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肥料积制manure collecting andmaking in ancient China肥料一般要经过加工才能施用,中国古代在这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同时对积肥和保肥的设施也有一定的认识。 肥料的积制 中国古代在肥料的积制方面有很多经验,在肥料来源逐渐扩大、种类逐渐增多的同时,创造出了许多的积制方法。 踏粪法 早在《齐民要术》卷首的“杂说”中就载有踏粪法:“凡人家秋收治田者,场上所有穰、谷𥢧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车粪。”这是有关积制堆肥的最早记载。以牛粪尿加上秸秆等经牛践踏而成的堆肥,是完全肥料,肥效显著,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有很大作用,故这种方法一直流传于后世。此法至清代更加发展,利用的家畜增加,方法更为精细。如《教稼书》在“造粪法”中介绍在夏季芟青草置牛脚下,微洒水并草上垫土,垫草土之时要用扒扒平,一则便牛起卧,一则便草土践熟。而冬日则不用洒水,粪也不用出,常使匀平而已。这样一牛可得好粪20车,而且对牛的饲养有利。至于马、骡、驴、猪则又有不同的方法。这类记载在古代不少,是积制畜粪的常法。 聚糠稿法 一种沤肥,陈旉《农书》“种桑之法”中首先提出“聚糠稿法:于厨栈下深阔凿一池,结甃使不渗漏。每舂米,即聚砻簸谷壳及腐稿败叶沤渍其中,以收涤器肥水与渗漉泔淀。沤久自然腐烂浮泛。”明代《沈氏农书》也载有多种沤肥,如在“逐月事宜”中载有“窖花草”、“窖蚕沙梗”、“窖蚕豆拇”等农事安排,就是将花草,即紫云英、蚕粪及残余的桑叶枝梗,或蚕豆壳及茎秆与河泥、畜粪等一起,在田内挖潭加水沤制,并多次进行翻潭。这种做法就是现在江南沤制草塘泥的开始。清代湖南、湖北的不少地方志中均有“凼肥”的记载,也是同类的沤肥。在田内就地挖潭沤肥,较为方便,并可减少运肥的距离,而且这些沤肥的肥效也很高。 人粪的“煮”、“蒸”、“煨”、“窖” 古代对人粪的加工很重视。有“煮粪”、“蒸粪”、“煨粪”、“窖粪”等法,早在汉代《氾胜之书》中就提出要用“溷中熟粪”。陈旉《农书》“善其根苗”篇中也指出:“若不得已而用大粪,必先以火粪(熏烧的土杂肥)久窖罨乃可用。”明代徐光启还介绍了明代袁黄的“煮粪法”,就是将人粪放在锅内煮熟,并要在人粪内加人发同煮。同时将田里的土取出后晒至极干,再用鹅黄草、黄蒿、苍耳子等烧成的灰,并同煮熟之粪三者拌和而晒干。以后又洒上熟粪水再晒干。据徐光启说用此肥作种肥而“依法播种,则一亩可收三十石”。徐光启本人又在袁黄“煮粪”法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方法。第一是蒸馏法,就是他所说的“用烧酒法”,即将粪来蒸。据说蒸过的粪,肥力同“金汁”。所谓“金汁”,就是指将人粪尿放在缸罐等容器内密封后长期埋于地下,经过腐熟后的清汁。又认为“蒸粪”时的蒸馏水的肥效还“百倍金汁”。第二是锅煮法,即用三四个缸砌成连灶,缸内放纯粪后盖严,灶下燃火浇数沸,并不时搅拌。徐光启认为这种“煮粪”的肥效也很高。清代《教稼书》也载有一种“蒸粪法”,与上述徐光启的方法大同小异,但它强调指出:“俟水将滚时,然后将倒好碎粪,徐徐装满。候气酣透至顶上,覆以土,勿泄气,再候片时取出。”在取出粪后,再“以木𣔙培成堆。堆上仍以故席或土盖好,亦勿泄气。盖经此一闭,则粪愈熟而粪中草子亦死矣”。 它还指出“若用𣔙一扬,再不聚堆,使热气大泄,不惟不熟,而粪中精壮之气亦随涣散,薄劣无力矣。