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朝三暮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亦名《狙公养狙》。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黄帝》。《庄子·齐物论》亦载入,但情节过于简略。朱靖华《先秦寓言选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国古代寓言选》,刘学林、迟铎《先秦两汉寓言选萃》均选入。作品叙述: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 (即“狙公”),喜爱猕猴,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猴子的意愿,猕猴也懂得老人的心思,为了满足猕猴的需要,他竟设法减少家人的口粮。不久,老人家里的口粮实在缺乏,准备限制猴子的食物,但老人又怕这样做猴子不顺从,于是先欺骗它们说:“给你们橡实吃,每天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可以吗?”众猴一听,都直立起来,表示愤怒,明显嫌少。过了一阵,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吃,每天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吗?”众猴一听,都趴在地上表示十分高兴。《列子》本意,在于说明: “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但从客观意义上讲,它则揭露了以诈术欺人者的把戏,有一定的认识意义。故事情节完整,很有意趣。养猴子的老人,善良而富有爱心,为了养好猴子,他不惜尅扣家人的口粮,可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竟然也做起行骗的勾当,而且煞费心思,认真设局,令人啼笑皆非。故事从老人的形象中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猴子的群像更是耐人寻味。它们本来就是一种颇通人性的动物,机敏活泼,惹人喜爱。而在这则故事中,它们既懂得人的心意,又懂得人的语言,且感情多变,这显然带有拟人化的成分。这则故事对后世颇有影响,《郁离子·瞽聩》中“狙公饿死”的寓言故事就是由此改作的。“朝三暮四”被作为成语广泛运用,其意蕴已经深化,比喻那些不一而终,言行反复无常的人。《百喻经》中《送美水喻》其形象意义与 “狙公养狙” 同。

☚ 列子射箭   狙公养狙 ☛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

——《列子·黄帝》


 【注释】
 ①狙(ju):猴子的一种。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芧(xu):木名,指橡实。
 【意译】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养猴老人的欢心。养猴老人减少了一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粮食缺乏了,养猴老人准备限定猴子的食物。他怕猴子不服从自己,便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了起来,非常恼怒。不多一会儿,养猴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伏在地上,很高兴。物与物之间以才能笼络鄙陋,都和这个故事所讲的一样。圣人用他的才智,笼络一群愚昧的人,也和养猴老人用他的才智,笼络这一群猴子是一样的。
 【解说】
 几乎每个初通文墨的人都很熟悉“朝三暮四”这个成语,与之相近的一些成语,如“朝秦暮楚”、“朝梁暮陈”、“朝令夕改”亦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令人憎恶的反复无常的品性行为。殊不料,追溯“朝三暮四”的起源,它的本义却与现在的含义相去甚远。在这则寓言故事中,猴子之所以受到养猴老人的欺骗,是因为猴子的智力远远低于人的智力。猴子们只看到眼前的一步,却看不到下一步,只注意到“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表面上的差异性, 却不能认识到两者实质上的一致性。因此, 作者最后感叹:“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时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象,物与物之间,圣与鄙的区别,仅在于智与愚的不同, 我们可以说是圣智者的沾沾自喜,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作者对众“智”的呼唤,只可惜,前者, 自我感觉良好的“圣智”之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 愚似猴子者要摆脱这篇寓言的类似困境并不太难,只消立体地,全面地思考一切问题。一些“圣智”之人总忘不了摆摆 “喙头”, 愚弄一下纯洁善良的 “猴子”们。可一旦“猴子”们在善良纯洁之外保持一定的警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那么 “圣智”者的 “朝三暮四” 的诡计怕是万难得逞的。
 【相关名言】
 不要怕承认失败, 要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苏联·列宁


寓言《朝三暮四》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 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 朝四而暮三, 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


