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迁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迁前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太史令、有名学者,对他后来治史有直接的影响。司马迁10岁随父亲到长安,曾受学于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游历江淮,调查故实,接触下层。返长安后,先任郎中,曾奉命出使巴蜀,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后继任太史令,为实现其父论载“天下之史文”的遗愿,又经过四五年的阅读整理国家历史文献,搜集资料,于太初元年(前104)完成了改革历法的工作,接着开始了《史记》的编撰。天汉二年(前99)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奇耻,为完成《史记》而矢志活下去。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后,迁中书令。在汉武帝末年完成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伟大著作《史记》,后不几年即离开了人世。《史记》既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历史传记文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比较全面、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的画卷,描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最早的传记文学,成功地刻画了众多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对中国史学,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史记》所体现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叙事手法,为历代所效法。其今存《悲士不遇赋》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一篇。《报任安书》叙述充满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成为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作。 ☚ 东方朔前 终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