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书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彝尊1629—1709

字锡鬯,号竹垞、鸥舫(一作舫)、茕独叟、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浙派”代表诗人。“浙西词派”创始人。与清初词人陈维崧并称“朱陈”。清初“词家三绝”之一。与山东新城诗人王士祯合称“南朱北王”。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以布衣入选。授检讨,预修《明史》,又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深受恩宠。康熙三十一年乞假归。康熙南巡,赐其“研经博物”匾额,年八十一而卒。著有《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曝书亭集》八十卷,并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索引:朱彝尊,锡鬯,竹垞、鸥舫、舫、茕独叟、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静志居、曝书亭、新愞斋、潜采堂、娱老轩、夕阳芳草村落、古藤书屋、杏花春雨山房、舫斋、青桂岩、南书房、春酒库、红药山房、悦敬斋、敬悦斋、桂之树轩、茶烟阁、枣香书屋、煮茶听雪之亭、醉茗斋、鹤洲亭。

南书房

 清代内廷机构。座落在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旧为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设南书房,招翰林入内当值,常在皇帝左右备顾问,谈论经史和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也随从左右,进而代皇帝草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入值的翰林称南书房行走,由于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迁与免职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自雍正帝成立军机处以后,南书房不再参预政务。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書閣部 > 帝王專用 > 南書房
南書房  nánshūfáng

清康熙帝早年讀書處。座落於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隅。康熙十六年始選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員入内當值,稱“南書房行走”。除應制撰寫文字外,亦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成爲發佈政令之處。雍正間軍機處成立後,南書房各官即不參預機務,專司文詞書畫之事。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先文僖公,以户部侍郎入直南書房。”清·昭槤《嘯亭續録·南書房》:“本朝自仁廟建立南書房於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南书房

原指清代乾清宫西南康熙帝之读书房,亦称南斋。康熙十六年(1677),玄烨为了削弱由满族勋贵充任的阁臣的权力并提高办事效率,于是决定不限品级选取翰林等官入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南书房者,除应制撰写文字外,还秉承谕旨起草诏令。这样,南书房便成了票拟和颁布政令的所在和机关了。它是军机处的前身。雍正初,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的入值者,即不再参予机务,只司文词书画,因而,也就不再具有行政衙门的性质。

南书房

清代统治机构。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为了集权的需要,选调翰林等官入乾清宫南书房当值,称作“南书房行走”,人数不固定。入值南书房的官员,除陪同皇帝作诗写字外,并为皇帝拟写谕旨,发布政令。它实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不再处理机务,专司文词书画等事。

南书房

南书房

清朝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的地方。又名南斋。位处皇宫乾清宫西南隅,原为康熙帝早年读书处。康熙十六年 (1677),“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 ( 《清史稿·张英传》)。入值南书房的词臣有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员,其中以翰林院官员为多。职掌撰写应制文字,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因之,南书房实际上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各官不再参预机务,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 军机处   协办大学士 ☛

南书房

清代官署。康熙十六年(1667年),命侍讲翰林等入南书房,负责撰拟皇帝诏书。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设立后,遂成为专司诗文字画的机关。

南书房

清代统治机构。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选调翰林等官入乾清宫南书房当值,称作“南书房行走”。它实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专司文词书画等事。

南书房

南书房

官署名。原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设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康熙十六年(1677),为加强中央集权,康熙选调一批品学兼优的翰林入值南书房,称“南书房行走”。其职责是应制撰写文字、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枢机要机构,权倾一时。军机处成立以后,南书房遂不再参予机要,而专司文词书画等事。南书房又称南斋,凡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不限品级,从尚书到编修、检讨都可充任。不过原则上须为翰林出身者。

☚ 项目指示符号   封面 ☛

南书房

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设,原址在北京乾清宫西南角,本是康熙帝旧时读书处,故又称南斋。自康熙帝选择翰林在此入直撰写谕旨后,此处成为皇帝的顾问与文字机构。后军机处成立,它渐失去机要地位,此处翰林只是供奉书画诗句而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