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 古代中西陆路贸易
古代以贩运中国丝绸、西方香料、宝石等为大宗的欧亚内陆贸易。据考古发掘、考察论证,东西方贸易往来,早于13世纪前已开始。汉张骞(?—114)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中国与西方的陆地通道。西起长安(今陕西西安),中经欧亚内陆,西抵地中海地区。东西商人驼队,或取道欧亚内陆北部,从蒙古高原越阿尔泰山脉或准噶尔盆地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地区,与那里的游牧民族进行绢、马、茶等交易或中继贸易;或取道欧亚内陆南部,东起敦煌的玉门、阳关,沿天山北麓西行,翻帕米尔高原入阿富汗及费尔干纳,或越天山而转入阿富汗。自阿富汗,东南可去印度,向西取道伊朗高原可转入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沿途万余公里,主、支干线千余条。往来者除商驼队伍,还有各国的使节、求法高僧。贩运货物除丝绸、香料、宝石外,还有毛皮、呢绒、药材、贵金属、玻璃料器等。因丝绸为大宗,故也称“丝绸之路”。15世纪后,由于海路大兴,内陆贸易受其影响而衰。但17世纪后,中俄贸易仍依靠内陆。古代中西陆路贸易,把欧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物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