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裘负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裘负刍
裘是皮衣。古人穿皮衣与今人不同, 毛在外、皮在内;反裘就是皮在外, 毛在内。魏文侯在出游途中遇见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扛柴草,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是“爱其毛”。魏文侯因而慨叹这个人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恃”的道理。故事的用意显然是在赞扬魏文侯看问题能由表及里,有见识。 作者接着叙述了魏文侯的另一件轶事。魏文侯出游后的第二年,东阳一带交纳的田赋多于往年十倍, 大夫纷纷前来祝贺。魏文侯不以为喜,反以为忧,说道:“田地和百姓都没有增加,而田赋却增收十倍,这跟爱惜毛而反裘负柴草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贪爱“羊毛”(田赋),而加快对“羊皮”(纳赋者)的摧损;羊皮(纳赋者)不存在了,羊毛(田赋)又有什么着落呢?” 魏文侯能敏锐地觉察出,在田地和劳动力没有增多的情况下, 田赋加收十倍,实在是竭泽而渔的愚蠢作法;并且把劳动者看成是“皮”,是主体,把田赋看成是“毛”,是劳动者身上的附着物,承认“治人者”的生存离不开劳动者,表露了自己轻徭薄赋的政治主张和对猛于虎的苛政的否定。这种认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进步的。 这则寓言用“毛”依附于“皮”的现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政治哲理。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若干关系至今仍有启迪。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焉附)?”这句成语本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新序》把这则故事加以形象化地演绎之后, 也就更加广为流传了。 反裘负刍 魏文侯②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③耶?” ——《新序·杂事第二》 【注释】 ①裘:皮衣。刍:喂牲口的草。②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国君。③恃: 依靠, 凭借。 【意译】 有一天,魏文侯外出巡游,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反穿着皮衣,背着一捆草。魏文侯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袄背草呢?”那人回答说:“我爱惜皮上的毛。”魏文侯提醒他说:“你难道不知道皮磨坏了毛也就没有地方依存了吗?” 【解说】 毛是附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路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反穿着皮衣背柴草,只知“爱其毛”,而不知爱其皮,这是本末倒置,结果将是皮毛俱损。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事物失其根本,将处于无所着落之境。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利益是“皮”,个人利益是“毛”,个人利益必须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没有集体利益,也就根本不会有个人利益。 【相关名言】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 ——虢射 反裘负刍fǎnqiú-fùchú裘: 皮袄。反裘: 反穿皮袄(古人穿皮袄一般毛朝外,反穿则毛朝里)。刍: 柴草。负刍: 即背柴草。反穿皮袄背柴,是怕磨掉毛。形容人贫穷劳苦。出自《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 反裘负刍反裘,反穿皮衣 (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此指毛朝里,刍,即薪。意谓反穿皮衣而背柴。 反裘负刍刍:柴草。反穿皮衣,背着畜草。形容做事轻重倒置,主次不分,好的动机得不到好的结果。也作“爱毛反裘”。战国时,魏文侯外出游玩,在路上看到一个反穿着皮衣的人背着畜草往前走。魏文侯问他为什么这样穿,那人回答说:“我爱惜皮毛啊。”魏文侯反问他:“如果把外面的皮磨光了,里面的毛将附着在哪里呢?”对方听后无言以对。(见汉·刘向《新序·杂事二》) 主次颠倒 主次颠倒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倒果为因 ☚ 主次 先、后 ☛ 反裘负刍 反裘负刍反裘:反穿皮袄。负刍:背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于涂侧者……”。后以此比喻不知本末主次。 ☚ 片言折狱 勿忘在莒 ☛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wear the fur inside out and carry firewood on one’s back—live and toil in poverty; be so stupid as 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负刍:背柴。反穿皮袄去背柴。比喻十分贫穷劳苦。 very poor, poverty-stricken, live and toil in poverty, badly off or not to know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dicental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解义】反裘:反穿皮衣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怕磨掉毛则反穿,即毛朝里)。负刍:背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人因贫困而从事艰苦的劳动。也比喻愚昧无知、本末倒置。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反穿皮袄背着柴。原比喻穷困。后又比喻愚昧不知本末。《晏子·杂上》:“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吕氏春秋·观世》:“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反裘负刍fǎnqiú-fùchú反裘:反穿皮袄。刍:柴草。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见“反裘负薪”。刍: 柴草。 反裘负刍fǎnqiú-fùchú〔连动〕 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怕皮袄的毛磨坏。原比喻穷困。后又比喻愚昧不知本末。《晏子春秋·杂上》:“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吕氏春秋·观世》:“晏子之晋,见~,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裘:皮衣。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即反穿皮衣,背着柴草。形容生活贫困劳苦。也比喻愚昧,不知轻重本末。也作“反裘负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