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教yìn dù jiào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1892年李提摩太《救世教益》:“五洲教门有六: 一印度教,二回回教,三儒教,四释教,五道教,六救世教也。”1897年张士瀛《地球韵言》卷三:“此外有回回教、印度教、佛教、日本神道教。” 印度教Hinduism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改革而改称的宗教。世界上约有4亿人信仰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印度、非洲、印度尼西亚和西印度群岛。加拿大约有6.95万印度教徒,大多为上述地区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地区。印度教认为:神或梵自古就有,是宇宙间的最高神灵,为万物之本;每一种宗教和每一个信徒对神的描绘仅代表神的一个方面。但印度教独特之处是其四个基本概念:无始、羯磨、轮回和解脱。印度教认为万物无始,事物的开始都是相对的,只是前一种存在形式的循环,而每一种循环又是下一循环的基础。这种理论自然导致羯磨:人人都应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不得杀生,如今生行善,来世必有好运。一个人临终时善行和恶行的综合平衡将决定其来世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无数次生命的轮回,行善者便可螺旋上升,最后成仙;行恶者在来世则变为畜牲,受尽苦难。对印度教徒来说,如何避免恶性循环是一重大课题,唯一方法就是“解脱”,即免除无休止的轮回。获得解脱的方法有三:知识修行(即“智道”)、行为修行(即“业道”)和信仰修行(即“信仰道”)。知识修行就是禅道,利用印度教圣人开发的慧术和心术来排除前生的羯磨障碍,使个体灵魂亲证最高存在——神,从而获得至上的福乐或解脱。行为修行要求遵循种姓义务,严守戒律,例行祭祀,这样,内在纯洁就会出现,同神联为一体,实现解脱。信仰修行是最普遍的方法,要求祈祷者专心诵经,归附神,获得神的宠爱,这样固有的羯磨障碍便焚化,神就会在知觉中给予启示,从而达到解脱。这三种修行殊途同归,都能发现与神相连的真实的个体灵魂,但祈祷者必须绝对信仰神。印度教徒移居加拿大始于20世纪初,1917年人口普查时仅有印度教徒1758人(包括锡克教徒),在20世纪60年代方有大量印度教徒移入。在加拿大,印度教徒的宗教生活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入教仪式有12个,但现加拿大入教仪式已大大简化。教徒们仍举行传统的结婚仪式。种姓制度虽然基本上沿袭印度本土的体制,婚配通常根据种姓血统,但由于受加拿大民主环境的影响,实际上已不那么严格。寺庙、祭坛、朝觐的作用与教堂对当地人的作用相似。宗教节日也改在较为方便的星期日纪念,而不是根据传统的印度教历法。在一些主要城市,寺庙里有经过训练的僧侣给儿童讲授初级梵文以及赞美诗中的神话传说。在印度教徒居住分散的地方,教派领袖和僧侣或在宗教节日定期前往,或应教徒之邀进行指导。 印度教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是从中世纪流传至今的印度传统宗教。它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并吸收印度其他民间信仰、佛教、耆那教等的因素而形成的。形成于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8—9世纪逐渐定型。它遵守种姓分立制度; 接受业报轮回和解脱的思想; 承认“天启的经典”吠陀的权威。该教实质是一神论的多神崇拜,以“梵”为最高实在、万物的本源,认为众神是“梵”的显现。它所奉天上和地上的神灵共33000万,但主要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湿婆及其无数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护神等; 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 此外,还有祖先和英雄的精灵,阿修罗、夜叉、罗刹等恶灵、恶魔。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在该教是并行的。其教派和分支众多,而基本教派是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祭祀在该教占有重要地位,其方式大体有家庭和公共两种。据考证,它传入中国大概有四条路线: 其中一条是西北的丝绸之路,即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南北两路,至阳关和玉门关。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就有关于印度教神话的壁画、神像等; 还有一条是经尼泊尔、越喜玛拉雅山,进入西藏。它是尼泊尔的国教。*玄奘翻译了慧月著《胜宗十句义论》,又在*《大唐西域记》里详细描述了印度和中亚一些地区印度教的活动情况。印度教与中国文化有过多方面的交流。 ☚ 挑筋教 新婆罗门教 ☛ 印度教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是从中世纪流传至今的印度传统宗教。它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并吸收印度其他民间信仰、佛教、耆那教等的因素而形成的。形成于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8—9世纪逐渐定型。它遵守种姓分立制度; 接受业报轮回和解脱的思想; 承认“天启的经典”吠陀的权威。该教实质是一神论的多神崇拜,以“梵”为最高实在、万物的本源,认为众神是“梵”的显现。它所奉天上和地上的神灵共33000万,但主要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湿婆及其无数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护神等; 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 此外,还有祖先和英雄的精灵,阿修罗、夜叉、罗刹等恶灵、恶魔。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在该教是并行的。其教派和分支众多,而基本教派是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祭祀在该教占有重要地位,其方式大体有家庭和公共两种。据考证,它传入中国大概有四条路线: 其中一条是西北的丝绸之路,即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南北两路,至阳关和玉门关。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就有关于印度教神话的壁画、神像等; 还有一条是经尼泊尔、越喜玛拉雅山,进入西藏。它是尼泊尔的国教。*玄奘翻译了慧月著《胜宗十句义论》,又在*《大唐西域记》里详细描述了印度和中亚一些地区印度教的活动情况。印度教与中国文化有过多方面的交流。 ☚ 挑筋教 新婆罗门教 ☛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后流行于印度的宗教。系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又经商羯罗的改革而形成。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特别是《薄伽梵歌》)、《罗摩衍那》等。基本教义略同于婆罗门教,坚持种姓制度,主张因果业报、人生轮回和非暴力之说。有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教三大主要流派。近现代印度思想家罗易、罗摩克里希那、辨喜、奥罗宾多·高士等对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进行新的解释,出现众多印度教组织。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散布流传于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世纪后,还传入了欧美一些国家。 印度教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公元前2000年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创建了印度最早的宗教——吠陀教。该教经典为《吠陀》、《梵书》、《奥义书》。公元前7世纪从吠陀教发展出婆罗门教,该教信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婆罗门教在公元前6至5世纪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一度衰落。公元4世纪前后通过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印度各地的民间信仰而逐渐振兴,完成了婆罗门教向度教的转化,公元8-9世纪,商羯罗 (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 吸收佛教的教义,对印度教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新的阐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革了印度教的行事。由于统治者支持印度教,佛教势力衰落,印度教在全国取得优势,直到现代。商羯罗改革后的印度教,保留了婆罗门教的一些基本信仰。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一) 种姓分立。印度教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密不可分。世俗生活的核心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是职业世袭、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二)业报轮回及其解脱。业报轮回思想被视作婆罗门教的根本信仰,印度教进一步发挥。宣称每一种生命包括人在内部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体中复活,在复活过程中,附着于灵魂的前生业力就起着决定其转世为何物的作用。这种轮回无始无终,循环往复,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三)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历史文献的总汇,是对神的赞歌和祷告的文集。(四) 印度教是一神论的多神崇拜,对一个印度教徒来说,他除了崇拜所属的家神,村神和职业保护神外,还要崇拜自己特定的神或主神,这些神的背后还有一个最高实在者——梵。印度教吸收了佛教关于法身佛、化身佛的观念,把印度人敬拜的众多神灵和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都说成是梵或神的化身。印度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教派和学派,基本的教派是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印度教中祭祀占有重要的地位。祭祀方式大致分为家庭和公共两个方面: 家庭祭祀实行“五大祭”❶梵天祀; ☚ 丘处机 永生 ☛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教Hinduism(亦称新婆罗门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