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朝中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朝中措

朝中措

词牌名。又名《照江南》、《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上阕三平韵,下阕两平韵。

☚ 武陵春   桃源忆故人 ☛
朝中措

朝中措

又名《芙蓉曲》、《梅月圆》、《照江梅》、《醉偎香》。见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据《尧山堂外纪》卷四八,欧阳修守扬州时,于城西北大明寺侧建平山堂,颇得游观之胜。刘原夫出守扬州,欧公作此词以饯。“措”可能即是“措大”,旧指贫寒失意之读书人,唐代已有此语,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七《异梦记》:“高祖(朱温)起顾敬翔曰:‘若如君言,不敢相忘,交你措大作宰相。’”欧阳修少孤贫,知滁州时号“醉翁”,此词中又自称“衰翁”,故“朝中措”当系自指。此调《宋史·乐志》入黄钟宫。《词律》卷五、《词谱》卷七皆列欧阳修所作(平山阑槛倚晴空),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二平韵。《词谱》列别体三种。

☚ 朝天子   朝玉阶 ☛

朝中措

西风袅袅落平沙,独树几人家?个里残虹雨阁,那边疏嶂云遮。平洲柿栗满区瓜,芋野路斜斜。牛笛数声归尽,夕阳付与啼鸦。

词人向往田园隐逸生活,常常陶醉于大自然中。这幅江山秋晚图几乎全是绘景,但个中流露了一种淡泊闲适的情趣,给人以清新、质朴的美感。

苏东坡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作为时间的艺术,画作为空间的艺术,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却又是相通的。周权此词,深谙画理,做到了词画相兼。他的淡泊隐逸的情怀,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的,而是寄情于景,以词入画。

全词的景物描写,既有大的构图,又有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既有远景勾勒,又有近景细描;既有动态画面,又有静态画面。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相间,色彩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词开头就从大处着墨,描绘了深远广阔的背景。“西风”,秋风。“袅袅”,形容秋风的吹拂,语出《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平沙”,平坦的沙滩。一个“落”字点活了“秋风”的动态。“独树几人家”,写树和人家,是静景,但静中有动。那“人家”从远处看也许是静止不动的,但其中一定有人在活动,炊烟也许正在升起吧?整个画面因有了“人家”而显得格外有生气。三、四两句仍是远景。词人向极高处、极远处放目,那残虹,那疏嶂,那云霞,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胸为之澄洁、舒畅、开阔。上片侧重于大的构图,下片则间以绝妙的细节描写。写平洲,写柿,写栗,写瓜,写芋,写野,写路,掇取了密集的乡野景物,以自得自赏的心情纳入词中。“路斜斜”,暗示有人,既呼应上片“几人家”,又暗逗出下文的牧童晚归。最后两句味尤醇厚,表现了词、画、乐的奇妙结合。牧童、笛声、夕阳、啼鸦,视觉与听觉,色彩与声音相叠,动中见静。那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渐渐远去,把夕阳留给了啼鸦。多么自由,多么闲适,多么轻松,多么生意盎然!

全词写景,尽管作者的情感在画面上看似不着痕迹,但我们仍能从审美意象中得到暗示:那就是某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淡泊宁静的隐逸情绪。感慨没有直接说出来,就显得格外深刻蕴藉,可谓于自然中见至味,于平淡中见高韵。


古诗词《朝中措》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朝中措

东华门外软红尘,不到水边村。任是和羹傅鼎,争如漉酒陶巾? 三年浪走,有心遁世,无地栖身。何日团𪢲儿女,小窗灯火相亲?

