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鸡子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鸡子黄 【概况】: 异名 鸡卵黄(《纲目》)。 基源 为雉科原鸡属动物家鸡的蛋黄。 原动物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余项参见“鸡肉”条。。 【化学】: 每100g含蛋白质13.6g,脂类30g,碳水化物1g,灰分1.6g,Ca 134mg,P 532mg,Fe 7mg,维生素A 3500单位,硫胺素0.27mg,核黄素0.35mg,尼克酸微量[1]。 对氨基苯甲酸0.8μg/g干燥卵黄[2]。蛋白质有卵黄磷蛋白(Vitellin)、卵黄球蛋白(Livetin),其比率为3.6∶1[3],含至少5种唾液酸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4]。 所含大量脂肪性物质中,约10%为磷脂,且以卵磷脂为主;另为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占脂肪酸46.7%),亚油酸(19%),亚麻酸(2.9%),饱和酸(31.4%)[3]。还含胆甾醇约1.3%,葡萄糖(化合及游离)约0.3%,叶黄素(Lutein)和叶黄素的多种异构物,少量胡萝卜素(<0.02mg/100g)[3]。 参考文献 [1] 食物成分表.商务印书馆,1957∶94 [2] ビタミン定量法.南江堂,1955∶523 [3] Thorpe′s Dictionary of applied Chemistry.vol 4.4Ed.1946∶255 [4]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1;275∶474。【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千金·食治》:“微寒。” 归经 入心、肾经。 ❶ 《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功效 滋阴润燥,养血息风。 主治 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 ❶ 《药性论》:“和常山末为丸,竹叶煎汤下,治久疟不差。治漆疮,涂之。醋煮,治产后虚及痢,主小儿发热。 煎服,主痢,除烦热。炼之,主呕逆。 ” 用法用量 内服:生服、煮食或以药汁冲服。外用:调药涂或煮熟熬油涂敷。 使用注意 《本草求真》:“多食则滞。”。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鸡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三物,取400ml,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140ml,日3服。 ❸ 乱发鸡子膏(刘禹锡《传信方》)治孩子热疮:鸡子5枚(去白取黄),乱发如鸡子许大。2味相和于铁铫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顷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粉之。 先把鸡子煮熟,取其黄置铁勺内火煎出油,去渣,须将苦树皮研细末,加入鸡子油内调匀即可。用时把患者头发剃去,白开水洗净,然后抹此药。1日换1次药,重者14~15次,轻者4~5次即愈。 ❺ 《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蚀耳疮:川黄连3g,鸡蛋3枚,四季葱白10根。先将黄连碾成极细粉,次将鸡蛋取蛋黄油并同黄连调和成软膏,瓶贮备用。用时先将四季葱白以清水煎汤约100ml,待温,用脱脂棉签蘸汤洗净患耳后根部之脓液。 再取蛋黄油黄连软膏涂之,每日早、晚各1次。” 单方应用 ❶ 《普济方》:“治小儿惊痫:鸡子黄和乳汁。量儿大小服之。”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正此意也。其治呕逆诸疮,则取其除热引虫而已。” 《金匮》百合鸡子汤,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其涤胃而降逆也。 排脓散,用之以其补中脘而生血肉也。”“温润淳浓,滋脾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