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诗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诗源 古诗源诗歌总集。清沈德潜编。十四卷。选录自唐虞迄隋古诗谣谚七百余首,逐篇疏释其大义,附评语圈点。唐以前诗歌名篇,《诗经》、《楚辞》以外,多已收录在此。又选诗注意反映政治盛衰及民生疾苦,反对艺术上雕琢堆砌。故参考价值较大,流传较广。编者认为诗至唐而极盛,唐以前诗为唐诗之源,故名《古诗源》。有中华书局1957年据《四部备要》纸型重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重排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线装本等。 ☚ 古诗选 古谣谚 ☛ 古诗源 古诗源《古诗源》十四卷,为清朝沈德潜所编撰。诗至唐代极为兴盛,但如同沈氏于序文中所言:“诗之盛非诗之源也。”故唐诗乃宋、元、明、清诗之上流;而古诗又为唐诗之起源。而沈氏《古诗源》一书,上穷其源,自唐之前朝隋代溯至黄帝时代,共编选约三百篇。其中自楚骚、郊庙乐章至童谣里谚、无不详细采录。古诗虽质朴、平浅,但包含不少可为人生指针之名言。 ☚ 古诗源▷ 帝力于我何有哉。 ☛ 古诗源 古诗源古诗选本。十四卷。清沈德潜选评。此书主要依据明冯惟讷《古诗纪》编选而成。全书选录由上古至隋历朝诗歌七百馀篇。编者选评目的在于探索诗之源流,以明诗之正变,故名《古诗源》。此书选诗“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序》)。分古逸诗一卷、汉诗三卷、魏诗两卷、晋诗三卷、宋诗两卷、齐梁诗两卷、陈及北四朝诗一卷,因而它是个带有资料性的选本。编者在选诗、评论时皆贯穿了自己“格调说”的论诗主张。如沈氏认为《诗经》是古代诗歌发展源头;汉代五言诗是《诗经》直接承继者,特别是乐府“措词叙事”较优,风雅颂三体皆备,可以说是诗歌正流;魏晋期间,曹植、左思、陶渊明是诗史上正宗,代表了诗歌发展方向,因而选他们作品特别多。至刘宋以后,南方“体制渐变,声色大开”,“风格渐卑”,故选此期间诗较少。在全书中突出了《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作品的位置,把他们当作诗歌史上的“正宗”,其馀者视为别调,并把唐诗看作是诗史上“正宗”发展的结果。在评诗时提倡“温柔敦厚”,在内容上反对“悱怨愤恚”的作品,主张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风格上沈氏主张典雅庄重,沉郁含蓄,他说:“诗非谈理,亦乌可悖理也? 仲长统《述志》云:‘畔散五经,灭弃风雅。放恣不可问矣。类此者概所屏却。”(上引皆见《例言》)如汉乐府《东门行》本写被穷困所逼不得不铤而走险者的反抗与悲哀,而此书却取《宋书·乐志》中所录有个劝善尾巴的《东门行》。由于编者娴于诗歌创作规律,别具艺术鉴赏眼光,在评诗时亦多真知灼见。如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云:“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在论陶渊明、谢灵运诗异同时言:“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从这些评语中皆可见编者之鉴赏力。此书初刻于雍正三年(1725)。民国间中华书局之《四部备要》曾据此本排印。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中华书局两次据此本重印,发行量很大。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录 ☛ 古诗源 古诗源清沈德潜著。选编了先秦至隋诗歌七百余首,共分十四卷,除《诗经》、《楚辞》外,唐以前各代诗歌名篇基本选辑在内,并编入了许多民歌和谣谚,作者以为唐以前的诗歌为后代诗歌之源,诗至唐而极盛,故名为《古诗源》。它对所选诗篇都释其大义,疏通意脉,并有圈点评语,多中肯精当,要言不繁,然也有少数芜作,是阅读研究古诗的一本基础读物。 ☚ 说诗晬语 诗概 ☛ 古诗源 先秦至隋代的古诗选集。沈德潜 (1673-1769) 编选。沈德潜是清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但他在科场上却运气不佳,一连考了十七次,最后在六十七岁时才考上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位老态龙钟的诗人却非常受乾隆皇帝欣赏,他经常出入皇宫,与皇帝论诗唱和,红极一时。但是,后代流行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诗集,而是他选编的别人的诗集,其中一部就是《古诗源》。沈德潜推尊唐诗,认为诗至唐代为极盛,但唐诗是从上古诗歌发展而来的,为了让读者了解唐诗的渊源所自,他就在编选 《唐诗别裁集》 之后,编选了这部 《古诗源》。《古诗源》没有选录 《诗经》和 《楚辞》,因为在古人心目中,这两部诗集具有神圣的地位,不能随便评头论脚。《古诗源》共收录上古至隋的诗歌近八百首,分为十四卷,即古逸一卷,汉诗三卷,魏诗两卷,晋诗三卷,宋诗两卷,齐梁诗两卷,陈及北朝诗一卷。沈德潜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批评家,有自己的诗歌主张,因此 《古诗源》也就选得很有特色,尤其是书中的评点,即使三言两语,也令人喝彩。他选诗的标准是 “温柔敦厚”,不但内容要符合儒家的诗教,而且风格上也要平稳沉郁,典雅庄重,深沉含蓄,不可恣肆汪洋,一览无余。根据这一标准,他于建安诗人中肯定曹操、曹植,于两晋诗人中推崇左思、陶渊明,于南朝诗人中表彰谢灵运、谢脁、鲍照,于北朝诗人中标举庾信,而视南朝民歌为 “郑卫之音” (黄色歌曲),摒去不收,这一点虽然颇受现代学者非议,但却并不影响此书的价值。 古诗源古诗选集。十四卷。清沈德潜编选。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今吴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深受乾隆帝赏识,多次受到嘉奖。后辞官归里。受业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著有《归愚文钞》,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 《古诗源》依据明冯惟讷《古诗纪》等旧籍,收录了先秦至隋代诗歌共七百余首。编者宗旨在于探寻诗歌之源,故取名《古诗源》。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于是,他“溯陈、隋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自序》)。 