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义货币供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义货币供给Nominal Money Supply

“实际货币供给”的对称。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但假若某一经济体系正经历着物价水平的剧烈变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名义货币供给

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供给,表现为通货净额和存款净额之和。尽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投放出去或通过偿付政府债券等形式支付出去的,但决定一国货币供给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程序是: 中央银行将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再贴现率来实现的,然后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放款活动,多级放大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给。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政府发行货币过量,因此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的增长率要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一致。

名义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nominal money supply

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但是,假若某一经济体系正经历着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那么,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 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 ☛
名义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

以货币单位(例如“元”)来表示的货币供给,表现为通货净额与存款净额之和。
货币供给程序 当代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形态都是信用货币,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投放出去的。一般说来,决定一个国家名义货币供给的是该国自己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名义货币供给的程序是:中央银行将准备金输入商业银行,然后通过多级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放款活动,或通过一系列的存款和贷款活动,商业银行创造出了扩大的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给。当然,中央银行拥有的只是控制强力货币,即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及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之总和。但在相对稳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名义货币供给。
诸学派观点 凯恩斯学派认为,当内生因素如工资、成本率先上升后,金融体系也随之增加名义货币供应。而现代货币主义则否认此点。货币学派认为,名义货币供给是独立的外生变数,即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必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而不是适应物价变动的内生变数。假定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下,中央银行所供应的名义货币恰能满足大众的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在这种情形下,假定中央银行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例如以扩张货币数量作为实现充分就业政策的工具时,大众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就要暂时大于其需要量,造成货币失衡;假设原来每人所保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等于一个月的所得,而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一倍,在当时的价格水准下,每个人所保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就等于两个月所得,这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达到最后的新均衡位置时,一定是名义所得与名义货币供给作同比例增加。换言之,名义货币供给是一国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决定的。因此,为达到货币均衡,就必须调节名义货币需求。
古典数量论认为, 商品的价格由实际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供给的比例决定。如果实际货币需求为100亿斤小麦,名义货币供给为500亿元,则每斤小麦价格5元;倘若实际货币需求增为125亿斤,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每斤小麦降至4元,货币升值25%;假若实际货币需求不变,仍为100亿斤,而名义货币供给增至600亿元,则每斤小麦价格涨至6元,货币贬值17%。
弗里德曼认为,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在短期内(如5~10年内)会影响国民收入,而从长期来看只会影响商品价格。因为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有效需求,使国民收入增长,但由于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与引起通货膨胀的时差,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到来,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变化6~9个月后才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在国民收入有了变化的6~9个月后才能影响到物价,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到引起通货膨胀变化之间的时差大约为12~18个月。当通货膨胀形成后,再想通过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刺激有效需求,就会被公众的预期效应抵消。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公式:

(其中,P为物价水平,Ms为名义货币供给,KQ表示国民收入中以货币保有的份额)。表明物价的稳定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所必要的客观环境,要作到物价稳定,必须使名义货币供给Ms与国民收入KQ保持同步增长。

调控手段

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名义货币供给的手段通常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三项。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向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利息率水平下降,促进企业投资增加,导致生产和收入增长;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导致银行体系存款额多倍紧缩,使名义货币供给量减少,与此同时,债券价格下跌,利息率提高,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导致生产和收入减少。同样,降低法定准备率,可使商业银行在活期存款额不变时扩大放款,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则提高法定准备率。贴现率的调整效果与法定准备率类似。
☚ 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 ☛
000001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