 狙公,养猴子的人:狙、猕猴。寓言中的狙公是个善使智谋的欺人者,猕猴则是愚蠢的被欺者。狙公想限制猕猴的食量, 又担心猕猴对自己不驯服,便欺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橡实(芧xu)吃, 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够了吧?”这些猕猴都直立起来,发着怒。狙公马上改口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够了吧?”猕猴见改变了分法,以为可多得食物,于是都爬在地上,显得十分高兴。狙公是预谋在胸的,这从文中“先诳之曰”“俄而曰”等处可以看出。“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一回事,愚蠢的猕猴竟或怒或喜,是因为没有想想问题的实质,而被狙公马上改口这一表面现象和数字游戏迷惑了。
 我们不妨对寓意再作深一层探索。欺人者得逞,必有可欺之人使其得逞。狙公之敢于欺骗猕猴,是他“能解狙之意”, 深知猕猴之愚蠢可欺;反过来说,正是猕猴之愚蠢可欺使狙公设下骗局,并得以售其奸。欺人者,被欺者,互为条件而存在。欺人者固属可恨,被欺者也实为可悲。
 在叙述故事之后,《列子》还有几句话:“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战!”可见,作者是借这个故事宣扬权谋欺诈的统治术,他把人民视为任人愚弄的猕猴,这表现了作者的错误思想。但在客观上,这个故事却可以启发人们认识,应该重视实在而不要被名称变换或表面现象所迷惑。
 《庄子·齐物论》中也用了这则寓言,但文字较为简略。庄子借众狙“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的态度批评当时的一些学术之争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竭尽精神坚持自己的一得之见,而不懂得万物彼此相通的道理),这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
 今天,人们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贬斥那些反复无常、毫无操守、玩弄权术的人,那离它的本来意义已相去十分遥远了。

“朝三暮四”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朝三暮四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狙(jū):猴子的一种。赋芧(xù):分发橡子。芧,橡实。
 【译文】 养猴子的老翁给猴子分发橡子,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众猴子都发怒、不乐意了。老翁就说,“那好,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子都高兴了。
 【感悟】 “朝三暮四”这则寓言,寓意有的人像猴子一样,执于名而忘了实、本末倒置了。现在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感情上不坚贞、不忠诚。

朝三暮四的意思|出处,朝三暮四的近义词|反义词|辨析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朝三暮四

① 指以诈术骗人。《程子遗书》卷一八:“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之术也?”② 形容变化多端,反复无常。蔡东藩等《民国演义》七回:“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③ 形容数目之多。唐·崔仁渷《白月栖云塔铭》:“来者如云,~。”
〔出处〕《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芧:橡实。狙:猕猴。)
〔变式〕暮四朝三
〔近义〕② 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
〔反义〕② 始终不渝
〔辨析〕见“朝秦暮楚”(744页)。
〔连用〕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
  • 上一篇:朝秦暮楚
  • 下一篇:朝思暮想

“朝三暮四”的意思、出处、故事 - 成语大全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xu),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
【故事】: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家里养着一大群猴子。由于他很喜爱猴子,常常接触它们,所以很熟悉它们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一举一动的意思。后来,狙公家中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他只得把喂猴子的粮也减一些,另外改喂一些橡子。于是,他就对猴子说:“今后给你们一点橡子吃,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一听,觉得少了,都很生气。狙公见状,马上改口道:“给你们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怎么样?”猴子听到早上可以吃到四个橡子,以为有所增加,马上都高兴得跳起来。
【意思】: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原指玩弄手法,进行诈骗,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古例】:元·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苦事。”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 怎样磕头, 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茅盾《夏夜一点钟》:“现代女子有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 决不甘恶受朝三暮四的欺骗!”
  • 上一篇:朝令暮改
  • 下一篇:遮人耳目

“朝三暮四”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是个寓言故事。原指愚弄欺骗的手法。《列子》和《庄子》都有记载。这个故事在《列子》中是这样记载的: 

宋有养狙(jū,猕猴)老翁,善解其意,戏狙曰:“吾与汝芧(xù,橡子),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又曰:“吾与汝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焉。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头,他与这些猕猴朝夕相处,摸透了它们的心理。平时给它们东西吃时,都是早上多,晚上少。这天,老头对猕猴们开玩笑似的说道:“从现在起,我给你们吃的橡子,每个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众猕猴一听,都跳了起来,满脸怒色。老头一看,马上改口道:“我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这一下猕猴都高兴地蹲在地上不动了。

