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卢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卢令

卢令

《诗经·齐风》篇名。此为赞美猎人的短诗。全诗三章,章二句。每章首句写猎犬,只写其颈上的重环发出的响亮声音;后句写猎人,只写其与内美一致的英俊身姿。从犬到人,绘声绘形,语言单纯自然,形象鲜明生动。全诗虽仅二十四个字,却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记。

☚ 甫田   敝笱 ☛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注释】 ①卢:猎犬名。令令:同“铃铃”,环声。其人:指猎人。仁:仁慈,善良。②重(chong充)环:两个环。鬈(quan拳):勇壮的样子。一说为须鬓好貌。③鋂(mei枚):大环。一说一环贯二环。偲(cai猜):有才能。
 
 【译文】 猎狗儿环儿响玲玲,那人儿漂亮又好心。猎狗儿环儿环套环,那人儿漂亮又剽悍。猎狗儿环儿套双环,那人儿漂亮有能耐。
 
 【集评】 《毛诗序》:“《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明·何楷:“襄公荒于田,国人赋此以风。鬈与偲,明是其人之状貌,非陈古也。”(《诗经世本古义》)
 清·方玉润:“盖游猎自是齐俗所尚,诗人即所见以咏之,词若叹美,意实讽刺,与《还》略同。……但彼以驰逐为能事,此以声容为美观,作法又各不同耳。”(《诗经原始》卷六)
 今·余冠英:“这首诗赞美一个英雄的猎人。”(《诗经选》)
 
 【总案】 这是《诗经》三百篇中最短的一篇,全诗仅二十四字。诗的内容历来有赞美与讽刺之说。从诗本身来看,状猎者卷发美髯,夸誉其人,并无讽刺之意。写作上很有特色,意在写人,却先写犬,写犬,又只写铃声和环、鋂。从犬到人,写声状貌,文字简练,却形象鲜明,饶有风趣。

古代民歌《卢令》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 其人美且偲。


 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是《诗经》中最短的一首叙事诗。但情感热烈,充满盛赞之情。
 第一章“卢令令,其人美且仁”,诗人从远处先听到铃的响声,而后向着响声走去,走近一看,原来是猎犬项圈的铃声丁当作响。铃声的清脆悦耳,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动态,一只活蹦乱跳、灵巧敏捷的猎犬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猎犬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它的主人而来的,写猎犬正是为了写猎人。猎人又怎么样呢?又由动态描写转向静态描写,“其人美且仁”。就外貌而言,作为一个猎人,想必是身材魁伟,体魄健壮,机灵敏捷,红光满面,是一个招人喜爱的形象。就心灵而言,想必是温柔忠厚,和蔼可亲。仁者,爱人。这就进一步突现了他为人和善,对人仁慈的心灵之美。唯独如此,才被诗人所仰慕,所讴歌。
 第二章对猎人的赞美又进展一层。“卢重环”,是说猎犬项上戴着两个项圈 (又称子母环)。这是诗人走近猎犬时,仔细观察之所见。
 第三章重鋂(mei枚),一环套一环。偲(cai猜),《诗集传》:“偲, 多须之貌。”是说胡须丰满好看。
 三章先写猎犬,而后写猎人。二者相依为命,彼此不离。猎犬对猎人的依恋,猎人对猎犬的关照,依稀可见。写猎犬,先写铃铃之声,而后写重环,而后写重鋂。从铃的响亮,项圈装饰的变化,想见主人对它的精心驯养和热情关照。写猎人,三重其“美”,而后特别突现“仁”、“鬈”、“偲”三字,这就把一个既有心灵美又有外貌美的猎人形象突现出来,从头至尾洋溢着无限赞美之情。诗人或许是一个狩猎爱好者,要不他本身就是个猎人,不然怎能对猎狗和猎人充满如此仰慕、如此热爱的深情呢?
 春秋时期,奴隶除了农业劳动之外,狩猎成了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赞美猎狗和猎人,实际上也是对狩猎生活的讴歌,是对人们征服自然的讴歌。
 文字简练,质朴无华,形象鲜明,饶多趣味。

