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迁和史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sima qian he shiji司马迁是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是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人。生年有中元五年(前145)与建元六年(前135)等说法, 卒年不可考。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为太史令, 掌管文史星历和皇家图书, 曾有志于编写古今通史。司马迁从小受到熏陶,熟读史籍。20岁时游踪遍及南北, 到处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此后开始著述通史。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触怒汉武帝, 下狱并遭腐刑。后获赦出狱, 为中书令, 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出空前巨著《太史公书》,即后人所称《史记》。《史记》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历时3000余年。全书包括12本纪, 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这种以本纪和列传为全书主体的编史方法, 是司马迁所首创。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下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 《汉书·司马迁传》)即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史记》取材丰富,对《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 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 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 淘汰无稽之谈, 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撰写过程中, “不虚美, 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汉代以前,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史事的翔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善来看,都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创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司马迁以寓论于叙事之中的笔法,描写了许多历史人物, 形象真切动人, 洋溢着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作为一部传记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后人对《史记》的注释有南朝宋人裴骃的 《集解》、唐司马贞的 《索隐》、张守节的 《正义》。宋代将三家注分别排入正文之下,便于阅读。清人梁玉绳 《史记志疑》 曾对书中史事加以考证。近人张森楷 《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汇集诸书,便于参考。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 《史记》, 为目前最佳版本。 ☚ 王充和论衡 班固和汉书 ☛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胡佩苇著。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先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即“少年时代”、“漫游大江南北”、“入仕和扈从封禅”、“太初历的制订和继春秋而述作”、“李陵案”、“发愤著书”;又介绍了有关《史记》的一些问题,如“史记的体例”、“考信和实录”、“不与圣人同是非”等。作者用了不少篇幅从文学的角度叙述了《史记》的成就和特色,在“歌颂和讽刺”一节里,作者指出:《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的总集,它的出现,不仅建立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也从此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因此,《史记》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意义。从文学的意义出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的思想性。这是司马迁的进步世界观在文学上的一种体现,这主要反映在司马迁所歌颂和讽刺的两个不同方面。即对好人好事的歌颂和对坏人坏事的讽刺。司马迁歌颂农民起义、歌颂历史上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他讽刺汉朝的统治阶级、讽刺酷吏及其他一切丑恶现象,都是从同情人民、反抗当时暴力统治的立场出发的,这是司马迁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在“小故事的描写和大场面的表现”一节里,作者指出:司马迁在记载历史和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时,不但表现了自己的爱憎,而且表现了自己卓绝的艺术才华。在描写人物的各个不同的面目时,司马迁比较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描写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极为生动的小故事,揭示了人物的思想面貌,笔墨既极经济,又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个性。同时,司马迁还善于表现大场面,如《项羽本纪》里许多紧张激烈场面的表现,就十分出色。在“语言艺术”一节里,作者指出:司马迁在创作上,特别精于语言艺术,在他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里,语言的优美、精炼及其表达的多样性,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最后,作者还论述了《史记》的流传情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所见书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