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
同里位于吴江市东南端,是太湖流域典型的水乡古镇。
同里,原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千余年来,同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致,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水多桥多。同里镇街河并行,桥路相接,东西走河,南北架桥; 以河道为骨架,依水成街,环水设市,傍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河、桥、街、路、宅、园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水乡古镇布局。镇区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镇内全长6公里的15条河流纵横交叉,将古镇划为7个岛屿,架着49座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桥。建于清代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是同里桥中之宝,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在旧时凡镇上居民婚娶、满月、生日庆贺都要走一趟三桥以图吉利。二是深宅大院多。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朝,同里外放做官的不少,他们大多留恋故乡富土,告老回乡后,在同里营造了一大批宅第园林,由于原来交通闭塞,大部分明清建筑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目前,明清两代建筑约占古镇区建筑面积的70%。从1271年至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私家宅园38处,寺、观、祠、宇47座,全镇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有三谢堂、五鹤门楼、承恩堂、仁济道院等十余处,清代建筑较为完整的有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崇本堂、务本堂、陈去病故居等数十处。现全镇先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有1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处,列为市级文物控制单位的有26处。民宅中封火墙、石库门到处可见,务本堂有九进之深,为江南古镇之罕见。三是文化名人多。据镇志记载,自宋淳安四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镇志称“儒绅大夫彬彬辈出”、“多名家盛族”。明代以来,同里人著书立说,遗留下来的著作多达780多部,给同里增添了绚丽斑斓的文化色彩。民间流传的《珍珠塔》故事也出于同里。
目前,同里镇正在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对古镇风貌进行了全面性整治:采用封闭式生物处理形式,将古镇内水系进行污水处理,并控制内河水位及水上漂浮物;同时建造污水处理设备一套;作为古镇污水处理的配套工程,确保水质清洁。将古镇内现有的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明线全部入地,以恢复古镇原有风貌。
单位:吴江市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86-512-63331140
同里镇
位于吴江市东。唐已形成集镇。现为江苏省唯一全面保护的古镇。河道纵横,水面占全镇面积的五分之一,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15条河道将全镇分割成7个小岛。现存桥梁54座,其中宋、元、明、清古石桥22座,造型各异,优雅古朴。思本桥已有700多年历史,桥身络满青藤,如饮水老龙。许多石桥镌有对仗工整的联语,如渡船桥:“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普安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乌金桥(由西北郊迁入镇内)桥面中央方石镌有“马上报喜图”,相传为当地百姓迎接太平军而作。碧水两岸,绿树笼烟,屋宇丛密,因水成市、成街、成路、成园。10个世纪只通舟楫的古镇,少有兵燹之虞,民丰物阜,商贩云集,并留下了众多的古建园林。全镇原有宅第园林33处,碑刻砖雕数以百计。现存完好的宅园有三谢堂、明德堂、承思堂、耕乐堂、卧云庵、孚寄堂、务本堂、嘉本堂、嘉荫堂、陈去病故居及环翠山庄、退思园等数十处。所产河鲜有鲈鱼、桂鱼、甲鱼等,风味小吃有蜜糕、松糕、青团、麦芽饼等。近年已通公路。
☚ 3. 吴江市 退思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