《诗经》之《卢令》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卢令

 〔原文〕
 卢令令,(三家令作鏻,又作
 其人美且仁。泠。)
 (令、仁,真部。)
 卢重环,
 其人美且鬈。
 (环、鬈,寒部。)
 卢重鋂,
 其人美且偲。
 (鋂、偲,之部。)
 〔译文〕
 猎狗颈环丁当响,那人漂亮又和气。
 猎狗颈上套着子母环,那人漂亮又威武勇敢。
 猎狗颈上大环套二环,那猎人漂亮又能干。
 〔评介〕
 《卢令》三章,章二句。这是一首赞美一位英姿勃发的猎人的诗。但是《诗序》以为此诗是“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后人多从此说。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引陈奂说:“《齐语》及《管子·小匡篇》并云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鲁庄八年,齐襄之十二年也。《左传》称田贝丘而作,为襄公因荒亡身之实据,皆与《序》合。”王还说“三家无异义”。何楷也引《国语》与《管子》从此说。这种看法未免过分囿于史实。朱熹在《诗集传》中就否定了此说,他认为: “此诗大意与《还》略同。”这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诗篇,并非实指。所以,方玉润不从《序》说,他在《诗经原始》中说: “襄公好田而死于田,事见《春秋传》,故当刺。然此诗与公无涉,亦无所谓‘陈古以风’意。盖游猎自是齐俗所尚,诗人即所见以咏之,词若叹美意实讽刺,与《还》略同。”并赞同朱子之说: “当以 《集传》为是。但彼以驰逐为能事,此以声容为美观,作法又各不同耳。”齐俗崇尚游猎是事实,“诗人即所见以咏之”比较符合诗意。至于是否“词若叹美意实讽刺”,尚待进一步研究体会。
 我们来看猎手。诗中赞美他“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说文》:“鬈,发好貌。”是说这位猎手既有美德,又有美容。《毛传》:“偲,才也。”《说文》:“偲,强也。”王先谦说“才”、“强”意近。说这个人既讲仁爱又长得英俊,既具勇壮又很多才。这里显然是在赞誉“其人”,而不是讥刺他。《卢令》概括地表现出猎人生活。这首诗,虽然是只有三章仅二十四个字的短诗,但一句表达出一个形象,这样简单明了、朴素概括的写法,还是难能可贵的。
 本诗的语言也是很有特色的。格式是三五言。令、仁属真部;环、鬈属寒部;鋂、偲属之部。句式自由活泼,曲调同一,反复咏唱,各章格式相同。为了合乐咏唱,里面又有一定的格律。可以说它们既错综变化,活泼自由,又整齐和谐,错落有致。本诗虽短,但不失为一首好诗。

《诗经》篇文之《卢令》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其人美且偲


 

 【注释】①卢:猎犬。令令:铃声。②仁:亲善,仁爱。③重环:子母环,大环贯小环。④鬈 (quán):通“拳”。勇壮貌。⑤重(méi):一大环贯二小环。⑥偲(cāi):多才。
 【鉴赏】这是赞美猎人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首句写猎狗。“卢令令”,是说猎狗颈上套的环铛发出“令令”的声响;“卢重环”、“卢重”,是说猎狗颈上套着双环、三环。写猎狗装饰之盛,是为了衬托猎人的英武。每章末句直接赞美猎人。首章“美且仁”,是赞美猎人品德高尚;次章“美且鬈”,是赞美猎人体态勇壮;末章“美且偲”,是赞美猎人技艺高超。寥寥几笔,便将一位品德高尚、体态勇壮、技艺高超的猎人形象勾勒了出来。
 《诗序》说:“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意思是说古代贤君顺时田猎,与民同乐。歌颂这位贤君,其目的是为了讽刺襄公荒于田猎。这显然与诗意不符。因为诗中绝对体会不出丝毫讽刺之意。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大意与《还》略同。”此说正确。

