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扩散一区域内,资源由中心向空间周围扩散的现象。扩散现象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引起的。在这里,空间结构指社会、经济在空间层次上的集聚程序、疏密关系和强度差异。以经济而言,城市往往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各种经济设施及生产单位集聚在较小的范围内;从社会角度而言,城市人口密集,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行政单位、文化教育科学单位集中的地方。无论是经济要素还是社会要素,在城市或各种类型的集聚区中,都要向周围地域辐射各种“流”。社会、经济在相对较小范围内的集聚区,与周围社会、经济设施相对较少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梯度”、“社会梯度”。有了梯度,自然也就形成了“压力”、“扩散力”。而各种“流”当然会从高压地向低压地流动,如同空气中的分子会由分子密度高的地方向周围扩散一样。只要存在“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空间扩散的结果,将逐步导致空间结构均衡化,使资源和空间逐步达到充分利用。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之间,人口密度的变化是较有规律的,即人口密度是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函数。但城市向周围区域的扩散,通常并不是人口由城区向郊区扩散(当然这个过程在城市化发达的国家已开始),而主要是产品、技术、文化、金融等“流”由城市向郊区流动。人口的流向在发展中国家多是由广大农业区、郊区向城市区域流动。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资金匮乏,有限的资金只能倾斜投入到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生产条件、工作条件比广大农村地区要好得多,自然对人口迁徙产生吸引力。在大城市发展中,为了防止过分集聚于城区,特别是中心区,往往从大城市建成区由内向外建设多个方向的发展轴线,将在城市内建设的设施吸引到这些呈辐射状的轴线上,以避免“摊煎饼”式的球团状集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