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台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台风táifēng❶热带气旋,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上,中心附近风力常在12级以上,多伴有暴雨。 台风táifēng❶ 〈名〉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洋面上出现的热带气旋:最近常刮台风! 台风táifēng〈名〉 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的风度或作风。 台风táifēng〈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风度。 台风1;台风2◉ 台风1 táifēnɡ 名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中心附近的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例〉~预报/ ~登陆将造成极大的破坏/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扫寰宇/ 诞生~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强风 强风高风 雄风 ☚ 大风 风吹 ☛ 台风taifengtyphoon发生在热带海洋的暖心强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称台风。台风一词来源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的口语,意思是大风,typhoon是其音译。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hurricane),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称风暴(storm), 在澳大利亚附近称威力(willy-willy)。 图1 各台风发生区发生台风的年平均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比 北太平洋西部各月发生台风次数和在中国登陆次数(1949~1969)
结构 台风是近似圆形的强低压,其结构大体分为三圈。最里面是台风眼,近似圆形,直径一般为八十公里,海平面气压最低,风速小,云层薄,甚至为少云晴天。台风眼的外围为台风涡旋区,距台风中心约几十到二、三百公里,最强的水平气压梯度、风速、对流、降水都出现在这个区域。再外面是台风的外围,这里常有6级以上的大风, 云雨多呈螺旋带状分布,向台风内部汇合,螺旋云带多为旺盛的对流云所组成,云带内可发生强降水。对流层中部和上部, 台风中心的气温比外围同高度的气温可以高10℃以上,是暖心结构。台风气流旋转最强的部位在对流层下层, 向上逐渐减弱,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则可为反气旋,空气由下层流入, 上层流出(图3)。 图2 1949~1969年达到台风强度的初始位置的频数 ![]() 图 3 台风垂直剖面流场示意图 形成、发展与消亡的条件 ❶台风是强烈涡旋运动的天气系统, 只有当原来更大范围流场是旋转的,经过辐合运动, 把旋转属性集中到较小的范围, 才能使旋转加强而发展为台风。有利于生成台风的更大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见辐合带)和东风波。 ❷随着地球旋转的大气, 也具有旋转属性, 在辐合运动的条件下, 也可因偏向力的作用, 转化为相对于地表的旋转运动, 致使台风生成和加强。这种作用在高纬较强而低纬较弱, 赤道处为零。低于纬度5°的地区不易生成台风。 ❸台风是个暖心系统,只有在广阔暖洋面上才易生成。实际形成台风时的海水表面温度都在27.5℃以上。在这种海洋上形成的暖湿空气上升, 水汽凝结释放潜热而形成暖心, 是生成和维持台风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 ❹要在对流层内形成垂直的暖心, 在台风生成的初期, 台风中心上空的对流层内上下层风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暖心就不易形成,或上下暖心呈倾斜状态, 也不利于台风发展。 ❺在对流层的上部和平流层下部要有辐散气流, 把从近地面层流入的空气质量和热量散到远处, 才能形成和维持台风暖心低压的结构。台风消亡的条件与生成时相反, 当台风移到冷洋面可减弱、消亡;台风登陆后因水汽供应锐减和地表摩擦骤增而减弱、消亡;台风移到西风带, 因冷空气进入而破坏暖心结构, 变成锋面气旋。 移动 北太平洋西部台风移动的基本路径, 可归纳为三类, 如图4所示, 路径Ⅰ, 台风由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行, 经南海, 在海南岛、广东、广西或越南登陆。对中国广东、广西天气影响较大。路径Ⅱ, 台风由菲律宾以东向西北方移动, 在中国台湾、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登陆, 登陆以后, 有的在内陆消亡, 有的再转向东北入东海或黄海, 变为锋面气旋。这类台风对中国天气的影响最大。路径Ⅲ呈抛物线状, 台风先向西北或北方移动, 后转向东北, 这类路径的台风为数最多。如在近海转向, 也可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天气, 如在远海转向,则对中国天气的影响不大。台风移动速度平均约为每小时20~30公里。在停滞、打转时移速较慢, 转向后移速常加快。台风的移动受周围流场和天气系统及其内部作用力的影响, 有时台风移动呈现出复杂的路径, 图5是一些实例,有打转、摆动等异常情况。复杂的路径是台风预报的难点。 