《诗经》-《卢令》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 其人美且偲。

 《卢令》诗篇,见于《诗·齐风》。这诗我们就诗的文字书面上看显然写一位携犬出猎者,闻犬环声令令,从而夸誉其人卷发美髯; 仪容威严。诗分三章,每章两句。首章首句写犬: 这犬颈里系着铃环,传出令令环声。犬有田犬、狩犬之分。《战国策》云:“韩国卢天下之骏犬,东郭逡海内之狡兔。韩卢逐东郭,俱为田父之所获。”这犬知为田犬。首句写犬,未见韩卢,已闻铃声不绝。意味着这犬跑得迅捷。二章写闻者惊异,观察,铃声自卢犬所系重环孔颖达云:“重环谓环相重,大环贯一小环也。”大环套着小环搏击而起。三章写闻者再睹,铃声自卢犬所系重: 朱熹云:“, 一环贯二也。”大环套着两个小环而起。 猎者纵犬, 先闻其声。卢为骏犬,便捷轻利,闻声惊视,始见重环,停神细察,知为重。 诗人耳目所及, 绘形传神, 层次递进, 丝丝入扣。 首句写犬, 实为写人。犬由人纵,故得矫疾。首章次句,因即写人。“其人美且仁。”各章此句都着美字,将人拎起,眩人眼目。诗言“其人”,知为诗人旁观,非猎者自道。首赞其美,次誉为仁。美者总论,仁则称其性格。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于犬也,当善驯伏,犬亦听其指挥。曰仁,则指内美。称美首重内美。二章曰“且鬈”。《诗集传》云:“鬈,须、鬓好貌。”头发卷着好看。三章曰“且偲”。“偲,多须之貌”。(同上) 胡子丰满好看。鬈、偲俱状猎者仪容; 是为外美。惟其内美遂见其鬈、偲外貌亦美。王质曾说:“其人’言纵犬猎兽之人也,此当是旁观而为三夸誉者也。”作诗之意,此论得之。这诗是风诗最短的一篇。三章仅二十四字。令、 仁属真部, 环、 鬈属元部, 、 偲属之部; 首次两句叶韵。 韵式为AA。三字句接五字句。音拆为单、单、单,双、双、单。错落变化。单音拍落脚,便于换气。风诗有歌有谣。《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诗故训传》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是有乐器伴奏,如《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皆合乐诗 (见《仪礼、乡饮酒礼》与《燕礼》)。受音乐制约,曲式比较稳定。谣则歌虽比较自由,近于朗诵。谣词较短,用最经济的语言。这诗从犬到人,写声状貌。文字简炼、朴质,形象鲜明,饶有风趣,有其特色。
 《卢令》原属民问口头创作; 但在周代,统治阶级采集,编入诗乐,从了解民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大转变。“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汉书·食货志》) 为皇家采诗。天子“命大师陈风以观民俗”(《礼记·王制》),有其政治目的。孔子云:“《诗》……可以观。”(《论语·阳货》)《汉书·艺文志》亦云:“观风俗,知得失。”这是统治者对行风诗的态度。《诗大序》因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统治者援此作些开明措施,缓和矛盾。古人因称:“圣王辟四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后汉书·郅寿传》)“乐正崇四术”(《礼记·王制》),《诗》、《书》、礼、乐相互配合调剂。《诗》居其首,成为先王之教,王官之学。用以教育太子、世子、俊士、彦士,培养其为政治上的接班人,为王、为公、为卿大夫士。故《风》源于民间,有其作诗之义。被采入诗,由于政治需要,加入编诗、授诗之义。这三义可能统一,或相矛盾。矛盾之时,古人放弃本义,重视编诗、授诗之义。今人于此,往往很不理解,斥为穿凿附会,不问内容,一脚踢开; 其实,把这道理说清,就好理解了。
 《诗序》于诗,常用一刀切法。认为西周初其文武成王时,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教灿烂,是光明时期。风为正风。“上以风化下”。西周后期以及东周以降,寝至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幽暗时期。风入变风。“下以风刺上”。前者为美,后者为刺。一为王化之基,用以移风易俗; 一用以“讽喻”、“谲谏”,以达事变,而怀旧俗。《卢令》非周初诗,乃春秋时周桓王、庄王,齐襄公时作品。《诗序》因说:
 《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
 《诗序》释诗,有其思想体系。不时囿于诗的正、变之说,一刀切述其美刺。但其解释《卢令》,并非凿空虚构。其所序诗反映着历史上一种思潮。襄公荒于田猎是有根据的。《国语·齐语》、《管子·小匡》都述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公羊传》载庄四年与齐侯狩于郜。《左传》载庄八年齐侯田于贝邱。《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游姑棼,遂猎沛丘”,卒为无知所杀。都足为襄公好田的明证。好田给百姓带来灾难,《诗序》 因此提出谴责:“刺荒”,“陈古以风”。孟子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又云: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这是两种不同态度。田猎效果,古代政治家是视为大事而重视的。齐襄公“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是以前一种态度对待田猎的。《诗序》刺之,其意可嘉。文学作品有其典型意义。一襄公有百襄公。有荒于田猎的襄公,亦有尚未荒于田猎的襄公。主文谲谏,陈古以风。读者引以为戒,教育上、政治上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然《卢令》为诗,状猎者卷发美髯,夸誉其人,未必有其“陈古”、“刺荒“之意,此论何楷《古义》已发。就诗本义说,是与编诗、授诗之义有矛盾的。但此《序》意,刺齐襄公荒于田猎,齐、鲁、韩三家无异义,宋儒也无新说,可见在历史上曾获得公认。《卢令》现实意义何在?《诗序》把它提高到政治上来看,谴责统治者:“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从这角度来考虑问题,实足发人深思。我们今日应采取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综合地研究、鉴赏古籍。《诗序》从“民事”角度,政治观点提出问题,这里,难道不能使我们获得启发吗?

