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语辞见“助语”。 助语辞 助语辞训诂书名。原名《语助》。元卢以纬著。共收虚词百余个,阐释其意义,分析其用法,是中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著。书中已经部分地提出了文言虚词的综合研究和运用、文言虚词的连用、文言虚词的修辞效果等问题。虽然简略,但这些问题是以后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也没有涉及的。 此书初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后收入《奚囊广要丛书》。明万历壬辰(1592年)胡文焕重刻此书,更名为《新刻助语辞》。传到日本,又以《鳌头助语辞》为书名出版。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陈雷、魏维新作《助语辞补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王鸣昌、魏维新作《助语辞补义附录》。自《经传释词》出版,此书逐渐不为世人所知。1988年中华书局有王克仲《助语辞集注》出版。 ☚ 匡谬正俗 语助 ☛ 助语辞即《语助》,见“语助”(二)。 助语辞 ☚ 语助 助语辞集注 ☛ 助语辞 助语辞虚词著作。原名《语助》。元卢以纬撰。卢以纬(生卒年不详),字允武。浙江温州人。在目前能见到的版本中,《助语辞》最早的序文作于泰定元年(1324),可见该书早在元代中叶已经问世。 《助语辞》是我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书,开创了汇解虚词的先例。全书把意同、意近或相关的语助辞归在一个条目中论述,共分为六十六组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共计一百三十六个词条。其中有单音词六十八个,复合词和词组六十八个。在编排体例上最主要的特征:一、分组释义,连类而及。例如与“故”字相关的条文:“故,有所因而然。《檀弓》言‘何居’,‘居’亦故也。或有在句末者,其意亦谓因由为此。‘是故’,发语更端之辞,亦是其说有所因而发,谓‘因此故’。‘故曰’乃是在先曾有此语,今举而说之,俗语‘所以说道’。”这三个条目紧相衔接地安排在一起,使读者对“故”的意义及用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把同义或近义虚词放在同一词目下互相比较进行解释,如:“惟、唯、维三字皆辞意之专。‘惟’从心,心之专也。‘唯’从口,口语之专也。‘维’从糸,萦系之专也。书文中此三字通用,有如俗语‘只’字之意。”这样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这组词的异同显现得非常清楚。再如“所以”这一条目,除了解释之外,还顺带提到“是以”、“所为”、“所用”等复合虚词。除文言语助外,《助语辞》还收集了一些俗语虚词。在解字释义时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俗语。 《助语辞》力求改变仅仅为了释经的需要而零敲碎打地训释虚词的做法,而是把虚词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对虚词进行系统地类比、归纳、整理、释义。该书在虚字研究的基础上,还涉及了若干语法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一、揭示了句子内部或句际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如:“‘然而’者,其事理如此,句又转别有说。”即讲到了转折关系“‘或曰’文中多假作他人之言而答以己意。”即讨论了设问关系。二、注意区别同形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如:“‘而’是句中转折,带此声以成文见意。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句末有‘而’字,却是咏歌之助声,与‘兮’字相类。”将“而”的几种不同用法说得清清楚楚。三、重视实词和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如:“……‘顾’训回视,然非语助,而有似语助者……‘顾不美欤’亦如‘庸’字意不重,只是看来岂不好。又如‘燕王哙顾为臣’与其他‘顾欲’、‘顾以’、‘顾乃’之类,此‘顾’字似与‘反以我为仇’之‘反’字同意。但‘顾”字婉而轻,‘反”字峻而直耳。若曰‘顾王策安出’、‘顾力行如何’乃‘但看’之意。‘言顾行’,乃‘照管’之意。‘顾天之明命’乃‘目在’之意。此类自当以本义训之……声随语发,意不加重,且不训本字义,此等字多有之,亦语助之类也。”作者不惜用这样大的篇幅讨论“顾”字,不仅从词汇意义上说明了“顾”字实词与虚词的不同,而且从汉语的特点——虚词往往借用实词而来的这一语言现象,来说明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后点明在何种情况下才是虚词(语助)。四、通过虚词的语法作用来分析句式句型,如“者”字条中云:“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讲述了“……者……也”这种句式中“者”与“也”的前后呼应关系。再如“哉”字条中云:“在句中,如‘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说明了“哉”字构成倒装句式的造句作用。此外,该书还使用了不少语法术语,如“乃……或为继事之辞”,“是故,更端之辞”,“毋,禁止之辞”等等。这些术语后来有一些被马建忠吸收在《马氏文通》中。 当然,《助语辞》毕竟是前语法学的一部讲解虚词的著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该书对某些语助辞的分析比较粗疏、简略,有的只是从声音上去描摹虚词的区别,这样的分析难免玄虚,显得不科学,语法特点揭示得不够。