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韩延之/宗钦/元宏/高允/郑道昭/阳固/元子攸/元恭/崔鸿/冯元兴/萧综/董绍/卢元明/李骞/祖莹/李谐/常景/温子昇/胡叟/元晖业/元熙 ☚ 释洪偃 韩延之 ☛ 北魏、后魏【同义】总目录 北魏元魏 崔逞赐死案/崔浩国史狱案/段霸免为庶人案/翟黑子受布对不实案/源贺被人诬告案/许宗之诬杀马超案/张氏为婆私酿酒案/陈奇因才莸罪案/孙男玉杖杀夫仇案/彭老生杀未婚妻案/李洪之受纳案/苻承祖坐赃案/元干斩盗马人案/元恂擅杀被罪案/穆泰陆叡谋逆案/李冲擅禁李彪案/高遵贪酷案/张赦提纵妻受纳案/冯修谋毒冯诞案/邵安等诬告薛虎子反坐案/郦范为元伊利诬奏案/于洛侯严酷被诛案/孙益德为母复仇案/蛭拔寅兄弟争死案/长孙虑乞代父命案/胡泥酷滥纳贿案/赵霸酷暴免官案/元禧谋反案/赵修骄奢无礼案/元详被禁暴死案/赵和闻父丧辄还案/李崇断儿案/司马悦视鞘查凶案/宋翻留大枷案/李崇查匿逃兵役者案/侯刚掠杀羽林案/于谨诣阙归罪案/房景伯母子断不孝案/郦道元收诛丘念案/高谦之枷囚案/赵邕拷掠阳氏叔父至死案/寇㑺判讼田案/泉企判豪民案/高乾赐死案 ☚ 章华极谏被斩案 崔逞赐死案 ☛ 北魏亦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朝代名。东晋太元元年(376),鲜卑拓跋氏所建代国为前秦苻坚所灭。后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 于太元十一年重建代国,称代王,旋改称魏王,史称北魏。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回纥、柔然、后燕等,势渐盛。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并改号称帝。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尽有关中、辽河流域及凉州,复北败柔然,西逐吐谷浑,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元氏,并立意改革鲜卑风俗、制度,实行汉化。疆域东北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淮南地,北至蒙古高原。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东魏亡于北齐高洋,557年初西魏亡于北周宇文觉。自拓跋珪建立北魏始,共历十八帝,凡一百七十一年。 北魏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 北魏 北魏386—534年北朝朝代名。公元4世纪初,在十六国大分裂期间,鲜卑拓跋部崛起于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376年前秦苻坚灭代。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又重建代国,称王,建元登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亦称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之后逐步灭后燕、夏、北燕、北凉,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北魏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初,拓跋部刚刚从部落联盟跨进阶级社会的门槛,在奴隶制尚未充分发展时,就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以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北魏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逐渐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方笼络汉族门阀,承认汉族地主荫占依附民,并视其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就是所谓 “宗主督护制”。但是,北魏前期的民族压迫还较严重,汉族人士受到猜忌,或被杀戮灭族。据史书记载,当时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有35起,其中以盖吴起义规模最大。北魏中期,冯太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行俸禄制,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将都城迁到洛阳,并采取一系列改革鲜卑旧族、推行汉化的措施,加速北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有明显的发展。北魏末年,由六镇开始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沉重打击着王朝统治。武泰元年 (528) 宫廷发生政变,秀容(今山西忻州) 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带兵入京,在洛阳附近的河阴杀死胡太后以及王公大臣2000多人。史称 “河阴之变”。是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自拓跋珪建北魏到分裂,凡14主,历149年。 ☚ 南陈 东魏 ☛ 北魏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登国元年至永熙三年(386年~534年)。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苻坚征服拓跋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趁机于登国元年(386年)在盛乐称代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 “北魏” 。拓跋珪在盛乐和河套地区积极兴立屯田,发展农业,国力不断强盛。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以汉族士族为官,采用封建统治方式,政权进一步巩固。先后吞并北燕、北凉,太延五年(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和广大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北魏的疆域,以黄河流域为主体,东至海,西至新疆东部,北至蒙古高原,东北至辽宁西部,南至淮河流域。 北魏bei wei【历史】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北魏bei weithe Northern Wei(386~534) 北魏朝代名,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也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所建。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东晋太元元年(代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十一年(386),原代王拓跋什翼健孙※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重建代国,称代王,年号登国,旋改为魏王,史称北魏。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渐强。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称帝,改元天兴。广泛招纳人才,起用汉族士人,效法中原王朝,制定典章制度,建省台,置百官,立爵品,正封畿,定律令,申科禁,劝课农桑,屯田垦荒,兴办学校,巩固了国家统治。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尽有关中、辽河流域及凉州,复北败柔然、高车,西逐吐谷浑,统一北方,兵锋直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辖区扩大至淮河以南,与南朝刘宋对峙。是时改定律令,宽刑省罚;创行新字,兴太学;增辟垦田,移民畜牧,促进鲜卑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位期间,先后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改鲜卑旧俗,提倡说汉语,衣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汉化。疆域东北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孝武帝※元修嗣位后,权相高欢擅政,内乱迭起,争战不息,永熙三年(534),为欢所逼,西奔关中,国遂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取代。从拓跋珪建北魏始至孝武帝西奔,共历14帝,凡149年。若包括东、西魏,则历18帝,凡 171年。 附:北魏帝系(含东西魏) 北魏朝代名。公元386—556年。也称后魏、拓拔魏、元魏。鲜卑族拓拔珪所建,曾统一北方,结束北方混战局面,但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北魏朝代名。北朝之一。淝水之战后,北方分裂,鲜卑拓跋部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机复国,于386年即代王位。旋改国号为魏。在歼灭后燕主力,占有其国都中山(河北定县)后,389年称帝,都平城(山西大同)。为区别其它以魏为号的王朝和政权,史称北魏,亦称后魏、拓跋魏、元魏。至太武帝拓跋焘时,次第击灭夏、北燕和北凉,在439年统一了北方,与南朝的宋对峙。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拓跋焘统兵南下,经略江淮,一举改变了南强北弱的局面。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改皇族姓元,完成了拓跋部封建化的历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全盛时,其统治区东北起于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占淮南,北达蒙古草原。后期统治腐朽,爆发了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于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历十二帝,一百四十九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