虽然编者意在复古,通过选诗和注诗、评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表现了陈旧保守的诗学观念,但从其选诗标准看,其艺术见解比较高明,客观上也体现了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一、为了“渐窥风雅之遗意”,为学诗者导源,编者选录了不少古代歌谣和汉魏六朝乐府。对文人创作,他比较重视那些有社会内容的作品,特别注意知人论世。在对作品的评论中,他力图发现诗歌内容、风格与时代、与作家人品胸襟的联系。如论阮籍《咏怀》诗:“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之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又如论陶渊明其人:“渊明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有不独步千古者耶!”持论均透辟而稳洽。二、由于编者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风骨,提倡自然,反对雕琢。他评曹操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评左思诗“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庾信诗“悲感之音,常见风骨”;而最推崇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他批评颜延之诗“雕镂太甚”,最不满以陆机为代表的绮靡萎弱诗风:“士衡诗亦推为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笔又不足以举之。遂开出俳偶一家。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降自梁、陈,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士衡为之滥觞也。”所论足可为治文学史者参考。但沈德潜否定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以为“殊非诗人之旨”,因“不收西昆、香奁诸体”、而排斥南朝乐府;收录郊庙之作较多,对伪作不加甄别,照收不误,是其不足。 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63年用文学古籍刊行社纸型点校重印本。 古诗源 唐前诗歌选集。十四卷。清沈德潜编。初刊于雍正三年(1725年)。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人,诗选家和诗评家。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选注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和《清诗别裁集》等书。 《古诗源》选上起唐虞,下至陈隋,收作品七百余首。沈德潜在序中说,唐代是诗歌的极盛时代,但唐代的诗歌是由上古以来的诗歌发展而来的,而名本集为《古诗源》。本书是在编者选《唐诗别裁集》以后选辑的,用来探索诗歌的源流正变。本书分为古逸一卷、汉诗三卷、魏诗两卷、晋诗三卷、宋诗两卷、齐梁诗两卷、陈及北朝四朝诗一卷,每朝后各附本朝谣谚。编者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汉代五言诗继承的《诗经》,魏晋时代,曹植、左思、陶渊明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刘宋以后南方“风格渐卑”,北方“有魏晋人之遗响”,隋代则既有艳歌宫体,又有边塞诗之刚健,唐代则继承了正流的刚健气骨,矫正了靡丽雕饰之弊。他所选诗,汉诗几乎全选,魏晋以后的诗筛选较为严格,特别突出了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及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等人的作品,选本基本上包括了唐以前中国诗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诗经》和《楚辞》做为整体没被选入,所选古逸诗广采古代典籍,许多诗选自《淮南子》、《列子》、《水经注》、《国语》等书。 编者用文学发展的眼光来选诗,很注意每一阶段中承前启后的诗人,选择重点突出,评论诗人得失及诗歌艺术多有可取之处。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评语里说:“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在评论谢灵运和陶渊明诗时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编者由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选评诗有明显的倾向性。《东门行》结尾说“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表现了为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出门的男子的反抗情绪。这个结尾晋代为人换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吾归”沈德潜采用了这个结尾,而且评论道:“始劝其安贫贱,继恐其触法网,𫘪糜之妇,岂在咏雄雉者下哉!”编者斥《子夜歌》等清丽健康的民歌为“诗中别调”,“郑卫杂兴”而不取。而古逸诗中上古部分及苏李诗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未加辩明,可见也有考证不明之处。 有雍正三年(1725年)原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思贤书局重刊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据《四部备要》本重印。一九五七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本,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新一版,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加以校定,并增编目录。