另外,该书收的辞条较少,义项不全,不少条目且没有举例说明。有些不属于语助的词却又收入,界限并不明确。但无论如何《助语辞》的学术价值还是应该肯定。正如今人王克仲所说,“它开拓了虚词研究的领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虚词作为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环节给予集中的阐述。其中对某些词条的解释,即便在今天也不无借鉴之处”。 主要版本有元泰定元年由胡长孺作序的《语助》,收入《奚囊广要丛书》;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由胡文焕作序的《新刻助语辞》,收入《格致丛书》;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1988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克仲集注的《助语辞集注》本,注释内容广泛、细致,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日本的版本有天和三年癸亥(1633年)出版的《鳌头助语辞》和享保丁酉年(1717年)出版的《重订冠解助语辞》。 ☚ 尔雅翼 骈雅 ☛ 助语辞一卷。元卢以纬撰。卢以纬字允武,元末东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皆不可考。我国专释虚字的专著,以卢氏《助语辞》为最早。《助语辞》初称《语助》,收入《奚囊广要丛书》。后胡文焕《格致丛书》所收《语助》,题名为《新刻助语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陈雷所撰《语助》订补之作名《音释助语辞补义》。卢氏著作遂以《助语辞》之称较为通行。《助语辞》收六十组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共计一百一十八个词条。其中单音词六十六个,复合词和词组六十二个。是书在编排体例上以分组释义,连类而及为主要方式,如“然”字条下,列“然后”、“虽然”、“然则、然而、不然”三个词条、五个词释“然”,连类而及于“尔”、“如”、“若”等。另一方式是把同义或近义词归为一组,在比较辨析中阐发其意义及作用,例如:“‘呜呼’、‘吁’:呜呼、嗟叹之辞,其意重而切;吁、亦咨嗟之辞,其意稍轻;此皆先叹息而后发语。更有‘於’字音呜,为语中叹辞。《尚书》:‘禹曰:於!’未转作此‘呜’字写,意则同。‘黎民於变时雍’、‘於缉熙敬止’,又作‘於戏’,音同。‘於戏!前王不忘。’”本书虽专释虚字,但其研究方法仍以传统训诂方法为主。对所辑语词,皆阐释其意义,分析其用法,并援引古籍以为例证。但《助语辞》对传统训诂有所突破,它总结了汉代以来训诂学家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触及到某些语法问题:第一、对句子或句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有所阐发。是书把其结构关系大致分析为转折关系、设问关系、假设关系和过接关系等。第二、对某些虚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有一定程度的概括和归纳。如把“而”字归纳为“转折”和“助声”两类,把“夫”字归纳为“发语之端”、“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和“在句末者为句绝之余声”三类等。《助语辞》虽然还没有明确地划分词类,但对虚词用法和语法意义的归纳,已较前代训诂学著作有较大进步。第三,对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有所阐发。例如,“者”字条说:“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这是说明“……者,……也”这种句式中,“者”与“也”的前后呼应关系。在“哉”字条说:“在句中如‘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这是说明在倒装句式中“哉”字所起的造句作用。《助语辞》是第一部专释虚词的著作,较之古籍注解中一字一句的零星诂解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书属于草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摆脱传统训诂的影响,往往从词义训诂角度阐发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训解颇含混不清,说明作者对“语法”尚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另外,释文例证不足,引文多不注明出处等亦为是书不足之处。《助语辞》有明嘉靖年间刊行的《奚囊广要丛书》本,是本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胡长孺序。另有万历年间胡文焕编辑之《格致丛书》本,是本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胡文焕序,删掉了胡长孺序,且较《奚囊》本少了一页(少了六组十一个词),更名为《新刻助语辞》。另有清陈雷撰,魏维新校订的《音释助语辞补义》,书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魏维新尚著有《助语辞补》一卷,书后附有王鸣昌、魏维新编订的《助语辞补义附录》。日本享保丁酉年(1717年)刊刻《重订冠解助语辞》,是本亦录胡文焕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