图 5 台风的复杂路径实例 图 4 台风移动基本路径图 台风typhoon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暖性强热带气旋。由于台风生成的地区不同,人们给予不同的名称。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称飓风,在印度洋的称风暴。按国际分类标准,近中心最大风速等于或大于32.7 m/s(风力12级及以上)者称为台风。中心气压很低,一般在950 hPa左右。1970年第20号台风,达870 hPa。台风直径一般为600~1 000 km,最大的可达2 000 km以上,最小的100 km左右。台风是暖性低压,它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和丰沛的水分,故发生于热带海洋上,被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气流引导西行。袭击中国的台风常发生于5~10月,以7~9月最为频繁。6月以前和9月以后主要影响南海海域及华南地区,7~9月影响东南地区及华东沿海的机会明显增多。被袭击地区常有狂风、暴雨。 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上的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风暴。中心气压990~870 hPa,风速30~50 m/s有时超过80 m/s,日雨量可达1600 mm。台风直径约1000 km,每秒放出的能量相当1颗普通原子弹,其外层是云带、云墙,中心是无云的眼区。积雨云顶可达19 km,眼区半径10~70 km(平均25 km)。台风形成的4个条件:❶广阔高温洋面海温26~27℃; 台风 台风Taifeng发生在热带海洋上深厚的强烈旋转的空气涡旋。国际规定风力在12级(32.7米/秒)以上的涡旋称为台风。风力在10—11级者称强热带风暴;风力在8—9级者称热带风暴。在1989年以前,台风包括风力8级以上的所有热带涡旋。我国气象局把每年发生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的台风,按出现顺序予以编号。例如9108号台风是指1991年出现在上述地区的第八个台风。 台风照片 ☚ 梅雨 龙卷 ☛ 台风 台风Taifeng在北太平洋西部和中国南海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是热带气旋在东亚地区的地方性名称。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在南半球称为热带气旋。台风的范围常以其系统最外围近圆形的等压线为准.直径一般为600—1 000公里,最大的可达2 000公里或以上,最小的只有100公里或更小。台风的强度以近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风速为准,风速愈大,台风愈强。 ☚ 季风 海陆风 ☛ 台风 台风Taifeng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低气压, 因低纬度洋面上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空气旋涡。中心半径5—30公里,为台风眼,天气状况云消风息。边缘为台风外围,范围很大,直径约200—1 000公里,天气状况云壁高耸、狂风暴雨等。我国沿海的台风,发生在5—10月,7—9月为最多。为灾害性天气之一。台风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 季风 高雄 ☛ 台风在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上出现的强烈的热带气旋。直径一般为400—600公里,最大可达1000公里以上。台风中心5—30公里的范围内为“台风眼”区,此处气压很低,风小浪高,云层稀薄,有时可见阳光或星星。四周则是高耸的云墙。在台风眼之外,距中心愈近,风力愈大,一般在距中心100—200公里的范围内,风雨最强烈,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最多的区域。对此区域的热带气旋,中国从1989年1月1日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每年对进入北太平洋东经150°以西的台风进行编号,根据台风距中国沿海的距离和危害程度发布“台风报告”和“台风警报”。 台风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习惯上对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中国海的称台风;出现在大西洋、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叫飓风或热带风暴。中国规定:气旋中心最大风力为6~7级时称热带低压;8~11级时称台风;12级以上称强台风。台风直径约为200~1000千米。常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大海潮,破坏力很大,为灾害性天气之一。影响中国的台风多出现在5~10月,以7~9月最多。 台风 台风经常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气旋。据我国气象局规定: 最大风力达到六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其中:最大风力达到六至七级(最大风速10.8~17.1公尺/秒)者,称为弱台风:达到八至十一级(最大风速17.2~32.6公尺/秒)者,称为台风;达到十二级(最大风速大于32.6公尺/秒)以上者,称为强台风。台风出现时,影响船舶航行、海上作业,对港口生产危害很大。 ☚ 北纬 西经 ☛ 台风typhoon 台风typhoon 台风typhoon 台风typhoon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