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间分布
(1) 季节分布。地表水资源的季节分布,由4月至次年3月,呈丰枯相间的变化趋势。4月为春汛期,即所谓“桃花水”,但水量不大,约占水资源量的3%—9%。5月为枯水期。6—9月为夏汛期,是地表水产流的主要时期,河流水量约占地表水资源量的55%—85%;而入伏前后的7月、8月,其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3%—68%。从10月起到次年3月,为长达6个月的枯水期,其径流量仅为全年径流总量的9%—22%。全年最大月径流量多出现在8月,占全年地表水资源量的20%—40%;最小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2月份,径流量仅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0.03%—2.4%,省内中、西部的中小河流常冻绝底,流量为零。
(2) 年际变化。发源于长白山主脉的松花江、鸭绿江及浑江等的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小;最大年份为最小年份的2—4倍;最大年份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1.6倍;最小年份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40%—80%。由长白山区向西北、向东北地带延展,距离越远,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越大。省中部的饮马河、伊通河、东辽河、鳌龙河以及辉发河左岸支流,最大年份径流量为最小年份径流量的5—20倍;最小年份径流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38%。西部发源于大兴安岭尾部的洮儿河下游段,最大年份的年径流量为最小年份径流量的90倍,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3. 8倍;最小年径流量仅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4%。位于长白山主脉以东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各河流,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的4—17倍,为多年径流量的1.6—2.0倍;最小年径流量为平均年径流量的11%—39%。
40年来,全省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致如下:50年代为丰水期,地表水径流量平均值为398.44亿米3,其中有5年(1951、1953、1954、1956、1957年)超过450亿米3,只有1958年径流量较少,低于270亿米3。60年代径流量年平均值为373.90亿米3,接近多年平均值。其中两年(1960、1964年)较大,超过450亿米3;两年较小(1967、1968年),低于270亿米3。70年代为枯水期,径流量年度平均值为297.61亿米3,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3.5%。10年中,低于270亿米3的有5年(1970、1976、1977、1978、1979年)。1972—1975年连续4年的年度径流量在270—450亿米3之间。80年代为平水期,径流量年度平均值为344.7亿米3,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97%。其中两年(1986、1987年)高于和接近450亿米3;三年(1980、1982、1984年)低于270亿米3。40年内,径流量最小年为1978年,只有145.35亿米3;最大年份为1986年,径流量为627亿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