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取长补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

独幕二场话剧。孙芋编剧。1948年9月佳木斯东北书店初版。

☚ 陈树元挂奖章   奇女行 ☛

取长补短

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我看最体面的事莫过于把汉家好的东西送过去,把匈奴好的东西传回来; 取长补短,使两家百姓欢乐富足,这就是我们的体面。”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滕: 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孟子曾对滕文公说,滕国虽小,如行仁政,截彼地之长补此地之短,方圆近五十里,也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

原指长短相济,移多补少。源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时,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在去南方的楚国途中,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与他交谈中,总会提到传说中的古代明君唐尧虞舜,并说了许多关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滕文公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孟子问道:“太子您怀疑我的话吗?颜渊曾说过这样的话:‘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那样的。’公明仪曾说道:‘周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旦也是应该信赖得过的人。现在,你们的滕国假如把土地绝(截)长补短,弄成每边长五十里的形状,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富强的国家的。”不过,这里的“绝长补短”,并不包含吸收别人优点这样的意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用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现此语多用来指取有余以补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

吸取长处,弥补不足。
【同】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成〉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喻谦虚好学:提倡取长补短│善于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释义】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色彩】
含褒义。

【近义】
扬长避短。

【造句】
 ❍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的过程。
 ❍ 你们俩,一个好动,一个好静,正好可以~。

【正音】
“长”不念作“成长”的“长”zhǎng。

矮子踩高跷——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双关,本指以高跷之长补身材之短,转喻以他人之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长衫改夹袄——取长补短

长衫,旧时男子穿的拖到膝以下的大褂;夹袄,双层布做的薄短袄。喻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动词性,连动结构。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于褒义。
【例】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长衫改夹袄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

原指截去伸长的土地,补到短缺的地方。后指吸取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原作“绝长补短”。战国时,滕国滕文公为太子时,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遇见了孟子。孟子向他宣讲自己的“性善”学说,劝他用尧舜之道治理国家。滕文公从楚国回来后又见到孟子,孟子鼓励他说:“把滕国伸长的土地截下来,补到短缺的地方,方圆可达五十里,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很好的国家的。”(见《孟子·滕文公上》)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

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 穷神知化   去粗取精 ☛
弥补

弥补

弥 补(补接;补绽;泥补)
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取长补短
 兄弟友爱,相互取长补短:棣华增映
弥补事物的缺陷或不足:补苴罅漏 补苴残漏 补苴弥缝 补葺罅漏 补缺挂漏 补亡葺罅 补罅苴漏 补罅葺漏 挂漏补缺
挽救过失,弥补不足:救过补阙
弥补过失:赎(自~) 补过
纠正弥补帝王的过失:拾遗补过 补过拾遗
弥补缺陷:补苴
弥补缺陷或疏漏:补缺 补阙 补阙挂漏
 弥补漏缝:弥缝
 弥缝缺失:补削
 弥补缺陷、错误:补缝
 由于存在某种偏差疏漏而设法纠正以弥补其缺陷:因偏救弊
弥补他人所遗漏的事物或缺失的位置:拾遗补缺 补缺拾遗 补阙拾遗 拾遗补阙
弥补谎话中的漏洞:圆谎 搬挑
弥补欠年:补败
搜罗汇集弥补缺漏疏失:襞积补苴
帮助弥补:帮补
以有余来弥补不足:挹彼注兹
挽救过失,弥补不足:救过补阙
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裒多益寡 裒多增寡 损多益寡
无法弥补:牵萝莫补
(把不够的部分填补上:弥补)

☚ 补救   挽回 ☛

补不足

补不足

续短 补短
取有益补不足:挹盈注虚
用多的来补不足的:抽肥补瘦
以多余补不足:截长补短 裁长补短 补短裁长 补短截长 断长补短 断长继短 断长续短 折长补短 绝长补短 绝长继短
取一方补以另一方:挹注 挹彼注此
拿长处来补短处:取长补短

