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化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化书 全称《谭子化书》,别称《齐丘子》。传唐末五代间谭峭作此书,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齐丘,齐丘窃为己作而序之,故有齐丘子名。思想著作。六卷。一作一卷。唐末五代间谭峭撰。约成书于五代南唐时期。 谭峭,字景升,号紫霄真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末五代时期。泉州(今属福建省)人。闽王昶曾拜为“正一先生”。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属文清丽,尤雅好黄老、诸子及神仙传记等书。不求仕进,后出历游终南、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诸名山,不复归故里。曾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 本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入杂家类,题宋齐丘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以齐丘所撰,题曰《齐丘子》。然陈景元《化书跋》称旧传陈抟谓“我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著《化书》。后因游三茅历建康,见齐丘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而齐丘遂夺为己有而序之” (并见《嘉兴府志》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本传)。姚际恒所著《古今伪书考·化书》条下云:“《通考》载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宋景濂以为谭峭景升作,齐丘窃之。”并谓《仙鉴》之说未可遽信。张岱年认为“可能其(《化书》)中也有宋齐丘所增改的部分”。按:记载谭峭事迹的最早史料当推南唐时人沈汾所撰的《续仙传》,但其中未云谭峭作此书事。然陈抟与谭峭乃同代人,其说或可信,且自陈说出后,言该书者均从其说。 全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篇,计分六卷(也有并为一卷),凡一百一十章,率皆以二字为题。“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见素抱朴以言俭化。且多先列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类推出哲理,以明超脱生死及修身治国之道。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阐发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论、自然观;后四卷主要论述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全书基本上发挥老庄学说,禀承了传统道教思想。其以“化”名书者,盖从万物变化之道立论,阐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均食节俭的社会观。 该书所论述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太虚”,亦即“虚”谓“太虚一虚也”。世界万物从虚中逐步化生而成,又逐渐复归于虚,一方面从虚中化生出自然形体,“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死生》)。化化无间,如环之无穷,而皆出于道,以虚无为体。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是从虚中化生出来的,“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大化》)。肯定了先有自然之化,然后才有社会之化。此书中“太虚”这一概念,为北宋时哲学家张载所沿用,并进一步将其与“气”等同起来,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可见对后来宋明理学之影响。 书中还继承了《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的思想。认为“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虾盗人虫生”(《天地》)。即在太虚生天地等过程中渗透进“盗”的思想,可见对传统道教思想的禀承。在“太虚”与“道”的关系问题上,谓“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即顺任道的发展则由虚生神、生气、生形以致万物而不得变通,利用道的法则也可以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种思想可以说开导了后来内丹“顺则生人,逆则成丹”说的理论先河。其最高修持境界是“养虚”,“是以古圣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神以养虚”(《紫极宫碑》)。即能养虚则虚明通达,以至“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太虚》)。这种“物塞虚通”之说对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响。 书中的社会历史观,完全是从同情人民立场出发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战乱时期“民腹常馁”的社会现实,而且将一切社会罪恶的渊薮归结到统治者、剥削者的私欲。对“穷民之力以为城郭,夺民之食以为储蓄”,使民饥馁之统治者,力抨击之。有云民之食,“王者夺其一,卿士夺其一,战伐夺其一,工艺夺其一,商贾夺其一,道释之族夺其一,稔亦夺其一,俭亦夺其一。所以蚕告终而缲葛苧之衣,稼云毕而饭橡栎之实”。是故,作者强烈地谴责不平不义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义,斯不义之甚也”。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是出于无奈,“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召;慎勿怨判乱,判乱禀我教”。并认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就要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且要求统治者自己要“俭”,“俭可以为万化之柄”。