现在人们引用“朝三暮四”一语所表达的意思已与原来的意思不同了,一般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朝秦暮楚;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早晨倾向于秦国,晚上又依附于楚国。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朝:早晨。秦、楚:战国时互相对立的两个大国。暮:晚上。)〈例〉他朝秦暮楚,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实,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理。后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例〉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没有人喜欢她。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反复无常的意思;都用作贬义;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朝秦暮楚”着重于变换态度,没有节操,时而讨好这个,时而讨好那个;多指政治上没有主见,变化无常;多用于书面语。“朝三暮四”着重于玩弄手法;也多指规章制度等经常变更,叫人无所适从;不仅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可用于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多用于口语。
  • 上一篇:朝不保夕;朝不虑夕
  • 下一篇:直抒己见;直言不讳

“翻云覆雨;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翻云覆雨;朝秦暮楚;朝三暮四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人们纷纷谴责华觉民的朝三暮四,认为他身为人民教师,理当为人师表,在恋爱活动中也应为学生和小镇人民做出表率,而不应该朝秦暮楚,把婚姻恋爱这样的人生大事视若儿戏。(荆歌《我们的爱情·蒋志冲出逃》)
异 翻云覆雨 手向上翻是云,手向下翻是雨。比喻反复无常,或善于耍手段、玩权术。语本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袁世凯的仕途阶梯,除“大奸大窃”,其视为“大忠大信”这种标准的两面手段之外,其他的权术阴谋仍然是中国封建帝王的老一套,无非是平衡术、互相监视术、喜怒不测和翻云覆雨等等。(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稿》第一章)他们无论怎样掩饰,却不能不到处露出马脚和破绽。生活上的穷奢极侈,糜烂腐败,作风上的两面三刀,翻云覆雨,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就都是他们的马脚和破绽的一部分。(秦牧《划地为牢与广阔天地》)
朝秦暮楚 朝:早晨。暮:晚上。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小国时而依附秦国,时而依附楚国。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色彩较典雅。多指政治上的变化无常。
徐以显赶快说:“非也,非也!夫人把我徐以显看成了朝秦暮楚之辈!”(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马南邨《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
朝三暮四 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者不善于辨别事理。今多比喻(人)反复无常;或指制度、规则等经常更改,使人无所适从。语本《庄子·齐物论》:“狙(jū)公赋芧 (xù,橡子)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暮)三。’众狙皆悦。”较通俗。
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方志敏《死》三)现代女子有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甘忍受朝三暮四的欺骗!(茅盾《夏夜一点钟》)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反复无常的意思。都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翻云覆雨”的“覆”不能写作“复”。
  • 上一篇:发人深思;发人深省
  • 下一篇:反躬自问;扪心自问

寓言“朝三暮四”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

——《列子·黄帝》


 【注释】
 ①狙(ju):猴子的一种。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芧(xu):木名,指橡实。
 【意译】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养猴老人的欢心。养猴老人减少了一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粮食缺乏了,养猴老人准备限定猴子的食物。他怕猴子不服从自己,便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了起来,非常恼怒。不多一会儿,养猴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伏在地上,很高兴。物与物之间以才能笼络鄙陋,都和这个故事所讲的一样。圣人用他的才智,笼络一群愚昧的人,也和养猴老人用他的才智,笼络这一群猴子是一样的。
 【解说】
 几乎每个初通文墨的人都很熟悉“朝三暮四”这个成语,与之相近的一些成语,如“朝秦暮楚”、“朝梁暮陈”、“朝令夕改”亦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们都代表了令人憎恶的反复无常的品性行为。殊不料,追溯“朝三暮四”的起源,它的本义却与现在的含义相去甚远。在这则寓言故事中,猴子之所以受到养猴老人的欺骗,是因为猴子的智力远远低于人的智力。猴子们只看到眼前的一步,却看不到下一步,只注意到“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表面上的差异性, 却不能认识到两者实质上的一致性。因此, 作者最后感叹:“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群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时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象,物与物之间,圣与鄙的区别,仅在于智与愚的不同, 我们可以说是圣智者的沾沾自喜,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作者对众“智”的呼唤,只可惜,前者, 自我感觉良好的“圣智”之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 愚似猴子者要摆脱这篇寓言的类似困境并不太难,只消立体地,全面地思考一切问题。一些“圣智”之人总忘不了摆摆 “喙头”, 愚弄一下纯洁善良的 “猴子”们。可一旦“猴子”们在善良纯洁之外保持一定的警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那么 “圣智”者的 “朝三暮四” 的诡计怕是万难得逞的。
 【相关名言】
 不要怕承认失败, 要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苏联·列宁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后以此典指人善用手段驾驭别人;也指人反复无常。汪莘《水调歌头·怀吴中诸友》“还是天一地二,朝三暮四,堪笑又堪悲。”冯取洽《贺新郎》:“朝三暮四从渠赋。且随缘,家养园收,自然成趣。”