诗经《卢令》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卢令》


对猎人的赞美。
卢令令,(一) 猎狗呀,颈环响铃铃,
其人美且仁。那人儿呀,漂亮又好心。

卢重环,(二) 猎狗呀,颈环环套环,
其人美且鬈。(三) 那人儿呀,漂亮又精悍。

卢重鋂,(四) 猎狗呀,颈环套双环,
其人美且偲。(五) 那人儿呀,漂亮又能干。


注 释
(一)朱熹:“卢,田犬也。令令,犬颔下环声。”
(二)毛亨:“重环,子母环也。”
(三)郑玄:“鬈,读当为权。权,勇壮也。”
(四)毛亨:“鋂,一环贯二环也。”
(五)毛亨:“偲,才也。”

注 音
令ling零 鬈quan权 鋂mei梅 偲cai猜
卢令

卢令

〔原文〕
卢令令,(三家令作鏻,又作
其人美且仁。泠。)
(令、仁,真部。)
卢重环,
其人美且鬈。
(环、鬈,寒部。)
卢重鋂,
其人美且偲。
(鋂、偲,之部。)
〔译文〕
猎狗颈环丁当响,那人漂亮又和气。
猎狗颈上套着子母环,那人漂亮又威武勇敢。
猎狗颈上大环套二环,那猎人漂亮又能干。
〔评介〕
《卢令》三章,章二句。这是一首赞美一位英姿勃发的猎人的诗。但是《诗序》以为此诗是“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后人多从此说。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引陈奂说:“《齐语》及《管子·小匡篇》并云襄公田猎毕弋,不听国政。鲁庄八年,齐襄之十二年也。《左传》称田贝丘而作,为襄公因荒亡身之实据,皆与《序》合。”王还说“三家无异义”。何楷也引《国语》与《管子》从此说。这种看法未免过分囿于史实。朱熹在《诗集传》中就否定了此说,他认为: “此诗大意与《还》略同。”这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诗篇,并非实指。所以,方玉润不从《序》说,他在《诗经原始》中说: “襄公好田而死于田,事见《春秋传》,故当刺。然此诗与公无涉,亦无所谓‘陈古以风’意。盖游猎自是齐俗所尚,诗人即所见以咏之,词若叹美意实讽刺,与《还》略同。”并赞同朱子之说: “当以 《集传》为是。但彼以驰逐为能事,此以声容为美观,作法又各不同耳。”齐俗崇尚游猎是事实,“诗人即所见以咏之”比较符合诗意。至于是否“词若叹美意实讽刺”,尚待进一步研究体会。
我们来看猎手。诗中赞美他“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说文》:“鬈,发好貌。”是说这位猎手既有美德,又有美容。《毛传》:“偲,才也。”《说文》:“偲,强也。”王先谦说“才”、“强”意近。说这个人既讲仁爱又长得英俊,既具勇壮又很多才。这里显然是在赞誉“其人”,而不是讥刺他。《卢令》概括地表现出猎人生活。这首诗,虽然是只有三章仅二十四个字的短诗,但一句表达出一个形象,这样简单明了、朴素概括的写法,还是难能可贵的。
本诗的语言也是很有特色的。格式是三五言。令、仁属真部;环、鬈属寒部;鋂、偲属之部。句式自由活泼,曲调同一,反复咏唱,各章格式相同。为了合乐咏唱,里面又有一定的格律。可以说它们既错综变化,活泼自由,又整齐和谐,错落有致。本诗虽短,但不失为一首好诗。

☚ 甫田   敝笱 ☛
卢令

卢令

《诗·齐风》篇名。卢,田犬也。令,缨环声。是一首赞美狩猎者的诗。诗3节,每节两行。赋体。首节赞美猎人外表硕美、内心善良(“美且偲”);二节赞美猎人风貌威武,鬓发漂亮(“美且鬈”);三节赞美猎人机智多才,长髯丰美(“美且缌”)。《诗序》说是通过赞美古代田猎之事,以讽刺齐襄公“好田猎”,“不修民事”。

☚ 北望园的春天   卢熊 ☛
00001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