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吐Tǔ

现行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正字通》亦收载。未详其源。
晋代有吐护真; 南朝宋有吐伐斤; 隋代有吐万绪,为将军。
《中国姓氏大全》音tù,不从。

吐tǔ

❶吐出,使東西從嘴裏出來。枚乘《忘憂館柳賦》:“蜩螗厲響,蜘蛛吐絲。”
❷泛指從孔中、縫中或隱處出來。班固《終南山賦》:“傍吐飛瀨,上挺修林。”蔡邕《漢津賦》:“納陽谷之所吐兮,兼漢沔之殊名。”
❸散發出,開放出。朱穆《鬱金賦》:“吐芳榮而發曜,眾華爛以俱發。”
❹唱。傳毅《舞賦》:“眄盤鼓則騰清眸,吐哇咬則發皓齒。”班婕妤《擣素賦》:“燕姜含蘭而未吐,趙女抽簧而絶聲。”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玉篇》:“吐,口吐。”吐,使东西从口中出来。《诗·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1.通“唾” tuo
[例一]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夫人曰:……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吐弃,唾弃、抛弃。吐通“唾”。
[例二] 《文心雕龙·辨骚》:“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吐可以穷文致。”欬吐,《后汉书·赵壹传》、《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牋》皆作“咳唾”。吐通“唾”。
吐,透母、鱼部;唾,透母、歌部。透母双声,鱼、歌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土” tu
[例一] 《逸周书·王会》:“卅靡费费,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谓之吐喽。”吐喽,《山海经·西山经》作“土蝼”。土蝼,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食人。吐通“土”。
[例二] 《水经注·河水》:“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吐京,北魏郡名,即汉西河郡土军县。《汉书·地理志》作“土军”。吐通“土”。
吐,透母、鱼部;土,透母、鱼部。透母双声,鱼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 上一篇:吏
  • 下一篇:同

吐tù

从嘴里涌出东西。《大雅·烝民》五章:“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孔《疏》:“唯有仲山甫则不然,虽柔亦不茹;虽刚亦不吐。茹者,敢食之名,故取菜之入口名为茹。”

☚ 吁   屺 ☛

读音t·u(-),为u韵目,属u—ü韵部。汤故切,去,暮韵。
❶[吐谷浑]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立的王朝名。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t·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他鲁切,上,姥韵。
❶从口中吐出。
❷口头发表。
❸开放;出现。
❹吐口;吐露。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t·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汤故切,去,暮韵。
❶呕吐。胡三省注:“吐,呕也。”

上一条: 下一条:

〔tu〕 1. nghed: ~痰。nghed ghad jid nud. 2.jangt: ~气。jangt xand.
吐露 〔tu lu〕 pud blongl.
吐穗 〔tu sui〕 blongl hnenb.


〔tu〕 1. nghed; ~血。nghed nqind. 2. jid nzhangd:鱼~泥水。dabmlouljidnzhangdubghadlax.吐沫〔tu·mo〕ubniaox.
吐血〔tuxie〕nghednqind.

吐tu31[t'u]

❶凸出
⊳墙许爿~蜀块(墙上那边凸出一块)。也叫[吐鲁]tu31lu31
❷伸出,递出
⊳乇~出乞我(东西递出来给我)。
❸撅着(嘴巴)
⊳伊受气嘴~𠲥(他生气了撅着嘴巴)。

ㄊㄨˇ;ㄊㄨˋtǔ; tù1904吐沫。中原官话。山西汾西〖〗。腹泻。古方言。《释名・释疾病》:「~,泻也,故扬、豫以东谓泻为~也。」从器物中倒出。粤语。广东阳江〖tߵou24〗。露出,凸出,伸出。吴语。浙江金华岩下〖tߵu52〗。困的时紧头~外头睡的时候把头伸在外面。闽语。福建厦门〖〗。~目眼球凸出‖~舌仔舌头伸出。福建福州〖tߵu31〗、福清〖tߵu32〗、古田〖tߵu52〗、宁德〖tߵu42〗。沉下脸,拉长脸。吴语。浙江苍南金乡〖tߵu35〗。不高兴起脸~下落。小辈骂长辈。晋语。山西忻州〖tߵu53〗。这娃娃经常~他爷爷。怂恿。晋语。山西忻州〖〗。~憨狗咬石狮子。超出;有余(用在数量词后表有零数)。闽语。福建厦门〖〗。二十~岁。喷。吴语。江苏靖江、丹阳。

