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异音异义字分类及读音
(一)分类
同形异音异义字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1.异音而意义有联系的字,多由本义引申而成,例见上文“字义的分化”。
2.异音而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字,例见上文——同形异音字产生的原因: 由假借形成; 文字的兼并与消亡; 古音保留。
(二) 读音方法
历代医家标注同形异音字的读音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反切 《素问 ·阴阳类论》: “草与柳叶皆杀。”张景岳注:“杀,少戒切。” (《类经》卷十七第九十六) 《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 “起恶日。”杨上善注: “恶,焉故反。”《本草纲目 ·卷十二下·术》: “术,直律反。”
2.直音、如字 《太素·卷三十·禁极虚》: “春夏勿数虚阴。”杨上善注: “数音朔。” 《素问·血气形志篇》: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张景岳注: “度,如字,下同。” (《类经》卷七第十一)
3.标明声调 《灵枢·论勇》: “皆胜毒。”张景岳注: “胜,平声。”(《类经》卷四第二十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张景岳注: “数,上者去声,下者上声。” (《类经》卷九第二十九)《素问·脉要精微论》: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张景岳注: “恶,上去声,下入声。” (《类经》卷六第二十一)
一般人对四声容易辨别,而难于正音定义。《灵枢·根结》有“血食之君”一语,“血食之君” 意即继承血祭传统的国君。“血食” 即 “血祀”,也叫 “血祭”。古人杀牲取血涂在祭器上致祭祖先叫 “血祀。”“祀,国之大事也。” (《左传·文公三年》) 能否继承祭祀的传统,就标志着国家的兴亡。古人以 “不血食”(《左传·庄公六年》) 为亡国。“食”应读 (sì祀),不读 (shí时),不是“指吃晕。” (《灵枢经校释》) 《素问·五藏生成篇》:“五藏相音,可以意识。”这个“相”字究竟怎么读? 如何释义?历代医家是没有弄清楚的。王冰于 “相”字无注,吴崑注: “相者,五音相为循环也。”吴氏作平声读。今又有人理解为 “相,相貌,形态”。又有人把 “五藏相音”理解为 “关于五脏的自发性声音”。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相”的本义是仔细看 (说见上文),读 (xiàng象),可引申为审察。《荀子·非相》: “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经文的原意是: 用审察病人声音的方法可以推测识别五脏的病变部位。” “意者,度也。” (《荀子·赋篇》: “请测意之。”杨倞注) 度 (duó夺),推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 同篇又说: “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尸蹷同尸厥,中害即尸厥,古又称中恶。《丹溪心法 ·厥逆》: “尸厥、飞尸、卒厥,即中恶之候。” “中害” 即中伤要害部位,“中恶”指被恶邪所中伤。“中”应读 (zhòng众)。《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千金要方·治病略例》: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与《国语·晋语上》“上医医国”,《金匮要略》“中工不晓相传”一脉相承,“中医”是中等医生。上例的原意是,有病不让庸医治疗,常常可以得到中等医生治病的疗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 “柴胡汤治心腹卒中痛者。”《伤寒论文字考》云: “此中痛即满痛也。”《史记·外戚传》司马贞 《索隐》引崔浩: “中犹满也。” “中”应读平声。“心腹卒中痛” 即心腹尽满痛。“卒,尽也。” (《诗·大雅·桑柔》毛 《传》)
字别为音,音别为义,读古医书必须十分重视因声别义的方法,否则扞(hàn)格难通。审音别义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阮元说: “同一字而各篇训释不同,大抵依文以立解,不依字以求训。” (《毛诗注疏校勘记序》) “依文以立解”就是要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用义。语言环境 (语境) 又叫语用场,它不单指上下文,还应包括作者所处的时间 (历史背景)、地点、条件、心境以及写作的目的、对象等。阅读古医籍时,应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把原文中某字的语用意义弄清楚,才可能真正读懂弄通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