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三四世纪中国古典戏曲:起源·结构·形象·情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三四世纪中国古典戏曲:起源·结构·形象·情节 十三四世纪中国古典戏曲:起源·结构·形象·情节戏曲论著。苏俄汉学家索罗金(В.Ф.Сорокин)著。1979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总编室出版。本书全面论述元曲的发展概况、现存一百六十二种元曲剧本的内容及其艺术表现特点,是作者二十馀年研究心得的结晶。书中引用资料十分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如在论述“元曲体裁的起源”时,作者认为,把戏曲的发展说成是一条直线,说它直接产生于说唱艺术诸宫调,并不合情理;戏曲不仅吸收了说唱艺术的经验,而且吸收了歌舞、滑稽戏、古典诗歌和小说的经验。这是就“雅”、“俗”两类文化成分相互影响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观点。为了探索元曲的起源与结构,索罗金不回避困难,敢于触及中国戏曲音乐的领域,他可说是对元曲声腔音律有深入研究的第一位苏联学者。关于元曲一本四折的艺术结构,索罗金认为这与绝句诗四句的起、承、转、合之固定规律相类似,他指出,大多数剧本艺术结构的情形是:第一折为全剧的开端,确定剧中人的相互关系;到第二折,情节趋于复杂,往往出现新的人物;第三折,剧中冲突达到高潮,常常发生意料不到的转折,第三折与第二折之间又常隔着较长的时间;最后,在第四折里,一切猜想和误解都真相大白,是非得到澄清,离散者终于团聚,故事宣告结束。在分析元曲里出现的帝王将相、官吏与罪犯、造反者与隐士、书生、商人、农人、妇女(包括千金小姐、青楼歌伎、泼辣的丫环等)种种人物形象时,索罗金善于拿欧洲古典戏剧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对比,用以更好地说明元曲作家塑造人物的主观意图和艺术效果。这部专著在谈元曲情节的组织技巧时,着重分析了公案戏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和对神秘因素的巧妙运用等,同时反驳了德国学者W.鲍威尔认为公案戏的大团圆结局“反映着儒家思想对其他各家思想的胜利”的说法。索罗金的看法是:在公案戏里“神秘主义的因素、超自然力量的经常出现,这是与儒家思想很难相容的。很明显,这里有讲述异闻奇事的民间文学的强烈影响”。索罗金这部专著的总的结论是:“十三四世纪的中国古典戏剧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而且是全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的现象,在许多方面至今保持着艺术的和认识的价值。”这部专著附录中编列的参考书目多达五百馀种,足见作者用力之勤和研究态度的严肃认真。 ☚ 忽必烈汗时代的中国戏剧 黄旛绰的《明心鉴》与中国古典戏剧美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