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北两宋志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北两宋志传》

南北两宋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又名《南北宋志传》、《南北宋传》。二十卷一百回。分《南宋志传》、《北宋志传》两部。《南宋志传》,又名《南宋志传通俗演义》、《南宋飞龙传》、《南宋小飞龙传》、《南宋志匡胤出身志传》。十卷五十回。题“云间眉公陈继儒编次,潭阳书林三台馆梓行”。《北宋志传》,又名《北宋志传通俗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全传》、《北宋杨家将》、《北宋金枪传》。十卷五十回。不题撰人。作者实为熊大木。熊大木,名福镇,字大木,号钟谷,以字行,明嘉靖福建建阳书坊忠正堂主。成书于明嘉靖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金阊叶昆池刊玉茗堂批点本,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清武林鸿文堂刊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经国堂刊本,藏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清文锦堂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刊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清光绪五年(1879)务本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清光绪修斋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上海源记书局袖珍石印本,藏首都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及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1995年巴蜀书社“明代小说辑刊”排印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

明万历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南北两宋志传》扉页书影

明万历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南北两宋志传》正文书影

南宋志传

五代石敬瑭聪明过人,武艺高强,后唐明宗招其为婿,封为驸马都尉,掌六军,镇守河东,防御契丹。明宗驾崩,闵帝即位,改授潞王为河东节度使。潞王起兵谋反,废闵帝自立,仍命敬瑭守河东,却留其妻子于洛阳为人质。敬瑭见唐主疑忌,从刘知远、桑维翰言,起兵反唐。唐主杀敬瑭四子,出兵围攻河东。敬瑭求援契丹,且约以父礼事之,许以事成之后,割地、输金帛与契丹。契丹主率兵援河东,与刘知远内外夹攻,大败唐兵。唐主下诏亲征,命赵德钧统兵进剿。赵按兵不动,密求契丹许其为中原之主。敬瑭闻知,遣桑维翰见契丹主求请翼护。契丹主立石敬瑭为中原之主,国号晋。石敬瑭割幽、蓟十六州谢契丹,又许每岁贡纳金帛三十万匹。赵德钧兵败降契丹,契丹述律太后责其不忠不义而斩之。晋兵南下攻取洛阳,唐将曹恩兵败身死,唐主登玄武楼自焚,唐亡。

石敬瑭灭唐,迁都大梁。契丹改国号曰辽,贪婪无厌,幽、蓟十六州军民抱怨,欲反归中国。镇州节度使安重荣欲出兵攻辽,晋主不允。辽主恃其有恩于晋,扬言提兵来中原另立他姓。晋主惧,忧愤而亡,临终托孤于大臣冯道。冯道与都虞候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改立齐王石重贵为晋主。重贵即位,告哀辽国,致书称孙而不称臣。辽主大怒,遣使责之。景延广口出大言,激怒辽主,又贪受贿赂,逼使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叛晋投辽。辽主以杨光远为向导,出兵攻晋。恒州一战,晋军败降。晋主召刘知远出兵勤王。刘知远与部将郭威商议,按兵不出,坐观成败。辽兵破大梁,晋主投降,景延广被囚自杀。

晋亡,诸将拥立刘知远为主。刘知远命史弘肇统兵攻辽,连克泽、潞二州,又收复晋、陕失地。辽兵北遁归国,刘知远入洛阳,正大位,国号汉。封郭威为枢密大使,镇守魏府以御辽兵。

司空赵弘殷长子赵匡胤,任侠尚义,勇而好武,与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九人结为十虎兄弟,又因开弓较力,与郑恩结义。一日,郑恩邀匡胤游教坊司访乐妓韩素梅。匡胤醉卧,素梅见其顶上现出八爪金龙,知其日后大贵,遂与匡胤定情。次日,匡胤众人游御勾栏,观大雪、小雪扮演杂剧。匡胤擅坐汉主御椅,又因小雪讨赏受其折辱而大闹勾栏,杀死大雪、小雪,投案入狱。狱官王奇见匡胤有异相,助其越狱出逃。匡胤避难关西。

