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与经济的关系理论
这是贯穿邓小平全部理论的一根红线,成为其经济战略理论的主旋律。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明确提出: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4页)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第三世界如何摆脱贫困。邓小平从 “经济角度” 将发展问题提到时代主题的高度加以认识,是对列宁主义时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国内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战略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经济角度考察,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着力论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些论述为确立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 “中心” 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理论有三个鲜明观点: 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新时期的总路线; 二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翻两番” 的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是要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 “稳步前进”,“量力而行” 的原则。
(2) 发展生产以人民生活的改善为目的。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85年4月15日,他又强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决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落后的地区和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提出了两项基本措施: 一是先富帮落后; 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实现以四个现代化为任务的经济增长,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公平分配,构成邓小平关于发展问题战略理论的两大支柱。怎样实现其发展战略呢? 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邓小平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之后,反复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提出:
❶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移;
❷以搞活经济、实行责任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就是 “搞活经济”。他指出,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在论及改革是一场革命性改变时,邓小平说: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136页)他把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搞活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实现责任制正是搞活企业的内在要求。
❸要发展就要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三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1987年1月,邓小平指出: “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邓小平反复强调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具体规划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放的重点以及工作方针。在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如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选择原则、双向性原则、开放与改革相统一原则等,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