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医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医缓 赵王之太子病,召医缓①。医缓至,曰:“病革②矣,非万金之药弗可。”问之。曰:“是必得代③之赭,荆之玉,岣嵝④之沙,禺同青蛉之空曾青⑤,昆仑之紫白英,合浦⑥之珠,蜀之犀,三韩⑦之宝龟,毉无闾之珣玗琪⑧,合汞铅而炼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则取而埋诸土中,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⑨闻而笑之曰:“诚哉,所谓医缓矣!” ——《郁离子·玄豹》 【注释】 ①缓:虚拟的医生名。②革(ji):通“亟”,危急。③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④岣嵝(gou lou):山名,衡山的主峰。⑤禺同青蛉:古地名。空曾青:炼丹用的药物。⑥合浦:郡名,汉置。⑦三韩: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韩,故称三韩。⑧毉无闾:一作医无闾,山名。珣玗琪(xun yu qi):三者皆为玉类。⑨淳于公:人名,淳于为复姓。 【意译】 赵王的太子生病,召请医缓。医缓到后说:“病情危急,要治好它非得到价值万金的药物不可。”问他用什么药, 回答:“这一定要有代国的赭,楚国的美玉,岣嵝山的朱砂,禺同青蛉的空曾青,昆仑山的紫白英,合浦的珍珠,三韩的宝龟,毉无闾山的珣、玗、琪,合在一起加上汞、铅去烧炼。一年融和,两年成形,三年炼成金丹。将它埋进土中再过三年服用。这样病情就可以好转。”淳于公听说后笑道: “确实是医缓啊!” 【解说】 寓言中的医缓确是名符其实。按照他的药方和治疗程序,赵太子无疑是没救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医缓面对的是“近火”,可他却要去担“远水”,“火”能扑灭么?医缓愈是沉着愈是津津乐道于他的治疗方案,也就愈见他不识时务,寓言的讽刺意味也就随着医缓的缓缓道来而产生。医缓有没有医道?从他的治疗方案看,是多少有一点的。但他在给赵太子开处方时自己也犯着“毛病”:一是书生气足,只知道做理论上的推敲,而不考虑是否切实可行;二是不知道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处理, 赵太子是要挂“急诊”而不是看“慢性病”。尽管治疗方案看上去十分周密,其实只是空谈。医缓的这些毛病,主要病根是思想方法问题,他如果能读点哲学,毛病就可以治愈。不知道他这样做了没有? 【相关名言】 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论或设想的人,不仅不适于作出新发现,而且会做很坏的观察。 ——法国·贝尔纳 终日抄药方,而不能瘳一疾;终日写路程,而不能行一步。徒如无益也。 ——申涵光 医缓 赵王之太子病,召医缓①。医缓至,曰:“病革②矣,非万金之药弗可。”问之。曰:“是必得代③之赭,荆之玉,岣嵝④之沙,禺同青蛉之空曾青⑤,昆仑之紫白英,合浦⑥之珠,蜀之犀,三韩⑦之宝龟,毉无闾之珣玗琪⑧,合汞铅而炼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则取而埋诸土中,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⑨闻而笑之曰:“诚哉,所谓医缓矣!” ——《郁离子·玄豹》 【注释】 ①缓:虚拟的医生名。②革(ji):通“亟”,危急。③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④岣嵝(gou lou):山名,衡山的主峰。⑤禺同青蛉:古地名。空曾青:炼丹用的药物。⑥合浦:郡名,汉置。⑦三韩: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韩,故称三韩。⑧毉无闾:一作医无闾,山名。珣玗琪(xun yu qi):三者皆为玉类。⑨淳于公:人名,淳于为复姓。 【意译】 赵王的太子生病,召请医缓。医缓到后说:“病情危急,要治好它非得到价值万金的药物不可。”问他用什么药, 回答:“这一定要有代国的赭,楚国的美玉,岣嵝山的朱砂,禺同青蛉的空曾青,昆仑山的紫白英,合浦的珍珠,三韩的宝龟,毉无闾山的珣、玗、琪,合在一起加上汞、铅去烧炼。一年融和,两年成形,三年炼成金丹。将它埋进土中再过三年服用。这样病情就可以好转。”淳于公听说后笑道: “确实是医缓啊!” 【解说】 寓言中的医缓确是名符其实。按照他的药方和治疗程序,赵太子无疑是没救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医缓面对的是“近火”,可他却要去担“远水”,“火”能扑灭么?医缓愈是沉着愈是津津乐道于他的治疗方案,也就愈见他不识时务,寓言的讽刺意味也就随着医缓的缓缓道来而产生。医缓有没有医道?从他的治疗方案看,是多少有一点的。