紧要在此,慎之慎之”。这里所说的“精壮之气”,实际上就是氮素,因加热后就变成氨而挥发,故“勿令泄气”确是关键。“煨粪”是《劝农书》最早提出:“干粪积成堆,以草火煨之。”清代《潘丰裕庄本书》也说“若不得已要用人粪,须先拌泥烧用,以解热毒”。方法是“先用浓粪拌泥,筑一土堆,空了这当中,放柴草在内尽烧,烧得四周都有热气便住”,实际上也是一种煨粪。另外清代《多稼集》还提出一种“窖粪法”:“人粪虽肥而性热,多用害稼,暴粪尤酷,故于秋冬农隙时深掘大坑,投入树叶乱草糠秕等物,用火煨过,乘热倒下粪秽垃圾,以河泥封面,谓之窖粪。”这是先煨而后窖。该书又说:“如窖粪不及备而用热粪者,其法将柴草砻糠作堆,用火煨过半,以稠粪拌泥覆之,令其中外蒸透,以郁毒解而以滋生发也。”以上这些方法中也有不合理之处,如以粪和灰相混,但总的来说这些方法都能促使人粪比较快速地腐熟,并能增加速效性养分。 “土粪”、“火粪”和河泥的积制 陈旉《农书》“耕耨之宜”篇指出:“山川原隰多寒,经冬深耕,放水干涸,雪霜冻冱,土壤苏碎。当始春,又编布朽薙腐草败叶以烧治之,则土暖而苗易发作,寒泉虽冽,不能害也。若不能然,则寒泉常浸,土脉冷而苗稼薄矣。”这是有关在田间熏土的最早记载,当时在冷浸田内使用。同时该书又提出“种萝卜菘菜,……烧土粪以粪之,霜雪不能凋”,还有在桑树地内“以肥窖烧过土粪以粪之,则虽久雨,亦疏爽不作泥淤沮洳。久干,亦不致坚硬硗埆也。虽甚霜雪,亦不凝凛冻冱”。这里所说“烧土粪”,也就是在窖内熏烧的土杂肥。王祯《农书》“粪壤”篇也说:“积土同草木堆叠烧之。土热冷定,用碌碡碾细而用之。江南水多地冷,故用火粪,种麦种蔬尤佳。”这里的“火粪”是在地面上熏烧的土杂肥。明清时大有发展,如《群芳谱》“花谱”中介绍了一种草土相杂,堆积火烧沟泥的方法,即取沟内肥泥曝干,罗细备用。或取山上可烧处,用水冲浮泥,再找蕨叶待枯后,以前泥薄覆草上,再铺草再加泥,如此三四层,以火烧之。干则用粪浇之,以后又烧又浇数次,待干取用。这样多次浇粪烧土,肥分有很大损失,故不尽合理。《国脉民天》介绍山东寿光、临淄一带砌窖烧土的方法;“将上好土团成块,砌成窖,内用柴草将土烧极红,待冷碾碎,与柴草灰拌匀,用水湿遍,放一二日,出过火毒。每烧过土一石,加细粪五斗为之。”又说:“如不砌窖,止随便用火将土或烧或炒极熟,俱可代粪也。”这是烧土或炒土。《农政全书》在“吴下人种油菜法”中还说:“先于白露前,日中锄连泥草根晒干,成堆,用穰草起火将草根煨过,约用浓粪搅和,加河泥复堆起,顶上作窝如井口,秋冬间将浓粪再灌三次,此粪灰泥为种菜肥壅也。”这是将土煨过后,再多次加浓粪,故肥效很高,能使油菜高产。清代《教稼书》也介绍了陕西高寒山区熏烧土肥的方法,主要是就地将大土块堆砌成窑,内放柴草熏烧数日,再打碎使用。但此法“惟可引于山田,不能遍施平地”,原因是“平地土松,无草根交锁,掘不成片”。此法与上述烧窑式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只“择闲地掘地洞”为灶,于“农隙刈草,和泥托寸半厚、一尺长小坯,晒干”后,层垛地洞上如窑,再以“火徐熏之,久之与炕土无异”。此法主要是靠烟熏土,故积累的氮素也较多。 古代在河泥积制方面也很讲究。王祯《农书》“粪壤”篇说:“又有泥粪,于沟港内乘船,以竹夹取青泥,锨泼岸上。凝定,裁成块子,担去同大粪和用,比常粪得力甚多。”《沈氏农书》还指出河泥要于“晴天罱在大地,阴天罱在埂地,雨天罱在潭里,候干挑在远地。泥干趁晴倒,晒曝如菱壳样,敲碎如粉方肥”,要求在晴、阴、雨时河泥各有放处,精细之至。特别是要使河泥“凝定”、“晒曝如菱壳样”,是说明才罱取的河泥不能就用,需经风化处理后才用,这样做到利于排除泥中的有害物质和释放养分,也便于远送。