诗,应该使读者读后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但又不能使人一览无余,应该留给读者以思索的余地,这才是好诗。词也不例外。白朴这首《朝中措》就颇具这样的特点。

词的开头两句一般,说京城的繁华到不了水边的村庄。这对于不慕名利、不追求灯红酒绿生活的人来说,并不感到是一件憾事,也不会盼望有朝一日京城的繁华奇迹般出现在这水边的村庄。“软红尘”,指都市的繁华。下两句接着进一层写,说任是傅说为羹汤调味的炊具,怎能及得上陶渊明滤酒的头巾呢。“和羹”,本为羹汤调味,此处借以比喻大臣贤相辅佐帝王治理天下。“傅”,傅说,殷代著名的贤相。“漉酒陶巾”,萧统《陶渊明传》云:“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这说明,词人肯定的是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而对于象傅说这样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则是贬低的。正因此,京城的繁华不到水边村,不但不是憾事,而且还是值得庆幸的事。这两句中的“任是”、“争如”也表现了这种褒贬之情。

上片对隐居生活作了充分肯定,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下片转写自己的境遇。

词人既然肯定、向往隐居,读者读至此,自然也会想、会问:词人隐居了吗?而词人三年来却是四处奔波流浪。为什么呢?词再逼进一步,说自己是有心避世的,也就是说是想隐居的。但是,无地栖身。天地之大,就没有词人栖身之地,这是多么不合理呵。尽管词人是淡淡说来,但其中包含着许多痛苦、辛酸,也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控诉。词人接着又转而问:什么时候才能和儿女团聚,小窗灯火下亲昵地闲话家常呢?家人儿女之情常常牵动着人们的心,特别是游子之心的。这说明词人现在还是远离家人儿女的,还继续在过着流浪生涯。盼望家人团聚,儿女笑语相亲,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般平民百姓都能获得的幸福,而对于连栖身之地都没有的词人来说,不过是奢望、幻想,这是多么的不平呵。这进一步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此词结尾和秦观《踏莎行》结尾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贺铸《鹧鸪天》结尾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一样,都是以问语作结。虽然他们所写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但他们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佘地却是一致的。

整首词写对隐居的肯定和自己不幸的境遇,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词写得明白如话,但又不使人有一览无余之感;有愤愤不平之情,但又无叫嚣之气,是一首值得一读的词。


古诗词《朝中措》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朝中措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金代盛行苏,辛词风,完颜词虽被词论家称为“姜史、辛刘两派,兼而有之”(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而其《朝中措》等词,则更近于苏辛豪放一路,读之自可会心。

此词主旨,乃写征人故国之思。起处连用两地名,点出征途之意。襄阳在今湖北省境内,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又疑“襄”为“咸”之音讹)。灞陵桥即灞桥,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以来为折柳赠别之处。两地并非实指,而是概言自古以来征人远行的无数事实。而当此征途首发的离别之际,又最能激发诗兴,此亦古今之所同者也。三、四两句乃点化苏轼成句。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首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末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结。此处引用这一起一结两句,径直相连,乃词家以少总多的隐括手法。经此重新组织,前人词意无须详加复述而已尽在其中。“千古”谓时间之长流,“一时”则取其中之片断,于黯然伤别的无数历史镜头中,唯取“雄豪”之“高兴”,而一扫呢喃儿女情态,则词人倾慕向往之所在,风云感会之超迈胸襟,已呼之欲出。按苏轼原词中对周瑜等豪杰的缅怀赞叹,总为“故国神游”之词,是以这两句在章法上又如陈仓暗渡,引起下文的故国之思。

下片起首连用三个排句。“霜”、“云”、“风”指秋之物候;“玉塞”、“陇首”、“江皋”指地阔天远。玉塞,即玉门关,古为通西域的要道;陇首,又曰陇头、陇坂、陇山,在今甘肃境内;江皋,则指长江边畔。就地域言,江南塞北,相去不啻千万里,而在传统诗词中,它们屡经吟咏,早已成为远人之思的象征。如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诗云“胡尘清玉塞”,南朝梁柳恽《捣衣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等。作者将这些典型意象集中起来,遂使征人戍客的去国之悲格外精警动人。绝域苍茫,关河阻断,心系故国,何日忘之?一点缱绻之思,唯有寄于梦中。梦者,情之所钟、思之甚深而又无计得之者也。着一“梦”字,则朝思暮想、颠之倒之的一片痴情可见。所梦者何?歇拍处乃以用典将梦境点明。“梦到”句用李白诗意,台之故址在今江苏南京东南,登台可“四顾江山,下窥井邑”。传说刘宋元嘉时,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和谐,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故名。一说,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李白有《登金陵凤凰台》诗,诗中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山围”句则用唐人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诗中的成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作者把二者巧妙地绾合为一体,使词的意蕴更为丰富。李白诗意谓去国怀乡,有遭谗受逐、身不由己者;刘诗则览古伤今,从王气消沉中喟叹变化莫测的历史命运。一经作者化用,词中故国之思也就不落浮泛而有了沉郁之致。李、刘二诗俱从眼前实景道起,是触景生情;而此词却一并收入梦境,是缘情布景,机杼不同,又别有一番风味。

