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考虑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多重因素后,对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进行的规划。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不再局限于道路之间,更非单纯为了视觉审美; 以道路景观建设为契机,改善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提升沿线用地价值以及城市品位等,把单条道路的景观建设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综合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影响因素,包括景观客体和景观主体两个方面。其中景观客体是指空间构成模式,包括道路本身、道路边界、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形成的景观区域、道路节点等,以及时间发展脉络,包括追溯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是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景观主体是指观赏者。从视觉心理角度分析,观赏点和观赏度不同,对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也不同。
规划原则是:
❶视觉景观敏感区段划分。在视线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地物对于视域范围的影响以及与景观格局的协调,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视觉景观敏感区段,形成不同内沿宽度的景观控制带,提出相应的景观建设要求。
❷景观意象控制及功能结构规划。道路景观意象实体方面控制五大要素: 通道、标志物、边缘、区域、节点。根据城市用地现状、功能分区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若干特色景观功能区域和节点; 结合城市文化,突出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注重功能互补。
❸把土地开发控制纳入道路景观整体构成。在土地开发上,把沿路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建造要求纳入道路景观整体构成要素中。强调景观主体的观景方式不同,对于景观客体诸构成要素的重视程度便不同。
❹生态格局强化绿道意识。包括: 以路为线的道路绿化设计以及以水为线的滨水生态保育; 利用地形以及现有道路,布局与等高线平行走向的绿化缓冲带,优化城市各级阶梯之间的垂直生态过程; 结合阶梯间的竖向阶梯步道、建筑群落之间的风道,以及景观视线通廊,通过绿带留置、绿廊引导、绿线控制等方式,规划控制绿道。
❺景观立面的综合协调。通过水际线、天际线、山际线的综合协调,进一步对景观系统予以整体规划控制。包括: 利用水位变化规律,进行垂直方向的景观设计,形成动态的景观立面; 以城市设计为手段,规划合理的功能布局与开发强度,保证建筑天际线的整体性与韵律感; 利用各级台地水平方向的带状绿化,突出景观层次感和纵深感; 尽量保护山际线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