该书还对道教养生学中的重要概念“守一”作了别致的解释,云“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这对宋代李觏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另外,此书中还有关于凸凹透镜知识的叙述,有云:“小人常有四镜,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四镜》)此书以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为主轴,对道家、道教的思想多有阐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书的版本很多,题名《化书》分为六卷的有:《正统道藏·太玄部》本,《宝颜堂秘笈·广集》本,《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本,《墨海金壶·子部》本,《反约篇》本,《榕圆丛书·丙集》本,《正觉楼丛刻》本,《道藏举要》第五类本;题曰《谭子化书》,亦分六卷者有:《道书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宋丛书·子余》本,《说郛》宛委山堂本;明杨慎评本,收入《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明杨慎评、卢之颐校本,收入《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中。明万历《续道藏》冠帙重收,题名《谭子化书》,分为一卷的还有:《盐邑志林》本,《珠丛别录》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诸子褒异》收录,分为三卷。明王一清注本,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辑要》危集。题名《齐丘子》,收入《子汇》。明归有光辑评《谭子》本,收入《诸子汇函》。明王一清撰《化书新声》七卷,有《四经》本,其演其化,可资参考。 化书 化书五代哲学著作。五代谭峭著。谭峭(生卒年不详),字景升。福建泉州人。幼年接受儒家教育,及长,醉心于黄老诸子以及《茅君列仙内传》等道教典籍。终于弃家学道,遍游终南、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诸名山而不复归。师从嵩山道士十余年,据说得辟谷养气之术。谭峭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有相当同情,为人行事与世俗不同,被时人目为疯狂。谭峭曾以《化书》向南唐大臣宋齐丘求序,竟被齐丘盗为己有,故又名《齐丘子》,后人予以甄别,复名为《谭子化书》。 ☚ 无能子 春秋尊王发微 ☛ 化书huà shū《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7)。道教典籍。又称《齐丘子》、《谭子化书》。五代谭崤撰。一说宋齐丘撰。6卷。本黄老道德思想,论述“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原理。认为“虚”生万物,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而后归于虚。揭露统治者夺民之食,幻想“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相传成书后向南唐宰辅宋齐丘求序,齐丘遂据为己撰。文辞简古,传本罕见。后人改题《谭子化书》,后渐改题《化书》(另见谭子化书、宋齐丘化书)。 化书又名《齐丘子》、《谭子化书》,六卷。南唐谭峭(生卒年不详)撰。谭峭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属福建)人。早年爱好诸子、黄老之学,不求仕禄功名,后出游终南山,并遍历名山,不复归故里。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 (又叫“休粮”,指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术)养气之术。其言行举止与常人不同,在云游时以酗酒为乐,夏天穿皮袄,冬天著单衫,并作诗说:“线作长江扇作天,𩉜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柱杖前。”故被视为疯狂。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平民百姓中,对因社会动乱所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深感愤懑,曾著《化书》来表述自己的见解。此书包括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化书》的特点是强调一切皆化的思想。其最高范畴也是“道”,他认为“道”在分化中产生万物,摈弃静生万物的主张。《化书》是以道家的寡欲无为和儒家的仁政德治相结合,阐述的是社会进化的观点。《化书》 除收入 《道藏》 七百二十四册外,另有明万历(1573—1619年) 年间 《宝颜堂秘笈》 本,清嘉庆(1796—1820年) 年间 《墨海金壶》 本等。另外还有《唐宋丛书》本,《珠丛别录》本,《百名家书》本。明初代王府刊本,又弘治甲子刘氏刊本,申氏本,又嘉靖戊戌周藩刊本。蒋孟苹藏宋刊本,《说郛》 本,《广秘笈》本。《古今逸史》本,《格致丛书》本,《续道藏》本、《四库全书》 本等。 化书 化书道教哲学著作。一名齐丘子。五代道士谭峭撰。有人认为此书乃谭氏于南岳修道时所撰。全书分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6卷,共110篇。以老庄思想为宗,兼融儒学。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循环往复,皆不离其道本。道以虚无为本,世界起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养生治国皆应顺应物化工理,归根返朴,虚心合道。发挥庄子齐物坐忘之论,追求“虚实相通” 的 “大通”境界,认为修道者应物我俱忘,虚心合道,“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通”。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崇俭守朴的政治思想,提出 “俭为万化之本”。强烈抨击封建统治者重税盘剥,苦役穷民。强调“食为五常(仁义礼智信) 之本,五常为食之末”,主张节俭均食,救天下之战乱穷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和社会理想。收入《道藏·太玄部》和《续道藏》。 ☚ 南岳小录 南岳九真人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