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华沙条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

全称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5月11日—5月14日,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的第二次会议在华沙举行。5月14日,与会的阿、保、匈、波、罗、苏、捷和东德等8国共同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并决定成立缔约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6月4日,条约正式生效。

☚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

华沙条约Warsaw Tresty or Warsaw Pact

1955年5月14日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1)“每逢一缔约国认为产生了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发动武装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国各方应迅速“进行磋商”。(2)“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和权利”,并应以一切“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3)缔约国建立武装的联合司令部,统率“拨归其指挥的各国武装部队”。(4)建立一政治协商委员会,磋商和审查实施《条约》的问题。该条约构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

简称“华约”。1955年5月14日,苏、捷、保、匈、波、罗、民主德国和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退出)在华沙签订。有效期20年,到期顺延10年。1985年决定再延长20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参见“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

简称“华约”。以苏联为首的一些东欧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而缔结的合作互助条约。条约由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 同年6月5日起生效。主要内容是: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任何缔约国遭到他国的“武装进攻”时,应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根据华沙条约建立的集团同盟,称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条约有效期为20年,到期后又顺延了10年。阿尔巴尼亚从1962年起不再参加华约组织的活动,1968年宣布废止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

全称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退出)。1955年5月,美、英等西方国家批准了关于吸收西德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建立西德军队的巴黎协定,随后,上述8国于同月11—14日在华沙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第二次会议,14日缔结这一条约,6月4日起生效。条约规定: 每逢一缔约国 “认为产生了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发动武装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国各方应 “毫不拖延地在它们之间进行磋商”;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华沙条约签订的同时,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

☚ 日内瓦协议   莫斯科宣言 ☛
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

由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八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订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阿尔巴尼亚自1962年起停止参加华约组织活动,1968年9月12日退出)。有效期20年,自1975年起自动延长10年,1985年在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上一致通过延长华约有效期。条约由序言和十一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缔约国同意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它们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当缔约国之一遇到武装进攻威胁时,为保证联合防御,立即进行磋商;设立一个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缔约国保证参加旨在保障和平的国际行动,缔约国不参加与华约相反的任何联盟或同盟,不缔结与华约相反的协定;非成员国只要同意该条约的目的,不论社会与国家制度如何,均可参加本约。苏联策划华沙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对抗北约。美国于1949年策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西方国家签署的《巴黎协定》生效后,西德获准重新武装并加入北约,于是形成了以西德国防军为核心的欧洲军。为保障欧洲的和平和安全,东欧各国与苏联共同签订了华约。该组织成立初期是一个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组织,具有进步意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演变为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争霸的工具。华约组织成立后,欧洲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经历了36年风风雨雨的华沙条约军事组织的各方代表于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开会,会议通过和签署一项议定书,正式宣布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华约的效力。

☚ 北大西洋公约   联合国宪章 ☛
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Huasha TiaoyueThe Warsaw Treaty

苏联和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而签订的军事约章。全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5月14日签订于华沙,同年6月5日生效,有效期为20年。条约包括前言和正文11条。内容主要包括:“缔约国各方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即对遭受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武装进攻的国家给予援助。”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产生了一个或几个缔约国发动武装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国各方应“毫不拖延地在它们之间进行磋商”;“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还规定:“联合武装部队将根据联合防御的需要,和这些国家的协议在缔约国领土上驻扎。”缔约国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统率归其指挥的各国武装部队;建立政治协商委员会,磋商和审查条约实施所引起的问题。根据《华沙条约》规定,于1955年6月5日,建立起华沙条约组织,其政治机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由缔约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军事指挥机构是联合司令部。联合武装部队由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驻军以及各缔约国根据协议拨归联合司令部指挥的部队组成。联合司令部和参谋部等常设机构均设在莫斯科。
《华沙条约》签订后的主要活动有:逐步完善各种常设机构,协调对外政策,更新各缔约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推行军事“一体化”,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等。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在欧洲与西方进行军事对抗的重要力量,并逐渐充当了苏联对东欧国家实施全面控制的军事工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欧国家为了完全恢复和行使主权,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向西方靠拢,他们强烈要求苏军从其领土上尽快撤走并取消华约军事机构。1968年8月,苏联以华沙条约组织名义,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于1962年停止参与这一组织的活动,1968年9月宣布退出。罗马尼亚拒绝参加侵捷的军事行动,表示反对条约组织对成员国内政进行任何干涉。华沙条约组织曾在欧洲同北约形成军事对峙,是世界上最大军事集团之一。随着苏联、东欧解体,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解散。

☚ 中俄联合声明   北大西洋公约 ☛

《华沙条约》

Warsaw Treaty;Warsaw Pact(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55年在华沙签订,以对付北约,1991年解散)
《~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