☚ 朝来爽气   朝云暮雨 ☛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 指变换手法以行骗,反复无常。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韵诗辄次韵寄彭门》诗:朝四与暮三,适为狙公玩。

☚ 得陇望蜀   鼠窃狗盗 ☛

朝三暮四

❶比喻变化无常。南朝梁刘勰《天惑论》: “三皇废丧事沿淳朴,淳朴不疑而拔苦见尤,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
❷形容数目繁多。唐崔仁渷《白月栖云塔铭》: “来者如云,朝三暮四。”
❸谓用诈术欺人。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听经猿记》: “若公之言, 真所谓朝三暮四也。 ”
●《庄子·齐物论》: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 狙公赋芋,日: ‘朝三暮四。’ 众狙皆怒。日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饿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 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 ‘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 ’ 众狙皆伏而喜。” 神明: 指智辩。狙公: 养猕猴的人。狙,猕猴。茅(xu): 橡子。相传有个养猕猴的人给猕猴吃橡子时,先说早上给三个,晚个给四个,众猕猴发怒。于是他改口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感到高兴。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朝三暮四”是个寓言故事。原指愚弄欺骗的手法。《列子》和《庄子》都有记载。这个故事在《列子》中是这样记载的: 
宋有养狙(jū,猕猴)老翁,善解其意,戏狙曰:“吾与汝芧(xù,橡子),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又曰:“吾与汝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焉。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头,他与这些猕猴朝夕相处,摸透了它们的心理。平时给它们东西吃时,都是早上多,晚上少。这天,老头对猕猴们开玩笑似的说道:“从现在起,我给你们吃的橡子,每个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众猕猴一听,都跳了起来,满脸怒色。老头一看,马上改口道:“我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这一下猕猴都高兴地蹲在地上不动了。
现在人们引用“朝三暮四”一语所表达的意思已与原来的意思不同了,一般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本指变换手法欺骗人;现多指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比喻反复无常,经常改变主意:他这人没定性,总是朝三暮四。
【反义】始终如一。

朝三暮四

原指以诈术骗人。后指反复无常,行事无主见。语出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芧,橡子; 赋,给与; 狙,猕猴。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愿,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打算减少给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害怕猴子不顺从,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他又改口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事见《庄子·齐物论》。后用“朝三暮四”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旧唐书·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也作“朝四暮三。”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也作“暮四朝三”。宋·辛弃疾《洞仙歌》:“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动词性,连动结构。《庄子·齐物论》记载: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后都急了; 后来,这个人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都变得高兴起来了。原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用于贬义。
【例】 在这时候,尽量地贬低她的价值,夸大她的缺点,甚至把她想象为一个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女人,是最能解气的了。(周克芹《果园的主人》)

朝三暮四

(同)朝秦暮楚 翻云覆雨 反复无常
(反)自始至终

出尔反尔、翻云覆雨、反覆无常 [翻覆无常、翻复无常]、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始终不渝[始末不渝]、始终如一[终始如一]

○出尔反尔chū ěr fǎn ěr

比喻反覆无常,前后自相矛盾:他肯让自然极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的事|他办事~,实在不可信|这些人~,靠不住|你~,不负责任|身为领导,说话却~。

○翻云覆雨fān yún fù yǔ

比喻反覆无常:~何由测 |这人~,见利忘义,前日是朋友,今日也不认你了。

○反覆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

(思想、行为)颠过来倒过去,变化不定:他的性格~|政界竟如此~。也说〖翻覆无常〗、〖翻复无常〗。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比喻反覆无常: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他是个~的人,实在靠不往。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比喻反覆无常:~,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苦事|~,今天好了,明天吹了 |~地没个准儿。

●始终不渝shǐ zhōng bù yú

从始到终一直不变:区区之心,唯以地方秩序为主,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天人共鉴| 中国人民~地支持被压迫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也说【始末不渝】。

