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秋zhōng qiū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中秋节。白居易《效陶潜体》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中秋zhòng qiū

秋季的第二个月。顾况《望初月简于吏部》: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

中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原诗今译】


 碧蓝的天上一轮圆月冉冉东升,
 天宇万籁,朵朵彩云飘过青空。
 三个月的秋色被满月划为两半,
 月穿云浪,万里人寰洒下清辉。
 传说中的玉兔要跳出月亮弦外,
 蟾蜍惹人厌恶,休要出现月宫。
 我多想泛筏,与伴侣同游天河,
 奈天河浊混,还待它彻底澄清。


 【鉴赏提示】
 诗贵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往今来,描写中秋皓月的诗篇不知有多少,但就其篇名来看,无一不是写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当然,假如我们把李朴这首《中秋》与李白、苏轼等人写的“月光曲”来比较,也许它还不免有几分逊色,但是,从立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在诗的前四句中,作者集中笔力描写月亮的纯洁皎美,月出时的庄严肃穆。“皓魄当空宝镜升”,乍一读来,似乎有些不通:“皓魄”,指的是月亮,“宝镜”,仍然指的是月亮——既然“皓魄”已“当空”,那么,何以又写“宝镜”升起呢?原来,这是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月亮。前面的“皓魄”,写月亮的洁白,隐隐地点出了诗的主题;后面的“宝镜”,写月亮明如宝镜,更增加了明月当空的严肃气氛。前面的“当空”,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下子把那轮皎洁的明月推到了读者眼前,有先声夺人之妙;而后面的“升”,既写出了皓月当空的静态美,又强调了她冉冉升起的动态美。短短七个字中,作者竟然把月亮写了两次,不仅不给人重复之感,而且还把皓月当空的形象写得这么丰富优美,其造语可谓新奇了!
 月亮升起时既然是如此纯洁、庄重,那么,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籁”,本意为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但为了强调月亮周围没有一丝声响,为了强调万物都在以静穆严肃的心情迎接皓月当空的宏伟场面,所以作者煞费苦心,造出“仙籁”二字;不仅如此,既然是“仙籁”,它也就有资格一下子从地上飞到“云间”,使“云间仙籁寂无声”的句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真可谓“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气魄宏伟的“月出图”画出来了以后,作者又进一步去写月出后的效果:“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按理说,“平分秋色”原本是各有千秋,不分上下的意思,作者在这里却点石成金,巧妙地把月亮比作一个主宰者,由“中秋”把整个秋色分成了两半,从而更强调了皓月当空的不平凡的意义。按理说,云彩来无影,去无踪,本无“云衢”可言。但作者为了表现明月银光万道,明辨万物,所以特意说它连云的路都能照得一清二楚,其他也就更不在话下了。
 假如说,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语新”的话,那么,诗的后四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炼意,从而使整个诗的意境更提高一步,达到更新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宫里的“玉兔”“蟾蜍”本为吉祥之物,但作者却用厌恶的心情把它们分别写成“狡兔”“妖蟆”;不仅如此,他还想把这“狡兔”从月亮里赶出去,“妖蟆”也最好销声匿迹,再不要出现在月宫里。乍一读来,作者这种写法似乎让人接受不了——因为从来“玉兔”和“蟾蜍”在诗中都是被当做神物,几乎没有人亵渎过它们。可是,只要我们结合全诗一想,就会发现作者说出的“反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月亮那么纯洁、高尚,那么令人向往和敬慕,为什么月宫里还要有这些 “不洁之物”呢?这岂不是对月亮的亵渎吗?因此,作者接着写道:“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所谓“灵槎”,即神话中往来的筏子,作者写自己要乘“灵槎”上天,这其中已隐含着他超乎尘俗的胸怀了;而所谓“同携手”不是和一般人“携手”,而是与高洁无比的月亮 “携手”,这无异于更是说明自己的举止不凡,情操不凡。然而无论是乘“灵槎”也罢,还是与月亮同携手也罢,这一切只不过都是“拟约”的,而“我”之所以现在还不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月宫中还存在着“狡兔”和“妖蟆”,银河还没有彻底地清除这些浊物! 读至此,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月亮,实际上是写自己高尚的情怀! 作者写月亮中不应容纳“狡兔”“妖蟆”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是写自己心中不能容一丝杂物。同样是咏月,作者的立意可谓高矣!

