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大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大夫 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参见前面“光禄大夫”条。 ☚ 夔关 特达 ☛ 中大夫 中大夫官阶名。官名。西周时期始置。此后历代沿置。《周礼·天官冢宰》: “大宰卿1人,小宰中大夫2人,宰夫下大夫4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10人。……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旧唐书·职官志一》: “从第四品下阶: ……中大夫 (文散官)。” 《明史·职官志一》:“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 中舍人 中郎将 ☛ 中大夫 中大夫官名。 ☚ 大夫 谏大夫 ☛ 中大夫zhōng dài fū1、官名,俸比二千石,掌论议。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王莽又更名为司中(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和《汉书·王莽传》)。《汉书·张耳陈馀传》:"中大夫泄公曰:臣素知之。"《汉书·吴王刘濞传》:"(吴王刘濞)闻胶西王勇,好兵,诸侯皆畏惮之,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口说胶西王。" 春秋时晋国置,掌参谋议论。《左传·僖公四年》:"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战国时魏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秦置中大夫,汉因之,掌顾问应对议论,无固定职事,俸比二千石,为皇帝的侍从官,无定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朝诸王国也置,多以文学之士充任,掌奉命出使京城及诸王国。《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以骠骑长史为东平太傅,掾为中大夫,令史为王家郎。"三国时吴置。两晋置,六品。南朝宋梁也置。北魏置,从三品上。西魏六府置,北周沿置,为六府所辖各司长官。唐置,从四品下,为文散官。宋初沿唐制,后改为正五品寄禄官。金为从四品中文散官,元改为从三品,宣授;明为从三品,升授。详历代官志。 2、爵名,春秋时始置,晋、齐诸国分大夫爵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魏沿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中大夫❶爵名。春秋、战国时期晋、齐等国置,为大夫爵的第二等。 中大夫(1)官爵名。春秋时晋有中大夫,见《左传·僖公四年》。战国时齐、赵、魏诸国亦置。(2)官名。秦置,属郎中令,与太中大夫、谏大夫共同参与议论政事。汉武帝时更名光禄大夫。(3)文阶官名。唐与宋初中大夫为从四品下之文阶官,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为正五品。金为从四品中,元升为从三品。明为从三品升授之阶。参见“光禄大夫”。(4)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定文官官秩,第五秩为中大夫,简任或荐任;另有加衔同中大夫。袁死后废。 中大夫文散官名。秦官名。唐列入文散官。宋因之,北宋前期为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九阶。从四品下(资科出处参“开府仪同三司”条)。 中大夫寄禄官名。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九月,由秘书监改。为文臣京朝官寄禄官三十阶之第十二阶。正五品。中大夫为执政所带阶官(《通考·职官》18《文散官·光禄大夫以下》,余参“特进”条)。 简称中大。《云麓漫钞》卷4:“未几,昔日之朝议,进而为中大。”《宋史·职官志》卷9《元丰寄禄格》:“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中奉大夫、中大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