〈隐〉天津、辽宁、黑龙江、港、澳、台等地犯罪团伙指交待问题、内情。

吐tǔ

❶让东西从嘴里出来
 △ ~唾沫。
❷说出
 △ ~字不清|~露真情。
❸长出;露出
 △ ~穗|~絮。
另见本页tù。


吐tù

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 呕~|上~下泻。
另见本页tǔ。

❶自己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气︱~痰︱~弃︱~故纳新︱~哺握发︱~刚茹(ru)柔︱吞云~雾︱扬眉~气。
❷露出;放出:~穗︱~絮︱~丝︱喷~︱吞~。
❸说出来:~口︱~露(lu)︱~属︱~实︱吞~︱谈~︱倾~︱吞吞~~︱半吞半~。
另见 tu。


❶(内脏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血︱~沫︱~泻︱呕~︱上~下泻。
❷退还(侵占的东西):~赃︱~款。
另见 tu。

吐tǔ

❶ 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吐痰│吐唾沫。
❷ 说出来,讲出来:吐露│吐口。
❸ 从口或缝里长出,露出:吐丝│吐穗儿。
❹ 姓。
另见本页tù。


吐tù

❶ 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呕吐│吐血。
❷ 比喻被迫退回非法侵吞的钱财:把钱都吐了出来。
另见513页tǔ。

吐tǔ

使口里的东西出来。引申为从口里或缝儿里生出东西来,说出来。
【词汇】吐字︱吐露︱吐气︱吐翠︱吐穗︱吐絮
【组词】吐故纳新︱扬眉吐气
【例句】卷叶虫吐出丝,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
 ❍ 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积压在心中的话吐了出来。
【近义】送︱唾︱生︱长︱抽︱露
【反义】咽︱含︱吞

吐tǔ

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吐tu

另见tu。吐翠 吐蕃 吐根 吐口 吐露 吐纳 吐气 吐弃吐实 吐属 吐丝 吐穗 吐痰 吐絮 吐字 喷吐 倾吐 谈吐 吞吐 吐苦水 吐绶鸡 吐絮期 吐故纳新 吐丝自缚 吞吞吐吐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吐tu

另见tu。吐沫 吐血 吐泻 呕吐 孕吐 止吐 上吐下泻

吐(一)tǔ (二)tù

【辨形】右是土。6画。形声。
【辨义】 吐(一)tǔ
❶说出来:吐话|吐口|吐露|吐实|吐属|吐诉|吐字|吐胆倾心|吐露真情|吐属不凡|倾吐|谈吐|谈吐风雅|交疏吐诚|倾心吐胆|吞吞吐吐|半吞半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❷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吐哺|吐根|吐核儿|吐气|吐弃|吐痰|吐根素|吐哺握发|吐刚茹柔|吐故纳新|吐气扬眉|喷吐|吞吐|吞刀吐火|吞云吐雾|扬眉吐气|柔茹刚吐。
❸ 露出,放出: 吐翠|吐丝|吐穗|吐絮|吐艳|吐丝草|吐疏纳亲|吐丝自缚。
〔吐槽〕在同伴面前不配合,故意说实话,发表看法和抱怨。
〔吐蕃(bō)〕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今青藏高原。唐时曾建立政权。
〔吐绶鸡〕鸟名,通称火鸡。
〔吐谷(yù)浑〕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今青海北部、新疆东南部。隋唐时曾建立政权。
(二)tù
❶ 呕,内脏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吐沫|吐血(xiě)|吐泻|呕吐|孕吐|止吐|催吐剂|上吐下泻。
❷ 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吐款|吐赃。
【辨析】二音近义,都含“吐出”的意思。区别在于:
一、词义着重点不同: 吐(一)tǔ动作多属主动,“吐出”的是话语、气体、痰液、丝絮等;(二)tù动作多是不由自主、被迫的,“吐出”的是从内脏涌出的东西或赃款赃物。
二、适用范围不同: 吐(一)tǔ除第
❷义项表示“吐出”义外,还表示“说出,放出”等义和用于古代民族名、植物名、鸟名等,适用范围宽;(二)tù只表示“吐出”义,适用范围窄。

吐tu

❶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别随地~痰|吃葡萄要~核(hu)儿|瓜子壳儿~得满地都是。
❷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麦子开始~穗儿了|草丛里一条蛇正~着芯儿|森林大火~着熊熊的火舌。
❸说出;吐露:酒醉~真言|你得老老实实地~出实话来|他觉得满肚子的委屈~不出来。
另见tu。


