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场地设计
通过建筑位置的调整和对场地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好的舒适度和更大的使用效率,并与建造策略形成有机整体的设计。可持续场地设计内容包括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管线布置、技术经济分析等,但通常以场地布局、交通组织为核心,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体现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满足生态需要的意识和措施。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具有指导性和战略性。他指导某个场地利用的适当模式,同时结合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场地破坏、建设成本和建筑资源的建造方法。可持续的场地通过评估特定地形,以确定其最合适的用途,然后为此标明最合适的使用区域。理想的场地规划,在布置道路、安排建筑及相关用途时,都应该利用从宏观环境中获得的场地数据和信息。可持续场地设计的目的是融入自然,使空间更加舒适和更有吸引力。理解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并减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在场地的整体布局方面主要考虑:
❶空间的功能分类。场地布局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位置,而决定其相互关系和空间位置的基础是功能的分析与组合。空间分析就是根据其使用功能、空间特点、交通联系、防火及卫生要求等,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相互之间干扰影响不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分别组合、归纳形成若干个功能区,得出空间组成图。
❷场地的功能分析。按照功能联系的规律将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这样场地的功能布置才是合理的。场地的功能分析与表达围绕 “主体-行为-空间” 这一思维取向进行。
❸场地的形式分析。建筑地段的大小、形状,道路交通状况、相邻建筑情况,朝向、日照、常年风向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建筑物的布局和形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制约条件,通常可以赋予方案鲜明的特点。
在场地的建筑布置方面主要考虑:
❶影响建筑布置的因素建筑物布置需要处理。好朝向和建筑之间的间距。影响建筑物朝向的因素有日照条件,夏季风、冬季风的大小和方向,用地形状和方位,以及道路走向、地形变化、周围景观; 影响建筑间距的因素主要有日照间距、通风间距、消防间距。
❷场地的道路布置。
❸场地的广场布置。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文化广场、纪念性广场、杂物堆放广场等。广场设计应满足使用、观赏的要求,还要考虑场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一般而言,广场设计时,尺度方面应满足:1≤宽/高 (D/H) ≤2,长/宽 (L/H) <3。广场面积一般应小于建筑面积的三倍。广场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米较为合适,城市广场至少70%面积位于同一高程上,并不得少于70平方米。
❹场地热环境。一般情况下,冬天应遵循 “争取日照,防避冷风” 的原则,夏天则遵循 “创造荫处,争取通风,积极利用天空辐射冷却” 的原则。
❺场地绿化。冬季可以利用茂密的树木防风,夏季可以通过组织建筑和树木来提供通风和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