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华夏和夷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华夏和夷狄 华夏和夷狄huaxia he yidi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族自称为 “华”、为 “夏”, 并将诸少数族称为 “蛮夷戎狄”, 简称之为 “夷狄”。战国以前, 戎狄蛮夷实际上没有区别, 此后才把这些称呼分配到四个不同的方向, 称为东夷、北狄、南蛮、西戎。春秋时期诸侯国所谓的“攘夷”,实际上包括了整个的戎狄蛮夷。华夏是以夏、商、周族为主干的中原诸族。华夏集团和夷狄集团在许多方面有重大区别。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华夏以农业经济为主,夷狄则多是迁徙无常的游牧部族。在日常生活服饰上,华夏族人多数是头著冠、发著笄,衣右衽; 夷狄族人服饰样式则丰富多采, 如发式, 居于北方的戎狄是 “被 (披) 发”, 吴越地区的土著是“断发”, 西南诸族是“盘发”或“编发”。诸族的服装样式也多不相同。在语言上,华夏与夷狄的差别更大,有些少数族与华夏交往,必须“重译而至”(《淮南子·泰族训》)。在风俗习惯上两者也多不相同, 如夷狄有火葬之俗, 与华夏的土葬不同。一般来说, 在春秋时代, 华夏诸族往往和夷狄交错杂居。夷狄对华夏族的诸侯国构成过很大威胁。夷狄攻打周王朝, “伐京师,入王城”(《左传》僖公十一年),还曾攻灭邢、卫、温等国, 甚至侵伐晋、郑、齐、鲁等较大的国家。春秋前期,为了消除夷狄给华夏诸侯国造成的很大影响,霸主们往往提出攘夷。齐桓公为救燕国, 曾经起兵讨伐山戎, 一直打到孤竹国。狄人攻灭卫国的时候, 齐桓公曾派300辆兵车、3000名甲士替新立的卫国守卫。狄人攻灭邢国, 齐桓公出兵救邢, 并将邢迁移到安全地带。经过长期的交往、斗争,夷狄逐渐和华夏融合。春秋中、后期,有些夷狄小国逐渐被华夏诸侯国兼并,加速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 春秋五霸 初税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