吐tu

❶(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来:病人哇地~出一口鲜血|喝那么多酒还能不~?
❷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侵占了多少就得~出多少|让他把骗去的财物统统~出来。
另见tu。

(反)吞 纳

吐tǔ

❶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尤二姐嚼了一嘴(砂仁)渣子,~了他一脸,贾蓉用舌头都舔着吃了。(六三·1517)
❷说出来:(林黛玉)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却怔怔的望着他。(三二·742)
❸露出来: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丹砂。(十七—十八·368)只见柳垂金线,桃~丹霞。(五八·1372)另见tu。


吐tù

(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体外:(黛玉)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了出来。(二九·679)
另见tu。


吐tù

吐tǔ

❶清末民初江湖社会谓讲。《海底·各地通行隐语》:“讲: 吐。”
❷旧时换碗行谓蚀本。《切口·换碗者》:“吐: 蚀本也。”

呼、吐;吞、吸、咽

○呼hū

(动)把气体排出体外:~气|~吸|~吸道|~吸相通|~出二氧化碳。

○吐tǔ

(动)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气|~痰|~核儿|~口水|吃瓜~子|~渣|吞~|~故纳新|吞云~雾|~刚茹柔|~哺握发|口~珠玑|扬眉~气|倾心~胆。

●吞tūn

(动)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儿地或成块地咽下去:~咽|~食|~金|蚕食鲸~|把丸药~下去|狼~虎咽|囫囵~枣|~舟之鱼|生~活剥|气~山河| 网漏~舟。

●吸xī

(动)把液体、气体等引人体内:~食|~烟|~毒|呼~|~吮|~血鬼|血~虫|深深~一口气|呼~相通|餐风~露。

●咽yàn

(动)使嘴里的东西通过咽喉到食道里去:吞~|细嚼慢~|狼吞虎~|话到嘴边,又~回去了。


呕、吣、吐;吞、咽

○呕ǒu

(动)吐:~吐|~血|~心沥血|作~|他把刚吃的东西都~了出来。

○吣qìn

(动)(猫狗)呕吐:小猫怎么老是~食呢|吐酒犹如猫狗~。

○吐tǔ

(动)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出来|吞~|~口水|~故纳新|扬眉~气|吞云~雾|倾心~胆| 口~珠玑|~刚茹柔|~哺握发。

●吞tūn

(动)(整个儿地或成块地)咽下去:~食|鲸~| 囫囵~枣|狼~虎咽|大口地~下去|生~活剥|~金自杀|~咽困难|~舟之鱼|气~山河| 网漏~舟。

●咽yàn

(动)使嘴里的东西通过咽头下到食道里去:~口水|~唾沫|不能下~|细嚼慢~|狼吞虎~|打掉门牙往肚子里~|~不下那口气|话到嘴边,又~回去了 |他把痛苦往肚子里~。

吐←→吞 纳 含tǔ ← → tūn nà hán

吐:使东西从咀里出来。
吞:咽下肚里。
纳:收进来。
含:把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例】 驾辕的马,哼哧哼哧地吞吐着一团团的白气,信步走着。(杜鹏程: 《工地之夜》) 因出已虫,纳比笼中。(清·蒲松龄: 《促织》) 含哺而熙。(《庄子·马蹄》)

吐tǔ

〖动词〗
一、口中出物(2)。《宫之奇谏假道》:神其吐之乎?——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方一食,三吐其哺。——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二、说出(1)。《进学解》:吐辞为经。——说出话就成了经典。

吐tǔ

❶ 吐出。《荀子·赋》:“食桑而~丝。”《后汉书·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丸。”
❷ 说出,发出。《论衡·变动》:“其时皆~痛苦之言。”白居易《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哀音。”
❸ 露出,显现。岑参《青木香丛》:“六月花新~,三春叶已长。”
另见本页tù。


吐tù

呕吐。《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黑血数升而愈。”
另见本页tǔ。

*

CDC2
(一)tu❶使东西从嘴中排出:~痰/~气/春蚕~丝。
❷说出,泄露出:谈~/坚不~实。
❸长出,冒出:麦子~穗/新棉~絮。
❹姓。
(二)tu❶消化道或呼吸道内的东西从嘴中呕出:呕~/上~下泻。
❷被迫交出(财物):一定要让他们~出这笔钱。

散发

散发

发(发越;喷发) 吐(喷吐) 舒放 放散 散行
散发出:发出
液体变成气体散出:挥(挥发) 跑(~气;~油)
散发烟气:吐气
散发热气:发烧 发烫
散发出冷气:生冷
散发元气:吐气
散发出甘美的气味:呈味
(物体气、液散出:散发)