☚ 补足   炊事 ☛

取长补短

表示谦虚进取的道德用语。意指人们在知识能力、道德修养、品质行为方面要相互吸取长处,弥补短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它是谦虚好学、积极进取优良品质的表现。它要求人们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短处,多想他人的长处,用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draw on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to make up for one’s own weak points(/deficiencies); 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vercome) one’s weaknesses (/short comings);/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底和一九五九年初,先后多次组织有关方面负责人、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讨论,发动大家辩论,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学习,~。(《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Ⅱ—334) Premier Zhou called many meetings of leading cadres,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between the end of 1958 and the beginning of 1959. He encouraged them to discuss and debate over the issues in the spirit of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so a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overcomeone’s deficiencies by benefiting from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才能有进步。(《毛泽东选集》780) Both the outside and the local cadres have their strong and weak points,and to make any progress they must overcome their own weak points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s strong points.

取长补短

make up for one another’s deficiencies;compensate for each other’s deficiencies;learn from others’strong points(or strength)to offset (or remedy) one’s weaknesses
在平等的基础上,坦诚交流,~,求同存异,共同进步conduct candid exchanges on an equal footing and make joint progress by drawing upon each other’s strengths and expand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while setting aside differences/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tradition of seeking mutual complementarities,accommodation and intergration with foreign cultures/~,优势互补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ies by drawing upon each other’s advantages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吸取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complement one another, 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es, mutually make up their dificiencies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解义】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用法】用于人或事物。
【例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志之间相互~,就能共同进步。
【近义】截长补短、绝长补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与“绝长补短”同。《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例】我们要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近〕扬长避短 后者是“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的意思。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 ??? ?? ?? ???????.
【例句】1.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 ?? ??? ?? ???? ??? ??? ??? ?????? ??.
2.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取长补短。
??? ????? ??? ????? ?? ??? ??? ???? ??.
【近义词】扬长避短
【反义词】故步自封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长:长处。短:不足之处。
出处 《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举例 朋友之间要~,共同进步。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例〕在公司里,我们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辨析】“取长补短”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而“扬长避短”是指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
【提示】有时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用于人,意义范围较“取长补短”窄。

取长补短qǔchánɡ-bǔduǎn

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

也说“截长补短”。吸取长处以弥补短处。
矮人踩高跷
长袍改夹袄
矬地炮嫁个细高挑儿
拐子唱歌瞎子听,聋子演戏哑巴看
截了大褂补裤子
马尾做假发
瘸腿跟着瞎子走
瞎子背瘸子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解义】 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用法】 用于人或事物。
【例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志之间相互~,就能共同进步。
【近义】 截长补短、绝长补短泉ぁ精用弘qǔ jīng yòng hóng
【解义】 精:精华。用:享用。弘:也作“宏”,大。本指从拥有的大量东西中享用最好。后指从大量材料里提泉ぁ精华。
【例句】 从事学术研究,应详尽地占有材料,并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的过程。

取长补短qu chang bu duan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也作】截长补短绝长补短
【近】扬长避短取长舍短
【注意】长,不读zhang。

取长补短 兼收并蓄qǔ cháng bǔ duǎn;jiān shōu bìng xù

长:长处,优点;短:不足;兼、并:都,一齐。指在学习上汲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对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接收过来。高冠华《高风亮节足千秋》:“先生为什么有这样高的成就呢?这和他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是分不开的。他强调理想、抱负、决心;强调取法乎上;主张~,谁都要学。”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例】你们两人,今后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
【提示】“长”在这里不读“首长”的“长(zhǎng)”。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指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

〔并列〕 取他人之长处,以补己之短。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例]这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结合在一起,~,倒把这个大家庭变得更加和谐。
△ 用于指正确处理长处和不足。
【近义】扬长避短。
也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人之长,救己之短”。

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求同存异qǔ cháng bǔ duǎn;qiú tóng cún yì

【上】长:长处,优点。短:短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
【下】求:寻求。存:保留。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目前只要大体过得去,可以求同存异,那些不同的将来再讲。”
【综】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寻求共同之点,保留相异之处。
【例】“为了合作愉快,我们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甲方经理对乙方经理说。

☚ 亲不敌贵;后不僭先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取:汲取,采取。补:弥补,补救。即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