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軟體部 > 瓣鰓 > 車螯 車螯 chēǎo 亦作“蛼螯”,亦稱“車蛾”、“昌娥”。即海蛤。殼紫色,璀璨如玉,斑點如花。肉可食。肉、殼皆可入藥。《說文·虫部》:“蚌之大者名車螯,又名車蛾。”《類篇·虫部》:“蛼,蛼螯,蟲名。如蜆而大。通作‘車’。”《太平御覽》卷九四二引南朝宋·謝靈運《答弟書》:“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蠣不如鄞,車螯亦不如北海。”《宋書·劉湛傳》:“[廬陵王]義真於齋内别立廚帳,會湛入,因命濡酒炙車螯。”宋·歐陽修《初食車螯》詩:“螯蛾聞二名,久見南人誇。”原注:“車螯一名車蛾。”《正字通·虫部》:“螯,車螯,海蛤也。殼色紫有斑點,肉可食,俗譌呼昌娥。” 车螯chē áo《本草纲目》介部第46卷车螯(18)。药名。 【基原】为海产软体动物车螯(帘蛤科文蛤的一种)的肉或壳。 【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 【性味】甘咸,寒。 ❶《本草拾遗》:“冷,无毒。” ❷《本草图经》:“咸,平,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 【功用主治】《本草拾遗》:“肉:解酒毒,消渴并痈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