但他在给赵太子开处方时自己也犯着“毛病”:一是书生气足,只知道做理论上的推敲,而不考虑是否切实可行;二是不知道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处理, 赵太子是要挂“急诊”而不是看“慢性病”。尽管治疗方案看上去十分周密,其实只是空谈。医缓的这些毛病,主要病根是思想方法问题,他如果能读点哲学,毛病就可以治愈。不知道他这样做了没有? 【相关名言】 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论或设想的人,不仅不适于作出新发现,而且会做很坏的观察。 ——法国·贝尔纳 终日抄药方,而不能瘳一疾;终日写路程,而不能行一步。徒如无益也。 ——申涵光 医缓❶指高明的医生。唐温庭筠《上杜舍人启》: “陋容须托于媒扬,沉痼宜蠲于医缓。” 医生 医生医(医人;医师;医士;医家;医流;医门;医巫;太医;中~;西~;牙~;军~) 大夫 郎中 方家 白衣战士 另见:医治 治疗 病人 医术 疾病 药物 ☚ 教师 迷信职业者 ☛ 医缓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 “病人膏肓”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此。 医缓春秋时秦国名医,为我国最早发现冠心病的医生。《左传·成公十年》(纪元前581年):“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 ‘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 ‘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 ‘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后世的“病入膏肓”即由此而来。类似今之冠心病也。 医缓 医缓春秋时秦国良医。据《春秋左传·成公十年》载,公元前581年,晋侯病重,去秦国请医生,秦伯就派医缓前去。由于晋侯病入膏肓,砭石、针刺、药物都达不到那里,病未治好。然医缓的诊断是准确的,晋侯夸他是好医生,并酬以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去。 ☚ 岐伯 医和 ☛ 医缓 医缓春秋时期秦名医。是我国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成公十年 (前581) 晋景公患病,先召巫医治,无效。后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医缓前往。医缓未到晋国时,晋景公梦见所患疾病变成 “二竖子” (两个儿童),相互对话,一曰: “彼良医,惧伤我,焉逃之?” 另一曰: “居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缓至,为晋景公诊病后,认为疾病已无可救药,因病居 “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景公见他诊断如此准确,连称良医,厚礼而归之。景公不逾十日而亡。后世“病入膏盲”成语,称疾病为“二竖”,即源于此。 ☚ 羲和 医和 ☛ 医缓 医缓秦桓公时(公元前603年至前577年)的秦国名医。公元前581年(秦桓公二十三年),曾为晋侯诊断疾病。他指出:“公(晋景公)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膏肓),攻(炙)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左传·成公十年)。“病入膏肓”的成语即源于此。医缓离晋不久,晋景公进餐时突觉腹胀难忍,结果死于茅厕,正应了医缓的诊断。 ☚ 伯乐 医和 ☛ 医缓yīhuǎn春秋时秦国名医。《左传》记载, 晋侯有病, 先召巫来医治, 无效, 后求医于秦, 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晋侯病重, 在“膏之上, 肓之下”, 已不可治。后世形容病重不可治为“病入膏肓”, 即源于此。这种记述反映了古代医和巫的斗争。 医缓 医缓医缓(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时秦国名医。《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因梦见恶鬼而得病,求医于秦。秦伯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还没到晋国,晋侯就梦见两个小孩(疾病化身)在对话:来的医师是位良医,真怕他伤我,往哪里逃呢? 其中一个说:居肓之上,膏之下,他就拿我没办法。医缓至,认为这病没治了。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侯见他诊断如此明确,连称良医,厚赐而归之。后世“病入膏肓”成语即源于此。医缓作为名医,与医和齐名(或推测为一人),故后世常“和缓”并称。 ☚ 伊尹 医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