另见:香气 味道 沸腾 散开1

☚ 散发   散发香气 ☛

长出

长出

抽(~条;~苔;~穗;~藤) 出(发出;生出) 吐(吐芽;~絮;~穗)
长出新芽:发青
长出花蕾或花朵:着花
蕴育着花蕾:含苞 含葩 含英 含秀含华
禾科植物等生长花穗:孕穗 秀穗 抽穗含胎 打苞 发颖
谷物长出穗儿:吐穗
长出枝条:抽条
长出枝节:诞节

另见:生机 旺盛 枯萎

☚ 发芽   植物长 ☛

吐物

吐物

吐(~饭;~水) 吁 脱
吐唾沫:唾(~面;~弃) 呸 吐沫
 吹泡吐沫:呴濡
用力从口吐出:啐(~痰)
 用力将液体或颗粒状物吐出:喷(~水;喷吐)
 含在口中而喷出:噀(~酒)
吐出与吞进:吐纳
将人头部放低,吐出食物、水等:
口鼻之气迅速喷出:喷嚏 涕喷

☚ 喝   饮酒 ☛

退还

退还

退(退回;退给;~货;还退) 交还
退还原物:退回
退还璧玉:反璧
退还赠礼:璧还
退还钱款:退款 退价
退还押金:退押
勒令罪犯缴回赃款或赃物:追赃
 退出赃物﹑赃款:还赃
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吐(吐出;吐赃)
退回,补足:找(~钱;~零;~补)
退掉预定的酒席等:回掉
辞让、退还:让还
退还并感谢:璧谢
(交还已收下来或买下来的东西:退还)

☚ 还钱   偿还 ☛

抒发

抒发

吐 舒 发(发表;发越;发舒;发挥) 摅(摅发;发摅) 散 展洩 申抒 申纾
抒发胸臆:抒怀
抒发胸怀:究怀 摅抱 题襟
抒发忧思、忧虑:舒忧
抒展心情:舒心
抒发心意:摅意
抒发怨愤:摅愤
 抒发愤懑:舒愤 抽冯
用诗歌抒发心志:咏志 咏志
用诗文抒发心中的悲愤:长歌当哭 长歌代哭 长歌当泣 歌以当哭 当哭长歌
怀才不遇、抱恨黄泉的文人借鬼的口吻抒发内心不平:鬼唱秋坟 鬼唱荒坟秋坟鬼唱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托物感怀
借其他事物以抒发本意:咏桑寓柳
感慨抒发:慨发
畅所欲言,尽量抒发意见或感情:倾吐
 倾吐,抒发:披写
情感于中而发之于外:感发
情绪激昂地放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慷慨悲歌 悲歌慷慨 悲歌慷慨 击筑悲歌 击筑长歌
(尽量表达情感:抒发)

另见:尽量 表达 书写

☚ 抒发   抒情 ☛

呕吐

呕吐

呕(~血;作~) 吐(~血;~泻;~沫) 哕(哕吐;哕呕;发哕;嗢哕) 哇 嗀 哯 涌
怀孕呕吐:孕吐 胎气
呕而不吐:干呕
要呕吐又吐不出来:干哕
猫狗呕吐:吣 唚
全部呕吐出来:倾吐
恶心呕吐非常厉害的样子:翻肠倒肚 翻肠倒胃

☚ 消化症状   肿胀 ☛

厌恶

厌恶

憎(憎嫌;厌憎) 嫌(嫌恶;嫌厌;嫌鄙;烦嫌) 猒(猒恶) 餍疾 畏(畏忌) 厌患 厌秽 犯恶忌厌 隔厌 腻烦 鄙弃 患恶
厌恶、傲慢等:睥睨 斜视
厌恶,不喜欢:可厌
厌恶或肮脏的感觉:腻心
厌恶世事:靳世
厌恶战争:厌战 厌兵
厌恶战乱:厌乱
喜欢奉承讨好,厌恶正直敢言:好谀恶直恶直嗜谀
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掩鼻(~而过)
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厌恶:羞恶
产生厌恶或厌恨的情绪:生厌
因忤逆而厌恶:憎忤
妒忌嫌恶:忌憎
怠慢厌恶:怠恶
嫌弃厌恶:讳恶
鄙弃,厌恶:吐(吐弃) 唾弃 唾哕
轻视厌恶:贱恶
鄙视厌恶:鄙厌
蔑视厌恶:轻疾
畏惧厌恶:疑恶 畏疾
忌讳厌恶:忌恶
惊异而厌恶:怪恶
厌恶的样子:缩鼻
滑得心里有点厌恶的样子:滑不唧溜
痛恨厌恶的样子:疾首蹙额 疾首攒眉 攒眉疾首
(讨厌,憎恶:厌恶)

