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kuāng lú指庐山。白居易《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灵一《同使君宿大梁驿》:若问匡庐事,终身愧远公。 匡庐kuāng lú庐山。李咸用《登楼值雨》:“共讶高楼望,匡庐色已空。” 匡庐 匡庐kuānɡlú━━ 庐山的别名。唐·白居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 西岳 匡君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名山 > 南阜 > 匡廬 匡廬 kuānglú 亦稱“匡俗山”、“匡岳”、“匡嶺”、“匡山”、“匡阜”。即江西廬山。相傳殷周時匡俗兄弟七人結廬隱居于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爲大江”劉昭注引南朝宋·釋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爲仙人之廬而命焉。”《梁書·張纘傳》:“眄匡嶺以躊躇,想霞裳於雲仞。”又《處士傳·劉慧斐》:“嘗還都,途經尋陽,遊于匡山。”《陳書·文學傳·張正見》:“屬梁季喪亂,避地於匡俗山。”隋煬帝《遺使往匡山參書》:“進至匡岳,結夏安居。”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唐·白居易《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匡庐 匡庐匡山、庐阜山的总称,即江西省庐山。南朝宋释慧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 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又传秦末有匡裕兄弟七人庐居此山,因而得名。《白氏长庆集·草堂记》云:“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据《史记·何渠书》载,司马迁自称南登庐山,由此推知,汉时已有此山名。唐李德裕《望匡庐赋》:“沧湖口北,望匡庐二山,影入澄潭。” ☚ 跨蹑地络 窥窬 ☛ 大山 大山岠 介丘 高入云端的大山:鹏背 著名的大山:名山(~大川) 泰山:岱(岱山;岱岳) 太山 大山 东岳 泰岳 衡山:南岳 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嵝 华山:西岳 华山中峰:玉女峰 黄山:黟山 庐山:匡(匡庐;匡岭;匡岳;匡阜;匡俗山) 康庐 南障山 武当山:篸岭 谢罗山 ☚ 各种程度的山 山峦 ☛ 匡庐又称“匡岳”、“匡岭”。指今江西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