中秋 - 古代小品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 “月夕”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月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 亦登小小月台, 安排家宴, 团𪢲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梦粱录》)


 《梦粱录》一书记叙南宋京城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时序风俗、坊宇游戏之事,是研究古代民俗的重要资料。本文主要记叙中秋佳节的节日风俗,读来饶有情趣。
 开篇交代“中秋”的来历。阴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三月的中间,故叫“中秋”。又由于中秋之夜,碧空如洗,月色皎洁,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民间又称中秋为“月夕”。接着的“金风荐爽”四句,着力描绘中秋美景。中秋之夜,不仅明月最圆,而且秋风送爽,玉露生凉,桂花飘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中秋之夜不但景色宜人,同时又有着种种情趣盎然的节日活动。中秋的节日活动,首推赏月,作者叙述民间赏月习俗,从三方面着笔。先叙王孙公子、豪家巨室,无不登上高楼,临轩赏月,有的还结饰台榭,罗列筵席,在琴瑟铿锵之中,饮酒高歌,连宵嬉戏。次叙普通市民,也莫不登上自家楼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庆佳节。末叙陋巷贫民,虽无力设宴欢会,但也解衣买酒,不肯虚度此日。中秋赏月盛况,经作者分三类叙来,不同阶层的赏月情态,历历如在眼前,由此组成一幅南宋临安城中秋赏月的风俗画。
 本文记叙夜市盛况。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之夜,所有酒楼都要修饰门面,扎绸彩牌楼,水果铺子堆满鲜果,夜市之热闹,为一年中少见。而男女老少,更是倾城而出,街上游人熙熙攘攘,“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一反往日家家深夜闭户不出的清冷景象。所以文末以“盖金吾不禁”作结,表明是夜官民同庆,夜间出游街市,官家不予禁止。中秋之夜举城同欢,至于通宵的盛况,于此又可见其一斑。
 本文描述中秋之夜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充满着民俗情趣。文中描绘中秋美景,笔端满蕴着诗意,寥寥四句,一幅皓月当空、银光万里、清风徐徐、桂花四溢的中秋月夜图,便跃然纸上。文中叙写赏月场景,刻画人物情态,不仅文字简洁生动,而且写来有声有色,令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
中秋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梦梁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八月为金秋三月之仲, 十五为月之中,时值秋季正中,故名。唐宋时,中秋节有玩月、赏月的风俗。古人认为: “一年明月今宵多(圆)”,所以又把中秋节看成是家人团圆的佳节。宋代,中秋节尤为隆重,《梦梁录·中秋》载:“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生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𪢲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这种繁闹隆重的民间风俗,在《东京梦华录·中秋》中也有详细记载。唐宋诗词中,歌咏中秋月夕的篇什极多,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就是一篇绝代名作,内中写出了宋人把酒赏月,祈祝团圆,留连达旦的年节民俗。宋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词描写江浙时令风俗,也颇生动具体:“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琉璃浅。玉燕钗冷,藕丝袖冷,只应未倚栏干遍。随人全不似婵娟(指月),桂花影里年年见。”

☚ 秋社   重阳 ☛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因这天正是秋之中而得名。中秋赏月,唐代始为流行。唐以后,人们把嫦娥加以美化,并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使中秋佳节披上了神话色彩。唐诗中写到中秋和八月十五的诗不少,白居易《效陶潜体诗词》:“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司空图《中秋词》有云:“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柳宗元《钴鉧谭记》说:“尤与中秋观月为宜。”足见唐时中秋赏月已成时尚。八月十五吃圆饼的习俗,也已见于唐代。一次,出征北方突厥的大将李靖,中秋凯旋归京,时有一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从饼盒中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分给百官共食。

中秋

中秋zhònɡqiū

┃━ 指秋季的第二个月。语见《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唐·顾况《望初月简于吏部》诗:“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中”,又读zhōng。“中秋”指八月十五日,亦称中秋节。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 中春   中宵 ☛

中秋zhōngqiū

❶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
❷中秋节,我国传统节日,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是月圆之夜,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吃团圆饭等习俗。

中秋zhōngqiū

〈名〉指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月饼、赏月等风俗:中秋佳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zhōng qiū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等风俗,俗称团圆节: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七六·1873)

中秋zhōng qiū

旧时粮食行谓一种四月种八月收的白稻米。《切口·粮食行》:“中秋: 四月下种,八月熟者,粒白而大。”

下半年各月

下半年各月

七月:相(相月) 瓜时 瓜月 桐月 霜月 凉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新秋 初秋 首秋 早秋 上秋 肇秋 孟秋 秋孟 火逝 流火
七八月:阴中
八月:酉(酉仲;月酉) 壮月 桂月 桂秋 正秋 中秋(中秋月) 仲秋 仲商 南吕 大清明
九月:菊月 玄月 季秋 暮秋 穷秋梢秋 晚秋 凉秋 季商 暮商 授衣(授衣月) 建戍 雁宾 青女月 无羊月
十月:阳(阳月;阳止;小阳;岁阳;小阳春) 大月 良月 亥月 建亥亥正 秦正 初冬 上冬 孟冬 开冬 岁雄 寒孟 小春
十一月:辜 冬月 蒹月 葭月 子月旸月 畅月 仲冬 朔月 霜月 习坎 周正 殷正 殷冬 建子 风寒 龙潜月 一之日
得甲的十一月:毕辜
十二月:腊(腊月) 蜡月 除月 涂月冰月 严月 穷纪 穷稔 穷节 暮节 暮序 暮岁 暮冬 冬末 季冬 末冬 浃辰 杪冬 建丑 大吕 二之日