另见:憎恨 憎恶 鄙视 鄙弃

☚ 厌恶   令人厌恶 ☛

吐tǔ;tù

(一) 他鲁切,上姥。
❶吐出,吐掉。《诗·大雅·烝民》:“柔亦不茹,刚亦不~。”
❷说出,发出。萧统《文选序》:“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六奇。”
❸开放:出现。岑参《青木香丛》:“六月花新~,三春叶已长。”
(二) 汤故切,去暮。呕吐。《资治通鉴·汉本初元年》:“恐~不可饮水。”

症状名。呕吐之一种。呕吐一般有声有物,若有物而无明显呕声,则称为吐。《卫生宝鉴·补遗》: “有物无声,名曰吐。”详呕吐条。

(一)tu ❶自己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如:吐痰,吐口水。
❷说出。如: 一吐为块;吐露心事。
❸出生,露出。如:水稻吐穗。(二)tu胃里的东西从嘴里涌出来。如:呕吐。

吐tù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癫痫(芭蕉油)卷(18)。症名。呕吐之一种。呕吐一般有声有物,若有物而无明显呕声,则称为吐。《卫生宝鉴·补遗》:“有物无声,名曰吐。”

吐tǔ

Ⅰ  ❶ (从嘴里出来) spit: ~ 核儿 spit out the pips [stone; pits]; ~ 痰 spit; expectorate
❷ (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或露出) stick: ~ 舌头 stick out one's tongue; 蚕 ~ 丝。 Silkworm spins silk. 玉米谷子刚刚 ~ 穗。 The maize and millet were just putting forth ears.
❸ (说出来) say; tell; speak out: ~ 出一肚子的苦水 pour out all one's bitterness; ~ 字不清 pronounce indistinctly Ⅱ  (姓氏) a surname: ~ 气旺 Tu Qiwang
另见 see also tù。
◆吐哺握发 spat out a mouthful in the middle of eating and bound up one's hair in the midst of a bath in order to see visitors; one's eagerness to look for worthies and virtuous officials; 吐胆倾心 open one's heart wide and lay bare one's thoughts; speak out everything that is in one's heart; pour out one's heart; unbosom oneself; 吐蕃 Tibetan regime in ancient China; 吐缶 a surname;
吐刚茹柔 avoid the strong and bully the weak; 吐故纳新 get rid of the stale and take in the fresh; exhale the old and inhale the new; 吐和 a surname; 吐贺 a surname; 吐花 spewing; 吐火蛟龙 firedrake, firedragon; 吐口 tell; reveal (the truth); 吐口水 spitting ptysis; 吐鲁番 Turpan; 吐露 reveal; tell; 吐露心事 pour out one's heart; 吐露衷曲 outpour one's heart; unbosom oneself; come out with the truth; come out with what is in one's heart of hearts; 吐气 (松口气) feel elated after unburdening oneself of resentment; feel elated and exultant; give vent to pent-up feelings; {语} (送气) aspirated; 吐弃 spurn; cast aside; reject; 吐丝自缚 produce silk to trap oneself; 吐穗 {农} earing; heading; 吐絮 {农} opening of bolls; boll opening; blow-of-cotton; 吐字 words in singing; pronunciation in singing (声乐训练)


吐tù

 ❶ (从嘴里涌出) vomit; throw up: 上 ~ 下泻 suffer from vomiting and diarrhoea
❷ (退还侵占的财物) disgorge; cough up: ~ 还赌赢的钱 cough up one's profits; disgorge one's illegal gains
另见 see also tǔ。
◆味沫 saliva; spittle; spit; 吐血 spitting blood; spit out blood; haematemesis; hematemesis; 吐泻 vomiting and diarrhoea