●始终如一shǐ zhōng rú yī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军师不必多疑|我会~地奉养母亲的|他的态度~。也说【终始如一】。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原指用手段愚弄人。后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 朝秦暮楚   至死不变 ☛
情感

情感

情思 情数
情思,情感:情数
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感:触景生情 触景生怀 触景萦怀 触景萦情 触景移情 触目情生 触目生情 见景生情 即景生情 对景触情 对景关情 看景生情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情见乎辞
双方情感或观点投合,很快达成一致:一拍即合
情感真挚:真至
情感真挚坦率:烂漫
情感、欲望等强烈:炽盛
情感特别强烈:冲动
情感凄婉动人:有声有泪
内心震动,情感奔放:荡志驰情
各种情感交集于内心:阅心
倾注全部情感:倾情
情感极为躁动:蝶乱蜂狂
情感纯洁专一:冰雪居心
在做事或情感上不专一:朝三暮四 暮四朝三
缺少情感:寡情
没有情感:木石
内心震动,情感发生变化:荡志移情 移情荡魄 流情荡志
情感或态度变化起伏大,使人捉摸不透: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愤怒,喜怒无常:喜怒无度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感或态度显得不正常:喜怒失常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

另见:刺激 心理 反应 感情 感想

☚ 情感   各种情感 ☛

反复无常

反复无常

反侧(小人~) 反衍 无梁斗反复不常 反复无端 反覆无常 翻云覆雨 翻手为云 翻覆无常 雨覆云翻 覆雨翻云 云雨反覆 云翻雨覆 雨云翻覆 无常反复
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出尔反尔 出乎反呼 出乎反乎
 出尔反尔,变化无常:一予一夺
二三其心,反复无常:多心
反复无常,没有定准: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经常变卦:朝三暮四 暮四朝三
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 朝梁暮晋 朝梁暮陈 朝梁暮周 朝楚暮秦 朝吴暮楚 朝晋暮唐 暮楚朝秦 晨秦暮楚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反复无常)

☚ 失信   坚强 ☛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blow hot and cold; be capricious; (/changeable); change all the time ;chop and change; keep changing one’s mind; play fast and loose; shift and veer
❍ 他坚决反对那些~的杯水主义思想; …… (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103) He resolutely opposed those advocates of the glass-of water theory as fickle-minded,…/至有享厚禄, 盗高位,亡仁义之性,怀反复之情,暮四朝三,唯利是务,节操反若一妇人,岂不愧哉? (史子正《绿珠传》) The men who enjoy high emoluments and high positions with no sense of humanity or righteousness,becoming turncoats and changing masters daily,blind to all but their own interest—these men,I say,are inferior in integrity to such a woman.

朝三暮四zhao san mu si

chop and change

朝三暮四

be fickle;fickle love

朝三暮四

blow hot and cold;play fast and loose;chop and change; be capricious;changeable;shift and veer;not know one’s own mind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chop and change, shift and veer, play fast and loose, blow hot and cold

