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郎官名。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晋书·毕卓传》:“太兴末,为吏部郎。”《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谢脁之功,迁尚书吏部郎。”明胡三省注:“《唐六典》曰: 吏部郎,职在选举。魏、晋用人,妙于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选吏部郎,历代品秩皆高于诸曹郎。” 吏部郎【同义】总目录 吏部郎小选省眼吏部郎 吏部郎官名。即吏部尚书郎、侍郎等郎官的通称。东汉光武年间始设吏部曹,设尚书郎、侍郎等属官。《晋书·职官志》: “尚书郎……及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34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36人。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尚书郎初定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至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凡23郎。” ☚ 吏部都 吏部曹郎 ☛ 吏部郎lì bù láng官名,东汉置,为吏部尚书属官,佐尚书掌选举、祠祀事。其后,魏、蜀、两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置。隋改称侍郎。 吏部郎官名。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省)吏部郎曹长官之通称,亦称郎中或侍郎。掌官吏铨选勋封等事。为诸曹郎之首。魏、晋、南朝宋官六品,梁为十一班; 北魏、北齐、陈为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