(tǔ土) 他鲁切,透母姥韵,合口一等,上声。
【吐】用药物催吐 (使吐)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难经·十四难》)
译文 寸部有脉,尺部无脉,这种病人应当使用药物催吐,如果不能涌吐的,则是死证。
【吐】吐法
今余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张从正 《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译文 现在我论述吐、汗、下三法,先论攻邪、邪气去则元气自然恢复。
(tù兔) 汤故切,透母暮韵,合口一等,去声。
【吐】 自吐
例1 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呕,有声有物曰呕吐。(朱震亨 《幼科全书·呕吐》)
译文 自动吐出食物时伴有声音的叫做吐,只有干呕的声音没有食物吐出的叫做呕,既吐出食物又伴有呕吐声的叫做呕吐。
例2 近世呕吐二字皆连用,然却无甚利害,于理亦自不妨,并宜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多加生姜煎。生姜,呕中之圣药。(戴思恭 《证治要诀》)
译文 近代医书呕吐二字皆连用,然而对治疗却没有多大的害处,从医理来说也自然没有妨碍,不论呕或吐,都可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二陈汤多加生姜煎服。生姜是治疗呕吐的圣药。
《说文·口部》: “吐,写也。”写,即倾泻,即把东西排出,使东西从口里吐出来是其本义。中医的吐法就是使吐的意义。引申为自动吐出。《淮南子·脩务》: “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

☚ 调   为 ☛

吐tù

vomiting

吐tǔ

故纳新|丝自缚

❷ 不不快|气眉扬|气幽兰|谈风雅|直胸怀

❸ 出言词|辍食哺|呕心胆|喷云雾|倾肝胆|倾心胆|吞吞|吞云雾|握发哺|吸新故|扬眉

❹ 半含不|半吞半|柔茹刚

金文;篆tǔ

[口(意符)+土(聲符)→吐(《説文》:“吐,寫也。從口,土聲。”吐,使東西從口裏出來〈吐痰、吞吐〉;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納新〉;説出〈吐話、一吐爲快〉。)]
[宋] 劉義慶 《世説新語·德行》:“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6画)
❶tǔ
❷tù

【提示】土,上横短,下横长,不要错写作上横长,下横短。

*吐tǔ

6画 口部 
(1) 自己使东西从嘴里出来: ~痰|~核儿。
(2) 说出来: ~字|~露|谈~。
(3) 生出;露出;放出: ~穗|~絮|蚕~丝。
 另见tù(406页)。


*吐tù

6画 口部 
(1) 呕;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血|呕~|上~下泻。
(2) 〈口〉 比喻被迫退还所得的东西: ~赃款。
 另见tǔ(406页)。

吐()


漢印文字徵
吐患□利□邪。

太尉楊震碑,東漢
穆穆楊公,命世而生,乃台吐燿,乃嶽降精。

黄庭内景經,晉
調血理命身不枯,外應口舌吐五華。

徐義墓誌陽,晉
推燥居濕,不擇冰霜,貢美吐湌,是將寢不安枕,愛至貫腸。
按: 隸書、楷書均有“土”旁加點成“圡”的寫法。

寇猛墓誌,北魏
君諱猛,字吐陳,燕州上谷郡俎陽縣都鄉孝里人也。

司馬遵業墓誌,北齊
徴爲武衛將軍,領中書舎人。揔營麾旅,霜行岳峭,展誓銜絲,如吐金石。

侯肇墓誌,隋
神采外發,清明内照。懷抱山河,含吐金石。

董美人墓誌,隋
恭以接上,順以承親,含華吐艷,龍章鳳采。

碧落碑,唐
玉笈宣徽,琅函吐秘,方壺神闕,蒙穀靈遊。

張璬墓誌,唐
懿範, 寔曰哲人, 才標吐鳳,業著成麟。
《説文》: “吐,寫也。从口土聲。”
許慎對字形、字義的分析正確。這一字形似乎出現較晚。東漢太尉楊震碑、晉徐義墓誌中的“吐”字隸意明顯,隋代董美人墓誌、唐代張璬墓誌中的 “吐”則是典型楷書。
《説文》“寫也”實即 “瀉也”,《釋名·釋疾病》有更詳細的解釋: “吐,瀉也,故豫、揚以東謂瀉爲吐。”看來當時的語言系統中,“瀉”還没有專用於從下部排出。《莊子·刻意》: “吐故納新。”

☚ 噎   嗜 ☛

吐1.tǔ 2.tù

1.tǔ 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口,土声。指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如:不要随地吐痰。引申为说出。如:吐露实情|坚不吐实。又指露出,放出。如:高粱吐穗了|蚕吐丝。
2.tù 中古以后又有去声。指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从嘴里涌出。如:上吐下泻|吐血。组词如:呕(ǒu,也是吐义)吐。

吐★常◎常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读tǔ,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引申为从空洞或缝隙里长出来或露出来、说出来等;又读tù,引申为(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被迫退出(非法侵占的财物)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