因河泥肥效长,与速效的人粪和用,则肥效更好。 “料粪”、“粪丹” 高浓度混合肥料的配制,是中国肥料史上的大事。有关的最早记载,是《国脉民天》所说的“料粪”。具体的配方和制法是:“每配一料:大黑豆一斗,大麻子一斗,炒半熟,碾碎,加石砒细末五两,上好人、羊、犬粪一石,鸽粪五升、拌匀。遇和暖时,放磁缸内封严固,埋地下四十日取出,喷水令到,晒至极熟,加上好土一石拌匀,共成二石二斗五升五两之数,是全一料也。每地一小亩,止用五斗,与种子拌匀齐下,耐旱杀虫,其收自倍。如无大麻子,多加黑豆、麻饼,或小麻子,或棉子饼俱可。如无鸽粪,鸡鸭粪亦可。其各式糠皮、豆渣,俱可入粪。每亩止用五斗,一料可粪田四亩五分。第一年如此,第二年每亩用四斗,第三年止用三斗,以后俱三斗矣。如地厚再减,地薄再加,加减随地厚薄,在人活法为之。”这种“料粪”,显然是一种高浓度的混合肥料,兼有杀虫作用。略后,《徐光启手迹》中又介绍了以前王淦秋和吴云将二人分别传下的“粪丹”法,也是一种高浓度的混合肥料。徐光启本人在他们的基础上,自己又设计了一种新的配方。所用的主要原料有人粪、畜粪、禽粪、麻饼、黑豆、动物尸体及内脏、毛血等,还加上黑矾、砒信和硫磺等无机物。制法是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后放在土坑内封起来,或放在缸内密封后埋于地下,经过相当时间,待腐熟后取出,晾干后敲碎待用。据徐光启说王淦秋的“粪丹”一料,可“上地一顷,极发苗稼”,而吴云将的“粪丹”“一亩不过半升,不得多用”,他自己所配的“每一斗,可当大粪十石”。这种“粪丹”实际上与“料粪”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二者作为种肥,是会有显著肥效和防虫作用,而且用量也少。以上是明代炼制浓缩混合肥料的尝试,可能因其原料和制法复杂,以后也未传下来。 中国古代对肥料的积制加工积累了很多经验。清代《知本提纲》曾进行总结,概括地提出了“酿造有十法之详”。介绍了关于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的积制加工方法,并强调说“以上十法,均务农之本,甚勿狃于故习而概弃其余也”,认为肥料加工的重要,是“务农之本”而不能忽视。 积肥保肥设备 古代在积肥保肥设备方面也相当注意。最早提出的是陈旉《农书》“粪田之宜”篇,它强调指出:“凡农居之侧,必置粪屋,低为檐楹,以避风雨飘浸,且粪露星月,亦不肥矣。粪屋之中,凿为深池,甃以砖甓,勿使渗漏。凡扫除之土、烧燃之灰、簸扬之糠秕、断稿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既久,不觉其多。”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注意到露天的粪尿受到风吹、日晒、雨浸后,就会严重降低肥效而致“不肥”的现象,故提出要建有能遮盖和可保存肥效的粪屋。但当时将粪、灰相混则是缺点。王祯《农书》“粪壤”篇也指出:“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这种砖砌的粪窖现在仍有,一般有盖,故能较好地保存肥效。明代《沈氏农书》还说“牛壅载归,必须下潭,加水作烂”,这里所说的“潭”是指在地上挖的坑,同该书所说“窖花草”时,在稻田内挖的坑都是储积和加工肥料的设施。同时《沈氏农书》还指出“潭要深大”,而且从潭里取肥后定要当日盖好,若浇人粪,尤要立即盖好。这也是为了便于保存肥效。至于“窖花草”之潭,因用河泥将口密封,故也能保存肥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