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六特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即: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十四,观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据说是释迦牟尼为救治修不净观增恶此身无漏未发即厌世自杀之过而设。谓修不净观更修此法,则可以得道,故名 “特胜”。《释迦波罗蜜多次第法门》卷七云:“此十六特胜有定有观,是中具足诸禅,以喜乐等法爱养故,则无自害之过,而有实观观察,不着诸禅,所以能发无漏,既进退从容,不随二边,亦能得道,故名特胜。”关于具体修法,有几种解释,主要有二。第一种认为此十六特胜对四念处,前五对身,中三对受,次二对心,后五对法。身念处有五:一,观入息,至于气灭;二,观出息止,止于息端;三,观息长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四,息遍身,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既统通身中;五,除诸身行,根受为心行,觉观为口行,出入息为身行,既息遍身中,患彼觉动粗,念除诸粗,名除诸身行。受念处有三,谓粗息除故,身心安隐; 六,受喜;七,受乐,虽有微喜,乐能遍满,身识既满,内心喜悦,故名乐;八,受诸心行,既受乐在怀,必有数法相随,倚心乐境,故名受诸心行。心念处有三: 九,心作喜,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令不沈没,故名作喜;十,心作摄,喜心动散,则越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诸缘,故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心不掉散,均等无累,故名解脱。法念处有五:十二,观无常,已得自在,不为沉浮所败,故能观诸法无常,念念生灭,不可乐也; 十三,观散坏,此身不久当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十四,观离欲者,此身惟是苦,本心欲离之,故名离欲;十五,观灭,是心住灭,多诸过患,不欲住故;十六,观弃舍者,观此诸法皆是过患,故名弃舍。总之,此十六行是慧性,无一息入出而不觉。第二种认为此十六法应须竖对诸禅。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者,此则对于数息; 三,知息长短,对欲界定;四,知息遍身,对未到地定;五,除诸身行,对初觉支;六,受喜,对初禅喜支;七,心受乐,对初禅乐支;八,受诸心行,对初禅一心支;九,心作喜,对二禅内净喜支;十,心作摄,对二禅一心支;十一,心住解脱,对三禅乐支;十二,观无常,对四禅不动定;十三,观出散,对空处; 十四,观离欲,对识处; 十五,观灭,对不用处;十六,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此则从初调心乃至发诸禅定明观行具足,天台大师智𫗱赞同第二种解释。 ☚ 六妙门 通明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