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华严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华严经》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梵文经典,传入中国后主要有三种译本,即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华严》(又称《旧译华严经》)、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华严经》)、唐般若所译《四十华严》(又称《贞元经》)。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又称大日如来)的显现;宣扬“法界缘起”世界观,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生起,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此“一心”作用下,各种现象无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所谓“圆融无碍”、“重重无尽”联系中;同时也宣扬“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思想。该经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华严宗(亦称“贤首宗”)主要经典。 《华严经》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有3个汉文译本:《六十华严》有60卷本,34品;《八十华严》,有80卷本,38品;《四十华严》有40卷本,759年至798年由般若译出。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宣说“法界缘起”的世界观。 华严经 华严经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汉文本主要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50卷(后改为60卷)本,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唐*实叉难陀译的80卷本,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唐贞元间*般若译的40卷本,称《四十华严》或《贞元经》。其中以《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通畅,所以最为流行。该经以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的佛教命题,论证了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互为因果、相入相即、圆融无碍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佛与众生、净土与秽土、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在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里包含着个体与整体、差别与同一的合理思想。其《入法界品》中关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成为佛教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 ☚ 大毗婆沙经 杂宝藏经 ☛ 华严经 华严经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汉文本主要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50卷(后改为60卷)本,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唐*实叉难陀译的80卷本,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唐贞元间*般若译的40卷本,称《四十华严》或《贞元经》。其中以《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通畅,所以最为流行。该经以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的佛教命题,论证了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互为因果、相入相即、圆融无碍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佛与众生、净土与秽土、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在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里包含着个体与整体、差别与同一的合理思想。其《入法界品》中关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成为佛教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 ☚ 大毗婆沙经 杂宝藏经 ☛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教经名。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认为世界乃“法界缘起”而成,故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宣扬“圆信”、“圆解”等“顿入佛地”的思想。有3种译本,通行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卷本和唐实叉难陀八十卷本。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重要佛教典籍。译本有三个: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华严》60卷34品,唐代于阗高僧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80卷39品,唐僧般若译《四十华严》(只有《入法界品》一品,但达40卷之多)。后世将某一品单行也称《华严经》的达30余种。本经主要讲:整个世界都是法身佛的显现,法身佛就是世界的真理性化身。万事万物有其差别性(事法界)、同一性(理法界)、圆融无碍(理事无碍法界)、表象与本质互即互入(事事无碍法界),处于一张总体的因果网络之中。用“海印三昧”描绘佛境之圆融无碍,用一滴海水即可映照万物来喻之,说明世界相互关系。还肯定佛与众生、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本是交融统一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佛教各宗派也都十分重视;其中贤首宗又称华严宗。经中强调依“三界唯心”教义进行修证,主张如普贤菩萨的实践达到清净法界。其中《入法界品》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成为后世佛教造像中十分常见的题材。 ☚ 妙法莲华经 维摩经 ☛ 华严经the Hua-yan Sut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