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色诊断diagnosis of leaf colour模拟作物叶色浓淡制成系列色级卡片,作为测定叶色的比较标准以判断营养丰缺。一般用于氮素营养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追施氮肥。 绿色叶子中,所含色素主要是三类:叶绿素,主控绿色;胡萝卜素,主控黄色;黄酮类色素——花色苷,主控紫红色。叶色的绿、黄变化取决于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通常成熟绿色叶子两者比例为8:1,如叶绿素含量降低到正常的50%以下时,叶片开始发黄。与叶绿素含量有关的元素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氮,两者通常有正比关系,故叶色浓淡和黄绿变化可反映叶子的含氮水平。与作物含氮水平——不足、适宜、过量等相应的叶色等级需事先经过试验,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产量指标等确定。 50年代,中国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曾研制并发行过一种水稻叶色诊断卡,硬纸质,形如名片而略大,有若干色级。比色时采代表性叶片与色卡比较定出色级,判断植株氮素丰缺。 60年代以来,日本在水稻叶色定量化方面进行过不少研究,提出叶片透光度测定法,叶绿素粒浓度比色法以及用色差计测定叶色等。在比色卡的研制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先有“奥林巴士”公司制成以绿色系列刺绣线作为标准色的“标准色卡”,继有“富士”公司制成的塑料质“富士色卡”。后者由日本农学会与有关工业学会联合研制。特点是考虑到水稻叶片的光学特性,改原来平面卡为与水稻叶片表面结构相仿的细条瓦楞状色卡,其质感和色调非常接近水稻叶片,同时增大色卡面积,以便于观察。在观察方法上,要求立卡片于田间,色卡位置定在顶叶中部,观察者离卡3米,背对太阳,3个人分别观察,取平均值等,使比色准确度有很大的提高。水稻叶色诊断一般用于高产营养诊断,以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间能接近理想含氮率,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制定高产水稻的标准叶色变化曲线,定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叶色等级以作为施氮的依据。由于水稻品种不同,叶色深浅不一,如粳稻一般深于籼稻,同时还会因地域气候条件差异而有出入。所以精确的叶色曲线需因品种、地域制定,需要大量试验,工作繁重,且生产中品种更换周期短,叶色曲线必须相应更换,故叶色卡诊断的实际应用并不普遍。 近年,利用叶色对光波的反射特性进行营养诊断取得进展。根据是:叶色黄绿浓淡的差异对不同波长的光波有不同的反射率。以水稻为例,氮素营养不良叶色偏于黄绿的在可见光波段(400~700纳米范围)反射率高。而在近红外波段(800~1200纳米范围)则低。氮素营养良好绿色较浓的相反(见图),用波长反射率计测定这一反射特性可以判断氮素营养丰缺,这也是遥感测知作物营养状况的基础。

不同氮肥下水稻叶色的反射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