朝三暮四

寓言。《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公(养猴人)将狙(猴)的早晚饲料(芧,橡子)定量(三升、四升)调换,以满足狙的主观心态,使之化怒为喜,而三和四的名与实,并未有丝毫改变。寓言意在说明,对事理的是非不应执着,顺其自然,各得其所得。亦有以诈术欺人之意。今引伸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本指玩弄手法而实质不变,后常用以指变化多端和反覆无常。也指数目之多。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解义】本义是以欺诈之术对人。比喻人经常改变主意。
【典故】古代宋国有位喜欢养猴的老人,人称狙公,他非常了解猴子的习性,猴子也懂他的语言。狙公常常缩减家人的口粮来喂猴。后因家贫,不得不减少猴子的食粮。他便与众猴商量:“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栎树的果实,长圆形),晚上给四颗,够吃了吗?” 众猴一听粮食要减少,都生气地站起来。狙公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说早上增加了一颗,马上又高兴地蹲了下来。(《庄子·齐物论》)
【用法】现多按字面的意思使用。主意把持不定,一时这样,一时又那样,可用此语。
【例句】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很可能一门语言都学不好。
【近义】朝秦暮楚
【反义】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原指用诈术骗人。后比喻反复无常。“朝”,早晨;“暮”,傍晚。《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元·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苦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他家境并不富裕,但宁可省吃俭用,也要留出钱来买粮食,让猴子吃饱。
要不了多少时间,老人就能了解猴子的心思,猴子也听得懂他说话的意思,双方相处得非常融洽。为此,人们称这位老人为“狙公”(养猴子的人)。
猴子很贪食,吃了还要吃,狙公不胜负担。时间久了,他家里再也提供不出那么多的粮食,让猴子吃得饱饱的。他打算限制它们的食物,但又怕它们不再顺从自己。想了好久,总算想出一个办法。
第二天,他对猴子们说:“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起来又跳又叫。
狙公见它们反对,便说:“好吧,那么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了吧?”
猴子们听说早上的栗子加了一个,都非常高兴,纷纷趴在地上表示满意。
其实,狙公并没有改变给猴子栗子的数量,只是把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调换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但却把猴子们给骗了。
后来,人们把狙公的这种做法称为“朝三暮四”,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只颠倒数目不变实质的一种愚弄手段。比喻反复无常。《庄子·齐物论》记载,有个耍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起初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一听都急了;后又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又都高兴起来。
【例】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认准了,就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不要~,浅尝辄止。
〔近〕朝秦暮楚 二者都有“反复无常或变化不定”的意思,但后者还有“漂泊不定”之意,前者无。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反复无常??? ???.
?? ?? ??? ???? ????, ???? ??? 3?, ??? 4? ???? ??? ????? ?? ??. ?? ??, ???4?,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句】1.她不是朝三暮四的人,你不要冤枉她。
??? ?????? ?? ???? ??? ???? ?? ? ??.
2.一会儿学韩语,一会儿又学日语,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哪个也学不好。
???? ???? ??? ??? ? ? ??? ???? ??,??? ??? ???? ?? ??? ??? ? ?? ? ??.
【近义词】反复无常 见异思迁
【反义词】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❶ 指以诈术骗人。《程子遗书》卷一八:“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之术也?”
❷ 形容变化多端,反复无常。蔡东藩等《民国演义》七回:“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❸ 形容数目之多。唐·崔仁渷《白月栖云塔铭》:“来者如云,~。”
〔出处〕《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芧:橡实。狙:猕猴。)
〔变式〕暮四朝三
〔近义〕
❷ 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
〔反义〕
❷ 始终不渝
〔辨析〕见“朝秦暮楚”(744页)。
〔连用〕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朝秦暮楚 喜新厌旧
zhao qin mu chu xi xin yan jiu
【朝三暮四】 原为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多形容反复无常。源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朝秦暮楚】 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小国时而附秦,时而附楚。意谓主意不定,反复无常。也形容居住飘泊不定。
【喜新厌旧】 爱好新的,厌恶旧的。说明:这三个成语都有不专一、不忠诚的意思。“朝三暮四”适用范围最广,既适用思想、制度、规则、事人等方面,也适用于爱情方面。“朝秦暮楚”一般适用于事人方面,还有引申义居住飘泊不定的意思。“喜新厌旧”大多用于爱情方面。
﹝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 (清·李汝珍:《镜花缘》) 喜新厌旧,资产阶级思想,扔下原配夫人和小孩,社会舆论不好。(舒展:《复婚》)


