勤保障社会化后,大量工作由社会实体负责,军队突出了自己的基本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保障社会化将逐步从机关院校发展到野战部队,逐步从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逐步从伙食保障扩大到后勤的各个方面。这将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