此词篇制短小而境界阔大,善点化成句而又翻陈出新,用笔遒劲凝练,自有风云之气,而豪健之中又不失苍凉之慨。人谓“金词清劲能树骨”,于此可见一斑。


古诗词《朝中措》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朝中措

田家秋熟办千仓,造物恨难量。可惜一川禾黍,不禁满地螟蝗。委填沟壑,流离道路,老幼堪伤。安得长安毒手,变教四海金穰?

在现存的元代词中,反映现实的词作不多,而白朴的这首《朝中措》则可以说是不多的反映现实的元词中的佼佼者。

这是词人不假斧凿,直抒胸臆的词作,句句如同口语。但是,是从他心的深处流淌出来的,其中包含着词人的许多痛楚、同情、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元代蝗灾的严重程度。

词的上片写秋熟时节蝗灾。

词从对面写起:秋熟时节,农民都在作收获的准备,置办粮仓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千仓”的“千”,当然不是实指,而是说很多的仓。因此,“千”字就衬托出这次庄稼长得很好。庄稼好,农民的喜悦、期望也就连带表现出来了。下面突然一转,说造物者的恨很深,深到难于量计的地步,它恨什么呢?恨秋熟,恨农民的喜悦,恨农民将得到温饱。正因此,满地一片庄稼,被满地螟蝗吃尽了。“可惜”、“不禁”,相应。“一川”,犹云满地一片。“不禁”,受不住。

词的下片写蝗灾造成的后果和词人的期望。

螟蝗吞吃了丰收在望的庄稼,也等于吞吃了广大农民的衣食和期望,男女老幼只得离乡背井,四处逃亡,死亡者委填沟壑。这是很使人悲伤的。水灾、旱灾、蝗灾造成饥馑,人民大量死亡的情况,在白朴生活的时代以及白朴之后直到元末都并不少见。如《庚申外史》云:“至正十九年,京师大饥,民殍死近百万。十一门外各掘万人坑掩之。鸱鸮百群,夜鸣至晓。”对于这样的灾荒,诗人想,怎么才能得到一种毒狠的手段,也就是有效的办法,使它发生变化,使蝗灾以至其它灾害都灭尽,四海都长出丰熟的庄稼,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毒手”,《晋书·石勒载记》:“初,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麻地,迭相殴击。至是……召阳……引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引申为毒狠的手段。

词人的期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写这首词时,既不是不问世事的隐士,也不是高踞人上的贵人,更不是口是心非的伪善者。他是真诚的,他对黎民百姓的苦难是充满关怀与同情的。这和唐代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很值得称道的。

朝中措

朝中措

词牌名。又名照江梅、芙蓉曲、梅月圆、醉偎香。双调。“措”即“措大”之义,乃调侃士人语。唐李匡义《资暇录》:“世称士流为‘措大’,言其峭酸而冠四民之首。”唐郑綮《开天传信记》:“有一美措,傲睨直入。”词名意取此。始见于欧阳修《六一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9句48字。上片第一、二、四句,下片第三、五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常见格体为:
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 人月圆   柳梢青 ☛

朝中措【同义】总目录


朝中措梅月圆
朝中措

朝中措

词牌名。又名《照江梅》、《芙蓉曲》、《梅月圆》、《醉偎香》。双调。“措”即“措大”之义,乃调侃士人语。唐·李匡乂 《资暇录》:“世称士流为‘措大’,言其峭酸而冠四民之首。”唐·郑綮《开天传信记》:“有一美措,傲睨直入。”词名义取此。始见于欧阳修《六一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九句四十八字。上片第一、二、四句,下片第三、五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常见格体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

☚ 人月圆   柳梢青 ☛
000023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