☚ 上半年各月   日 ☛

秋季

秋季

秋(秋节;秋令;秋天;秋日;秋月;秋照;秋年;秋序;秋绪;秋箭;阴秋;三~;九~;金秋;商秋) 旻(旻天;旻序;旻宇;火旻) 凉(凉天;凉节) 矩 白藏白商(白商素节) 金商 素商 商序 商日 霜日 素律 爽节 雁天 菊天 金天 金行 金龙 金素 九和 萧辰 西颢 青要 龙夜 鱼龙夜 金风玉露
凉爽的秋天:凉秋
明净爽朗的秋天:清秋
天高气爽的秋天:高秋
肃杀的秋天:严秋 劲秋
寒冷的秋天:寒秋 凛秋
秋季初期:初秋 开秋 小秋 新秋 早秋 秋标 秋朔 新商 小凉
秋季中期:中秋 仲秋 深秋 寒秋 霜秋 高秋 高商 秋深 秋中 秋半 仲商
桂花飘香的仲秋季节:三秋桂子 桂子三秋
象征深秋:寒婵凄切
秋季末期:秋季 秋末 秋晏 秋杪 秋晚 秋暮 晚秋 暮秋 末秋 季秋 老秋 余秋 穷秋 霜晚
秋季将尽时节:秋残 残秋

另见:凉 天凉 秋空 秋景

☚ 夏季   冬季 ☛

某月某日

某月某日

一月初一:春元 元旦 元日 元春 元正 元辰 元朔 正朔 正辰 春旦 正旦 正朝 正日 王正 新正 新元 新吉 月吉 岁朝 三朝 三始 端日 鸡日 大年初一
正月初:开正
道家称正月初一:天腊
一年的第一天:岁旦
每月初一:旦(旦日) 月吉
一月二日:狗日
一月三日:猪日
一月四日:羊日
一月五日:牛日 破五
一月六日:马日
一月七日:人日
一月十五日:上元(上元节) 上巳 元巳三五
一月十六日:耗磨日
二月二日:龙抬头(龙抬头日) 春龙节
二月十五日:花朝(花朝节;花朝月夜;花朝月夕) 百花生日 花辰月夕花晨月夕
五月一日:端一 端壹
五月五日:午日 端五 端午 端阳 重五 重午 恶日
七月七日:七夕 灵夕 绮节 双七 驾鹊 驾乌鹊
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十五日:月夕(花朝~) 中秋
九月九日:九日 九九 上九 重九 重阳 长久日
十月一日:阳朔
十月十日:重十 双十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十二月初八:腊八 腊日 王侯腊
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年

另见:节日 日

☚ 称天数   日期 ☛

中秋zhōng qiū

秋季的正中,即阴历八月十五日。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中秋

中秋

中国传统节名。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官》: “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 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阴历八月十五日,是在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叫中秋。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似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被称做“团圆节”。中秋节的主要内容为赏月和吃月饼。据史书记载,占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如 《开元遗事》 中说: “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上与贵妃即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最盛的是宋代。明朝宫中在八月十五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还要吃螃蟹。届时,螃蟹用蒲包蒸熟,人们围坐聚餐,并辅以酒和醋,食毕还要喝苏叶汤,并以残汤洗手。宫苑之中,摆置鲜花、大石榴等。清宫在中秋之夜要在某一宫苑向东摆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上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上置一个大月饼,并于周围缀以糕点水果。月出东山,行祭礼。礼毕,按人数的多少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上一口,称之为 “吃团圆饼”

☚ 中元   重阳 ☛
中秋

中秋Zhongqiu

节令名。农历八月十五日。因此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称“仲秋”、“团圆节”。习俗在这一天晚上要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977—997),始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大约从明朝开始,人们在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饼,用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团圆。习俗还在这一天给孩子送兔儿爷作礼品。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

☚ 端午   春节 ☛

中秋

节日名。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因此日在秋季的正中,故名。民间有在此日食月饼度节日的习俗。

中秋

mid-autumn

中秋

时节名,亦作“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云:“宵中星座,以殷仲秋”。古俗把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称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仲者,中也。各季之中,民俗活动各异,如仲夏:“教茇舍”,仲秋则“教治兵”,仲春“昼击士鼓”,仲冬则“教大阅”。仲秋之中为8月15日,值“中秋节”,秦时,此节已倍受重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