一九七三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七年湖南思贤书局刻本影印。 古诗源诗总集。清沈德潜(1673—1767)编。十四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选辑先秦至隋各时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沈氏又从古书中辑录不少民歌谣谚。卷一古逸,卷二、三、四汉诗,卷五、六魏诗,卷七、八、九晋诗,卷十、十一宋诗,卷十二齐、梁诗,卷十三梁诗,卷十四陈诗(并附北魏、北齐、北周诗)、隋诗。首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自序及例言。书中以人编次,诗题之下有小注,诗后间有简评。此编为著名总集性诗集,影响较大,因时代跨度甚大,搜罗至广,难免菁芜不分,甚至真伪混杂。编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 (序),故评语中不乏宣扬封建礼教之处。此书旧时流行颇广,以《四部备要》据原刻排印本通行。近年有一九五七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后多次重印),一九七三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古诗源 古诗源古诗选集。十四卷。清沈德潜编选。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今吴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深受乾隆帝赏识,多次受到嘉奖。后辞官归里。受业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著有《归愚文钞》,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 ☚ 玉溪生诗笺注 李太白全集注 ☛ 古诗源 《古诗源》Gushiyuan诗歌总集。清代沈德潜编选。全书14卷,共选录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歌谣等700余首。沈德潜在《古诗源序》中认为,诗至唐代而极盛。前此之古诗是唐诗之源头,故“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根据这样的宗旨和选录范围,此书基本上包括了唐以前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选录标准方面,沈德潜比较重视选入关乎民生时政的有社会内容的作品,在艺术上则反对雕琢藻绘过甚的作品。书中选录了大量古代的歌谣,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在建安诗人中,重视曹操和曹植;在两晋诗人中,推崇左思和陶渊明;在南朝诗人中,多选谢灵运、鲍照和谢脁的作品;在北朝诗人中则标举庾信。诗后往往有沈德潜自己所加的评注,其中多有精辟之论和颇富启发性的见解。因此选本选入了唐以前历代古诗之精华,故颇受重视,流传亦较广。当然,此选本亦有明显的不足和偏颇。一是对历代的郊庙之作收录偏多;二是对颇富特色的南朝民歌心怀成见,以其属“郑卫之音”弃而不录;三是对一些明显属于伪托的作品未加剔除,仍依旧说收录。此书有《四部备要》本。通行本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和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 班固 木兰诗 ☛ 古诗源 《古诗源》总集名。清代沈德潜编选。沈德潜论诗重“格调”,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风,因此所选的诗有这个偏向。《古诗源》选录了上起唐虞下迄隋代的古诗和歌谣700多首,而且有评注。沈德潜认为诗在唐代最为兴盛。他大多选了内容上能够反映现实和政治盛衰变化的,或者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比较注重自然,反对雕琢堆砌,推崇前七子和后七子的主张,尊唐抑宋,认为宋诗不如唐诗。 ☚ 文选 乐府诗集 ☛ 古诗源总集名。清沈德潜编选。选收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十四卷,共700余首。每篇疏释大义,并附评语。主要依据《古诗记》等书选录,除《诗经》、《离骚》外,古代著名的诗篇,大体已备。编者认为诗至唐代为极盛,唐以前诗是唐以来诗歌之源,故名《古诗源》。今有中华书局1957年据《四部备要》纸型重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本加以校订后的排印本等。 古诗源十四卷。清沈德潜 (1673—1769)编选。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 (今苏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以年老辞归,在籍食俸。著有 《沈归愚诗文全集》等。沈德潜工诗,是清代著名诗人,其古体诗宗汉魏,论诗创格调说。在他之前王士祯有《古诗选》,选录汉代至元代五、七言古诗,其书有一些明显缺失。沈德潜有感于此而编选《古诗源》,他在 《古诗源》自序中说,诗至唐代极盛,古诗实为唐诗源头。编此书欲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古诗源》选录上古至隋代古诗和歌谣七百多首,除《诗经》、《楚辞》外,唐代以前的著名诗歌篇什,几乎备采于其中。沈德潜对于曹操、曹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谢脁、鲍照、庾信等著名诗人,更是推崇备至,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体现出他注意诗歌的社会内容,反对雕琢绮靡的进步文学观点。书中对所选诗作多为之疏释大义,并加评语圈点,便于阅读、诵习。《古诗源》刊行后流传甚广,有原刊本,《四部备要》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订定排印本,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古诗源gu shi yuanOrigin of Ancient Poetry (compiled by Shen Deqian of the Qing Dynasty) 《古诗源》gu shi yuanSource of Old Poetry→沈德潜 (Shen Deqi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