翻云覆雨fān yún fù yǔ

朝三暮四 反复无常
zhao san mu si fan fu wu chang
【翻云覆雨】 比喻玩弄手段或反复无常。源出唐·杜甫《贫交行》诗:“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朝三暮四】 原指使用手腕进行欺骗。后多指反复无常。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反复无常】 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变化不定。源出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例﹞ 势孤则攀附以求援,力敌则排挤以互噬:翻云覆雨,倏忽万端。(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鲁迅:《坟·灯下漫笔》) 你白爱我了!也白救了我的性命!叫我怎么能教你这反复无常的罪犯呢! (清·曾朴:《孽海花》)
自始至终
zi shi zhi zhong
【自始至终】 从开始到结尾。多表示一贯。
﹝例﹞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矛盾论》)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形容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例〕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认准了,就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不要~,浅尝辄止。
【辨析】“朝三暮四”与“朝秦暮楚”都有反复无常或变化不定的意思,但“朝秦暮楚”还有行踪不定或漂泊不定的意思,而“朝三暮四”没有。
【提示】含贬义。多作谓语。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狙:猕猴。狙公:养猕猴的人。芧:橡实。“朝三暮四”原指使用愚弄欺骗的手法。后多以指变来变去,反覆无常。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本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来欺骗人。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jū,猕猴)公赋(xù,橡实),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并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说,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说:“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养猴人又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这个例子中,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看似不同,实际齐一的“道”。
近义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 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例句
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没有人喜欢她。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❶ 原指玩弄手段进行欺骗。《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❷ 后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❸ 有时也用以形容数字不断地增多。也作“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也说“暮四朝三”、“朝四暮三”。原指用名义改变、实质不变的手法欺骗人。后指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狙公喂猴子
【狙公喂猴子】《庄子·齐物论》中讲,狙公喂众猴吃橡子,说早晨三个晚上四个,猴子都发怒了,狙公改口说,早晨四个晚上三个,众猴都高兴起来。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解义】 本义是以欺诈之术对人。比喻人经常改变主意。
【典故】 古代宋国有位喜欢养猴的老人,人称狙公,他非常了解猴子的习性,猴子也懂他的语言。狙公常常缩减家人的口粮来喂猴。后因家贫,不得不减少猴子的食粮。他便与众猴商量:“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 栎树的果实,长圆形),晚上给四颗,够吃了吗?”众猴一听粮食要减少,都生气地站起来。狙公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说早上增加了一颗,马上又高兴地蹲了下来。(《庄子·齐物论》)
【用法】 现多按字面的意思使用。主意把持不定,一时这样,一时又那样,可用此语。
【例句】 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很可能一门语言都学不好。
【近义】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 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 有个人养猴子,喂猴子吃橡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嫌少,很生气。他装作让步又说,那么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吧。猴子们以为给得多了,都高兴起来。后来就用“朝三暮四”比喻变化多端,反复无常。鲁迅《灯下漫笔》:“厘定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的。”

朝三暮四zhao san mu si

朝:早晨。暮:傍晚。《庄子·齐物论》记载:有个玩猴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原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手法愚弄人。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或变化多端,毫无信誉。
【也作】朝四暮三暮四朝三
【近】朝秦暮楚翻云覆雨
【反】忠贞不渝始终如一
【注意】朝,不读chao。

朝三暮四 见异思迁zhāo sān mù sì;jiàn yì sī qiān

《庄子·齐物论》说,有人养猴,早上喂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很生气,后来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形容态度多变,反复无常。孙晓忠《勤能补拙》:“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不立志,就没奋斗目标;没有目标,就会~,这样是不能够补拙的。”


朝三暮四 喜新厌旧zhāo sān mù sì;xǐ xīn yàn jiù

形容对待爱情态度不专一,见异思迁,反复无常。金岩等《凯旋归来后的风波》:“‘我的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如果一个人获得荣誉,就~,那他终究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原指用诈术行骗。《庄子·齐物论》:“狙(jū)公(养猴子的人)赋芧(xù,橡实),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猴子)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暮)三。’众狙皆悦。”意思是,养猴子的人用橡实喂猴子,说早晨喂三个,晚上喂四个,猴子听了个个发怒。他马上改口说,早晨喂四个,晚上喂三个,猴子听了,个个高兴起来。今指玩弄手段欺骗人。也指变来变去,反复无常,叫人捉摸不定。
【例】现代女子有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家是掌上明珠,千金小姐,那娇贵的脾气儿你消受不了。一会儿好了,一会儿崩了,朝三暮四的没个准儿。(莫应丰《将军吟》)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原指用手段愚弄人。后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zhāosān-mùsì

〔并列〕 ❶耍花招欺骗人。现多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卢秀灿《桃花梦》:“你叔公向来痛恨~、偷鸡摸狗之类不讲道德的行为,我相信他是会同情支持你的,是会出面为你说话撑腰的。”
❷形容数目众多。 唐·崔仁《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来者如云,~。”
△ 多用于说明不专一、变化无常方面。
【近义】朝秦暮楚
〖反义〗一心一意。
也作“朝四暮三”、“暮四朝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o mù sì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 ‘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朝:早晨。暮:晚上。即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用玩弄欺骗的手段。后多指变来变去,反复无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