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诫 十诫中篇小说。雨田著。1940年3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 荒地 荒 ☛ 十诫一、犹人教、基督教的教规及伦理准则。源于古犹太教的律法。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上帝耶和华在西奈山上亲自授给古犹太人领袖摩西的,故称为摩西十诫。原为犹太教的戒律,后被基督教继承下来。十诫是: (一)崇拜唯一上帝而不可拜别的神;(二)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尊名;(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五)须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证陷害人;(十)不可贪婪别人的妻子和财物。二、摩尼教戒律之一。即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诈伪或行邪道巫术;不二心;不惰;每日进行四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十恶 俗称“十恶不赦”。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十大罪行。自秦、汉后逐渐形成。《北齐律》定“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书·刑法志》)。隋始将这十条重罪发展为“十恶”并将此名称定入法典。隋《开皇律》和唐《唐律疏义》把“十恶”规定为: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背国从伪);四曰恶逆(谓殴打和谋杀尊亲属);五曰不道(谓杀无死罪者或杀人后肢解的行为);六曰大不敬(谓对君主的人身及尊严有所侵犯之行为);七曰不孝(谓子女不能善事父母者);八曰不睦(谓亲族之间互相侵犯的行为);九曰不义(谓卑下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十曰内乱(谓宗族间犯奸的行为)。《唐律疏义》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首篇,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历代封建王朝(除元朝改为“诸恶”外)对“十恶”的规定相沿不改,均为“常赦所不原”的大罪。有犯者皆处以重刑,并不得享有议、赎、减、免等特权。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十恶”所列举的罪名,涉及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将封建的道德与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封建法律成为维护纲常名教的工具。 十诫 十诫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中规定的“十条诫命”的简称。据《圣经·出埃及记》载,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至西乃山,雅赫维于火中降临西乃山顶,召摩西上山,亲授十诫,作为同以色列人订立的约法。内容为,(一)除雅赫维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二)不可雕刻神的偶像加以崇拜事奉;(三)不可妄称雅赫维神的名;(四)应当守安息日为圣日;(五)当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人的妻子、仆婢等物。犹太教以十诫为最高律法,认为神定下这些诫命,为的是锻炼以色列民族,在世界历史中彰显神,使人认识神、爱慕神。基督教也奉十诫为戒律。 ☚ 犹太教神学 割礼 ☛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the Decalogue 十诫Ten Comandments;Decalogue(《圣经》中上帝给犹太人的告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