汉主病逝,后主承佑即位,大赦天下。赵匡胤得赦返回汴京。时苏逢吉专权,赵匡胤破贼有功不赏,史弘肇斥奸无罪被杀。又诬陷郭威募兵造反。郭威被逼起兵清君侧,连败汉将高行周、慕容彦超。汉后主亲征,未战而溃,苏逢吉死于阵中,汉后主自缢于佛寺。汉二世而亡。

郭威入京,请李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命郭威率兵抗辽。兵至滑州,诸将拥郭威为天子。郭威回京即帝位,国号周,立内侄柴荣为皇子。河东节度使刘崇闻郭威称帝,自立为王,号北汉,以金帛结连辽国,兴兵复汉,兵败晋州。

周主郭威驾崩,世宗柴荣即位,以高怀德为先锋,率赵匡胤诸将亲征北汉。南北两军会战高平,柴荣亲冒矢石督战,赵匡胤、高怀德连斩敌将,北汉军大败。周军北进,围攻晋阳。北汉王刘崇召山后应州金刀令公杨业解围。杨业率七子驰援晋阳,连战连捷,水淹周军,大获全胜。

周世宗北征失利,励精图治,国力渐盛。世宗渐放纵心志,荒于朝政,纳南唐美姬于赏花楼,日耽于声色。赵匡胤屡谏不听,遂与郑恩等设计火焚赏花楼,烧死南唐美女。世宗受惊吓成疾,未几驾崩。七岁太子继位,符皇后垂帘听政。

时北汉王刘崇已死,刘钧继位,闻世宗崩,发兵攻周。赵匡胤奉旨御敌,兵至陈桥驿,诸将共谋,拥立匡胤为君。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称帝,国号宋,为宋太祖。宋太祖以五代纷纷,皆由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之故,依赵普之言,大宴诸将,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为一统海内,发兵征荆南,伐西蜀,讨南汉,诸镇先后皆平。又命大将曹彬、潘仁美攻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兵败降宋。曹彬与诸将焚香设誓,军士入城不妄杀一人。宋军入城,秋毫无犯,百姓皆欢。

北宋志传

北汉主刘钧闻知宋太祖平定各镇,与众臣商议对策。谏议大夫呼延廷建议修表纳贡以保河东。枢密副使欧阳彷素与呼延廷不睦,进谗言诬陷呼延廷与宋私通。呼延廷被削职归田里。欧阳彷遣人扮作强盗杀呼延廷全家,唯有妾刘氏抱幼子呼延赞逃脱。后呼延赞长大成人,习武报仇,刺杀欧阳彷,投太行山,与金头马氏比武结亲。

宋太祖见北汉无归顺之心,发兵征讨。北汉不敌,再次召山后金刀令公杨业抗宋。杨业率诸子出战,连斩宋军二将。太祖因军中缺粮,遂与杨业讲和,各自罢兵。

宋太祖回京,染病不起。临终遵太后遗命,传位于兄弟光义,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亲征北汉,所向披靡。宋太宗暗使反间计,致使刘钧欲杀杨业。杨业忠而见疑,一怒率部投宋。宋军入太原,刘钧乞降。

北汉国亡,宋太宗听信潘仁美之言,引兵攻辽。辽主萧太后令耶律休哥为帅,与宋军大战于幽州城下。宋军轻敌中计被围,幸亏杨业父子赶到,杀退敌兵,救太宗返回汴京。

宋太宗率文武群臣前往五台山降香,被辽兵围困在邠阳城内。杨业父子救驾杀进邠阳城,保太宗君臣逃出东门。

萧后命辽将萧挞懒、韩延寿继续攻宋。太宗令潘仁美为帅、杨业为先锋领兵抗辽。杨令婆奏告太宗,潘、杨素不和睦,须有大臣保之同往。太宗准奏,特派呼延赞为保官,赐金简,与杨业一同出征。潘仁美欲害杨业,设计使呼延赞回朝催粮,逼令杨业孤军出战。杨业兵困陈家谷。潘仁美不发一兵一卒。杨业血战辽兵,碰死在李陵碑下。杨六郎延昭单骑杀出,入京击鼓鸣冤告御状。太宗将潘仁美罢职为民,杨延昭有失军机,发配郑州。

