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勾股定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勾股定理 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汉《周髀算经》卷上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汉《周髀算经》卷下 【评】这是《周髀算经》中有关勾股定理的记载。前者据传是 周公与商高问答的内容,只是一个特例,尚不能称为勾股定理;后者出自陈子答荣方问,已有勾股定理的较为抽象的形式。 勾股术曰: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 又,股自乘,以减弦自乘,其馀,开方除之,即勾。 又,勾自乘,以减弦自乘,其馀,开方除之,即股。 汉《九章算术·勾股》 【评】此为勾股定理在中国第一次完整的抽象表述:,其中a,b,c分别为勾、股、弦。西方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一重要分支——勾股理论的基础。 勾股之法,先知二数,然后推一。见勾、股,然后求弦,先各自乘,成其实。实成势化,尔乃变通,故曰:“既方其外”。或并勾、股之实以求弦。弦实之中乃求勾、股之分并。实不正等,更相取与,互有所得。故曰“半其一矩”。 《周髀算经》赵爽注 【评】此为赵爽对商高勾三股四弦五的注,阐明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短面曰勾,长面曰股,相与结角曰弦。勾短其股,股短其弦。将以施于诸率,故先具此术以见其源也。 《九章算术·勾股》三国魏·刘徽注 【评】此为刘徽对勾、股、弦的界说,并阐明了勾股定理对勾股理论的意义。 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馀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开方除之,即弦也。 《九章算术·勾股》三国魏·刘徽注 然二幂之数谓倒在于弦幂之中而已,可更相表里,居[原本脱“表里居”三字,李潢补]里者则成方幂,其居表者则成矩幂。二表里形讹而数均。又按:此图,勾幂之矩青,卷白表,是其幂以股弦差为广,股弦并为袤,而股幂方其里。股幂之矩青,卷白表,是其幂以勾弦差为广,勾弦并为袤,而勾幂方其里。是故差之与并用除之,短长互相乘也。 《九章算术·勾股》三国魏·刘徽注 【评】此两条,前者为刘徽用出入相补原理对勾股定理证明的提示;后者指出勾(股)方与股(勾)矩合成弦方,在解勾股形中用处极大。 勾股定理几何定理。内容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的和。这个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据认为是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7)首先给出了这个定理的证明。在中国古代,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5年至公元前145年之间的《周髀算经》中,就有“故折矩以为句(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句(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的记载,前者是定理的特例,后者则是定理的一般形式。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给出了证明。此定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不可考,但无可怀疑地应在《周髀算经》成书之前。 勾股定理 016 勾股定理中国传统数学中一个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定理。其内容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因而得名。亦称商高定理。国外通常称“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80—前500) 定理”。法国、意大利等国称“驴桥定理”。《周髀算经》开篇就给出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是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与商高的对话。接着在陈子测日法中给出其一般形式:“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观测者到太阳的距离)。”可见中国古代先民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十分久远。三国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中、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都给出了证明。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问题的研究和理论的形成都是围绕勾股定理而展开、发展的。数千年来已逐渐形成了以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为核心的中国式几何学。 ☚ 勾股 商高定理 ☛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gougu dingli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1,在△ABC中, 图1 图2 ∠C=90°,则AC2+BC2=AB2.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勾方+股方=弦方. 这个定理称为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最早见于《周髀算经》赵君卿注里.据记载,周朝商高就谈到“勾玄三,股修四,径隅五.”就是“勾三、股四、弦五”之说,所以勾股定理也称商高定理. 这个定理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很多,如赵君卿注里记载的证法如图2.2ab+(b-a)2=c2,化简为a2+b2=c2. 类似以上拼图或分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图3,(a+b)2-2ab=c2,化简为a2+b2=c2. 图3 图4 欧几里得《原本》中是用全等三角形和面积证明的.如图4,在△ABC中,∠ACB=90°,分别以AB,BC,CA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ABDE,BFGC,CHKA.作CL⊥DE于L,交AB于M.可证△AEC≌△ABK,矩形AELM=2△AEC,正方形CHKA=2△ABK,因此,矩形AELM=正方形CHKA.同理矩形BMLD=正方形BFGC.正方形CHKA+正方形BFGC=正方形ABDE,即AC2+BC2=AB2. 勾股定理还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证明.如图5,在△ABC中,∠ACB=90°,作CD⊥AB于D,可证△ADC∽△ACB.AC:AB=AD:AC,AC2 =AB·AD,同理可证BC2=AB·BD,所以AC2+BC2=AB (AD+BD),即AC2+BC2=AB2. 图5 ☚ 梯形的面积 毕达哥拉斯定理 ☛ 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最早出现于《周髀算经》中。 勾股定理Pythagorean(/Pythagoras')theore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