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
卵子受精后约30小时,受精卵即开始分裂,渐形成一个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实质球,形似桑椹,故这一发育阶段称为桑椹期。桑椹球周围仍有透明带存在,细胞持续分裂所需能量主要由自身供给,部分来自输卵管液中所含营养物质。桑椹球受输卵管内膜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及输卵管肌层的蠕动的作用,于第三天后,自输卵管进入宫腔,由子宫内膜腺体的分泌液获得营养,桑椹球的中间部分逐渐产生空隙,名胚外体腔。空隙的外层细胞称滋养胚层,分裂较快,是形成胎盘的基础,空隙的内部细胞分裂较慢,细胞集中于一端,名内胞块,以后将发育为胚胎。受精卵的这一发育阶段称为囊胚期。受精卵在此阶段即名囊胚。受精96小时后,囊胚的内胞块已有5个细胞,而滋养胚层已有53个细胞,其外周的透明带开始溶解。受精后6~7天,即正常月经周期的第20~21天,囊胚开始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着床。
着床前,受精卵周围的透明带先行消失,受精卵依附于子宫内膜表面,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被侵蚀后,由内胞块端开始,整个囊胚逐渐植入子宫内膜。植入部位的缺口渐由新生长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覆盖。植入时子宫内膜尚呈黄体期变化,植入后黄体期特征进一步发展,内膜海绵层及致密层中的腺体更形肥大,分泌增加,间质细胞胞浆更多呈多角形及镶嵌排列,此时子宫内膜已转变成为蜕膜。覆盖于囊胚表面的蜕膜部分,名包蜕膜;处于囊胚之下的部分名为底蜕膜;覆盖宫腔其他部分的名真蜕膜。底蜕膜因受到囊胚的机械压力及囊胚滋养胚层的侵蚀而变薄,厚度仅数毫米,其中的血管扭曲,腺体退变,为未来的胎盘附着部位,包蜕膜则随胚胎增长而变薄。与它接触的滋养胚层细胞因营养不足而退化成绒毛膜,当胚胎长至7~8周并充满子宫腔时,包蜕膜即与真蜕膜相融合。真蜕膜因渐受压而萎缩。人类受精卵的植入机理尚不很清楚,但滋养胚层细胞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囊胚植入子宫内膜层后发育极快,滋养胚层与子宫内膜直接接触,从中吸取营养供胚胎发育需要。滋养胚层的细胞又渐分化为内外二层。外层为合体滋养层,为一层含有许多分开的细胞核而无明确的细胞分界的原生质。内层为细胞滋养层,由排列整齐的朗罕氏细胞组成。约在受精后第九天在合体滋养层及细胞滋养层之下出现一层它很可能是自滋养胚层细胞转化而来的胚胎外结缔组织。其后在此层中渐出现胎儿的血管。内胞块细胞加速增殖而分化为两层,靠近滋养胚层的名外胚层,靠近胚外体腔的为内胚层。在增殖的内外胚层细胞间又各形成一个空腔,外胚层者名羊膜腔,内胚层者名卵黄囊,两腔相邻近处的由外胚层细胞形成的组织板名胚板或胚盘,乃是人体的始甚,由此分化成人体各部。由于此时期的胚胎具有内外胚层,故名两胚层期,也名原肠期。
内外胚层细胞的增生使胚板的中线增厚名为原线,是胚胎的纵轴所在。从原线部位的内外胚层细胞之间,又有自外胚层转化来的细胞向二侧伸展生长,形成中胚层。此时胚胎已具有三个胚层,故名三胚层期,在受精后三周左右,其后自内、中、外三胚层分别形成胎儿各种器官组织:自外胚层形成表皮、毛发及神经系统; 自中胚层形成真皮、骨胳、结缔组织、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和大多数骨胳肌及平滑肌; 自内胚层形成胃肠道自咽部至直肠的上皮组织和肝脏、胰脏、甲状腺等脏器。在此阶段,含有羊水的羊膜腔不断增大,渐包围胚胎,使胚胎的中胚层细胞仅在胚板尾部与滋养层相连而形成体蒂,是胎儿脐带的前身。卵黄囊逐渐缩小,与它所分出的一细管状部分——尿囊——均成为体蒂中的一部分,最后羊膜腔取代胚外体腔。羊膜与绒毛膜于14周时相接而形成胎膜,其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