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劫机道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劫机道德劫机又称空中劫持,是一种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以武力控制执行航空运输任务的民用飞机的非理性、反道德的冒险、恐怖活动。世界第一次劫机事件于1930年发生在秘鲁。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劫机活动十分猖獗,1970年全世界共发生劫机事件85起。劫机暴行以机组人员与旅客的生命财产为赌注,践踏人类生存权力与尊严,严重危害航空运输的飞行安全和正常秩序。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先后制定了三个关于制止民用航空领域内非法行为的国际公约,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已参加缔约。为防止空中劫持,各国航空公司都普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旅客进行禁带武器等严格的登机前检查。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有严厉惩罚劫机暴徒的国内立法,还有的国家组织了专门的反空中劫持特种武装。空中劫持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道德问题,如劫机行为的非理性和非人道性;劫机活动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对劫机事件加强防范的道德意义;反劫机斗争的方式及意义的道德肯定与否定等等。其中对反劫机斗争方式和意义的不同道德评价,成为反劫机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对与劫机歹徒展开英勇搏斗给予道德肯定。如1983年5月5日,沈阳民航局第十飞行大队王仪轩机组与卓长仁等6名武装暴徒劫机的英勇搏斗中所表现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气节,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嘉奖以及国内外舆论的赞扬。问题的另一面是,当机上旅客生命财产面临劫机暴行的威胁时,机组人员若避免采取暴力冲突的方式,而与歹徒展开机智巧妙的周旋、谈判,甚至接受某种不危及旅客的妥协、退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毁人亡的可能性,是否也应提倡或更具有道德意义?对此,人们的道德思考并不一致。能够达成共识的是:评价反劫机斗争中道德价值的最根本、最高的标准,是乘客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在这一道德标准下,机组人员相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劫机歹徒,则属于反劫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的范畴。对反劫机及其方式的道德评价,应坚持手段与目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凡能确保机组乘客安全的策略和行为,应给予道德意义上的肯定性评价;反之,则应给予否定性评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