太宗驾崩,传位其子元侃,是为真宗。真宗任命王钦为枢密使,谢金吾为枢密副使。朝中大臣见真宗宠信二人,各怀去意。王钦本为辽国奸细,此时密约萧后侵宋。萧后约宋皇会猎比武于晋阳。真宗召取杨六郎回朝。六郎隐匿不出,暗中偕八娘、九妹赴晋阳。比武场上,六郎兄妹连胜辽将,辽兵遂退。

六郎退敌有功,不受显职,却愿镇守宋辽边界三关。辽兵畏服,边患少息。

中秋佳节,六郎因父亲尸骨埋在北国未得归葬,郁郁不乐。其部将孟良私自出关,前往北地盗回令公骸骨,又骗取萧后良马献于宋皇。萧后大怒,发兵攻宋。杨六郎与萧天右大战于澶州,中计被困于双龙谷。孟良前往五台山搬兵,杨五郎率僧兵大闹澶州,斧劈萧天右,辽兵遂退。

王钦见杨家将屡胜辽兵,与谢金吾合谋,说动真宗下旨拆毁杨家天波楼。六郎闻讯,与焦赞私下三关,回府商议对策。焦赞怒杀谢金吾全家。王钦上奏真宗,真宗下旨将六郎发配汝州,焦赞发配邓州。后王钦又诬六郎在汝州私卖官酒,真宗下旨处斩六郎。呼延赞与八王、寇准设计,以一死囚替换六郎。岳胜、孟良诸将闻六郎遇害,反上太行山,焦赞在邓州也越狱逃走。

王钦见六郎已死,密约萧后攻宋,将真宗围困在魏州。八王突围回京,召六郎救驾。六郎召集三关旧将进军魏州,杀退辽兵,救出宋皇。

宋真宗为雪魏州之耻,分兵四路攻辽。萧后借五国之兵,在九龙谷摆下七十二座天门阵。杨六郎奉旨破阵,一时无计,遂请真宗下旨,召其母令婆来军中相助破阵。六郎之子杨宗保得仙人擎天圣母传授兵书,通晓阵法,私自出府前往九龙谷助父破阵。为破阵,宗保前往山东木阁寨取降龙木。木阁寨女寨主木桂英武艺高强,阵前生擒宗保,见其英俊,自许婚姻。宗保回营因犯军令被囚禁。木桂英下山营救,活捉六郎,经孟良说明六郎身份,木桂英献木归宋。真宗拜宗保为帅。宗保、桂英夫妻率宋营众将大破天门阵,生擒辽军主帅韩延寿,大获全胜。

王钦与萧后密谋,诱八王、寇准十大宋臣往九龙飞虎谷接受辽邦降表,八王诸臣中计被困。六郎与宗保出兵解围,四郎延朗约为内应,宋军攻克幽州。萧后见宋兵入城,自缢后宫。王钦真相暴露被斩。六郎因孟良前次所盗之骨是假,命孟良再往北番盗取。不料焦赞闻知,随后跟去。孟良误杀焦赞,痛而自刎。六郎痛失爱将,得病身亡。

西夏国闻杨六郎病故,兴兵犯宋。杨宗保奉旨挂帅征西,被困于金山笼中。天波杨府众女将请旨出征,救出宗保,直捣西夏都城连州。西夏王势穷出降,杨门女将西征凯旋。

南北两宋志传

话本小说。明熊大木编。南北两宋各十卷五十回。大木,嘉靖时建邑人(今地无考)。《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说他遍览群书,涉猎诸史“乃综合宋事汇为一书”。又名《南北两宋传演义》。南北两宋实为二书。此所谓“南宋”,非高宗赵构称帝之南宋,而是指叙五代时期晋汉周三朝事略和宋初太祖事,称曰“南宋”,命名殊为不通。后人将其与罗贯中撰《残唐五代传》相考较,两书详略互异,今传之《残唐五代传》已非贯中原著,而熊大木采用罗书若亦无可考。至北宋志传五十回,全以杨家将为主,写杨继业投降太祖与征辽死难,六郎镇三关破天门阵,杨宗保平西夏等事,与《杨家府演义》又大同小异。大体采自市井俗说,杂以妖法异术,不伦不类。至谓西夏即“达达”,在中国之西南。前志时代颠倒,后志地理错置。疑非熊大木自撰。然则书中不少故事情节,为后世戏曲创作所取材。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三合馆本。

南北两宋志传

二十卷一百回。明熊大木 (详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编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南北宋分叙,各十卷五十回,亦有刊本不分回。《南宋志传》所写并非南宋之事,而是叙述五代时后唐年间石敬瑭出身至宋开国、破金陵灭南唐的一段历史。书名与内容不符,这是个解释不通的讹误。孙楷第据明世德堂与叶昆池刊本考证认为,《南宋志传》本名应为 《宋传》,《北宋志传》应为《宋传续集》,两书内容衔接,所谓南北,并无实际意义,“乃书先后行世后,无知人之所妄加”。(《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南宋志传》又名 《南宋飞龙传》,以赵匡胤为中心人物,叙述了五代十国至宋统一的一段纷争,时间约半个世纪。此时期军阀林立,忽起忽灭,又夹杂着民族矛盾,头绪纷繁,人物也多。熊大木用 “按鉴参补”的方式演说这段历史,即主要事件和人物依据史书,补以传说和逸闻,加上艺术虚构。总的来看,它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历史面貌,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某些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也反映了战乱年代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在艺术上,由于按《资治通鉴.》铺陈故事,叙述简略,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均不算成功。即使在主要人物赵匡胤身上,除了涂上一层神异色彩外,也缺乏性格上的艺术概括。且存有浓厚的宿命论和正统观念,采用的传闻也有荒诞、迷信的内容。《北宋志传》内容接《南宋志传》,叙事起自宋太祖开宝八年 (976),止于宋真宗乾兴元年 (1022)。前十回主要是呼延赞复仇和绿林草寇相互火并的小故事,后四十回则着力描述了北宋将领杨业一家世代忠勇、抵抗辽国 (契丹)和西夏入侵的故事,故该书又名《杨家将传》。它虽以志传为名,并亦题以“按鉴参补”字样,但与 《南宋志传》相比,“参补”的成分为多,情节不以史实为核心,而是以虚构为主,实际上是一部凭微弱的历史线索敷衍而成的英雄传奇。在历史上,北宋曾两次伐辽,都是大败而回,后来缔结了 “澶渊之盟”,每年输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取屈辱和平。对西夏也是“赐”给巨额银两。而在《北宋志传》中,却是辽和西夏均被杨家将征服。这种违背史实的文学虚构,来自民间文学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希望有杨家将那样的英雄重振汉民族雄风的美好意愿。书中杨家众英雄和孟良、焦赞等人物形象塑造比较鲜明,情节线索单线发展,语言有口语化特点。该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并不显著,但它描写的杨家将故事却流传久远,对后世的戏曲等影响较大。《南北两宋志传》在日本存有三种明刊本:明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明金陵世德堂刊陈氏尺蠖斋评释本,上二种藏日本内阁文库;明苏州叶昆池刊玉茗堂批点本,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国内亦有明世德堂刊本、清鸿文堂刻本、清康熙经国堂刻本、清文绵堂刻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