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动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动静 关于宇宙万物状态及其变化的哲学范畴。动与静,已见于殷周金文中,但最早将二字对举的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据 《论语·雍也》 载,孔子说:“知 (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不过,这并非哲学范畴,而是描述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个性。战国时代的 《老子》(据任继愈说) 最先将 “动” 和“静”作为哲学范畴。《老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 就是 “动”,“静” 是“动” 的主宰,这是 《老子》 的一个基本观念,故其书又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复命曰常。”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是静动静,将 “静”视为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是宇宙运动的最后归宿。稍后的 《易传》 以 “动” 和 “静” 来讲宇宙变化之理,认为 “动静有常”,即动静都是恒常之理。后来儒释道三教,都认识到 “动” 和 “静”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都贵柔主静,以静为本,动为末。北宋周敦颐对 “动静” 进行了系统的思考,《通书》 中有一篇 《动静》,专门论述 “动静” 之义,将其视为宇宙生成的终极原因: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南宋朱熹受到启发,提出“动静互待”、“动静互涵”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无端”(动与静的对立是永恒的) 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但他们都是主静派,如朱熹就说: “静是太极之体,动是太极之用。”从现代哲学的观念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动静” 观才最为深刻,他认为“太虚本动”,“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将 “动静” 视为阴阳的属性,“动”是绝对的,“静” 是相对的,甚至认为 “静”也是一种 “动”: “动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他将宇宙的运动状态分为 “动动”与 “静动”两种: “止而行之,动动也; 行而止之,静动也。” 又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不过,王夫之的“动静”观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主静”说。《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这种观念便构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倾向。 动静dòngjing声势,声响:明天日本总领事馆一开门我就去,这不是啥体面的事,~越小越好!(宋平《张作霖秘传》) 动静tuŋ44 tɕiŋ44情况: 打探一下对方的~。《汉书·西南夷传》: “太守察动静有变,乃以闻。” 也作动信。 ![]() ![]() 动静太极拳术语。太极拳的动包括意动、气动、形动、劲动几方面。太极拳的静也有几方面的含义,即神静意和、速度均匀、形态静止、气息顺畅等。动与静是太极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处理好动静关系,就解决了太极拳练习中的一大问题 动静dòngjing❶动作或响声 动静dòngjìng❶ 〈名〉动作或说话的声音:街上没有一点儿动静。 动静dòngjing声音;引申为要侦察的情况。 动静 动静运动和静止。泛指二者在事物、人体及宏观、微观上的相互(变化)关系。《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布乎四肢,形乎动静。”动静属哲学概念,它揭示了物质运动规律,并利用动与静的变化解释世界。武术,特别是套路运动则以此为据,并与阴阳学说为伍,形成武术的理论体系。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动以立势,静以潜形。”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此产生了动静相因,内外合一,动静结合,阴阳化生等哲理化了的武术运动规律和要求。此外,武术之动静有内外之分。内指意念,外指形体,内外均可相对独立运动。表现形式主要有内静外动、内动外静和内外俱动静三种。参见“动静相因”、“动迅静定”诸条。 ☚ 虚实 动静相因 ☛ 动静dong·jing❶说话或动作所发出的声音: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 动静dòng·jìng❶动作的声响:袭人听他半日无~,微微的打齁,料他睡着。(二一·465) 动静 动静动与静在人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意境创造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动和静是生活中的两种形态,“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 《矛盾论》)。“动静不二”,“静时正动,动时正静” (佛教禅宗经典《华严经义海百门》)。文学写作中动静交衬的艺术辩证法即来自生活中动与静两种形态的对立统一,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为“静中有动,以动写静”和“寓动于静,以静写动”两种形式,人物描写中则主要用“以静衬动”的形式。“静中有动、以动写静”即用热闹的字句写出幽静的境界,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直写人闲花落,山空夜静,幽邃寂寥,静得冷清的景象,后两句则再以月出、鸟鸣、春涧流水进行衬托,更显出深山夜景的幽静。李白《月下独酌》意境本来沉寂、幽静,“花间”、“月下”、“对影”处处都是静意,诗人却要静中求动,又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表面“热闹”至极实际仍是独自一人,境界反显得更为孤寂。“寓动于静,以静写动”则是用静寂的文字,写出热闹的境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极力在静字上作文章: 雨在“夜”中“潜入”而且“无声”,“云俱黑”、“火独明”亦属静物,但读者却似乎从中听到春雨飒飒的脚步声,看到“江船火”周围仍有人在活动,结句“花重锦官城”更是从静中写出了春意盎然的闹境,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亦有同一诗中动静交互映衬的,如宋·苏舜钦《淮中夜泊犊头》:“春阴重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前两句写白昼行船所见: 春阴天低,望去似垂垂欲下,两岸草色青。船在行驶,故“时见幽花一树明”,画面虽有变动,却给人一种静的感觉,属动中有静; 后两句写夜泊犊头所见:“满川风雨”,潮涨潮落,一片喧闹,画面未动却给人以明显动感,是静中见动。动与静和谐、完美的结合,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法国电影《白鬃烈马》叙述一个少年捕马、驯马、爱马以至为逃脱牧主摩掌毅然与马一起投入大海的故事,全剧对话极少,主要人物少年则始终紧闭嘴巴,影片显得十分沉寂、幽静,但观众却从这少年无声的行动中看出了他冷静、沉着、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冷酷而又无能的牧主的憎恨和篾视,用的是“以静衬动”的方式。 ☚ 顺逆 张弛 ☛ 动作 动作动(~一下) 另见:身体 活动 举动 行为 ☚ 动作 表示动作 ☛ 情况 情况景(~况;光~;年~;前~;背~) 情(情头) 风息 形况 形候 样子 趋势 头势 事色 动静 另见:情形 情态 状况 趋势 局势 事态 紧急 危险 ☚ 情况 各种情况 ☛ 动作声 动作声动作或说话的声音:动静 响动 另见:动作 行走 ☚ 动作声 脚步声 ☛ 物动 物动动(~摇;~荡;活动;传~;自~;牵~) ☚ 物动 移动2 ☛ 各种情况 各种情况人民的生产、工作等情况:民情 ☚ 情况 状况 ☛ 动静 224 动静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运动与静止。老子最早论述了动静关系,《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但又将事物的运动归于虚静,认为 “归根曰静”。《易传》强调变动,“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易·系辞下》)。北宋周敦颐分动静为两类,一类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一类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通书·动静》),南宋朱熹改造并发挥了周敦颐的动静观,用体用关系说明动静关系。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认为运动即阴阳本身的运动,强调“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思问录·外篇》)。 ☚ 名实 玄牝 ☛ 动静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与静止及其关系的理论。老子有“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的观点。《易传》强调“变”、“动”的作用,但也以“寂然不动”作为“感而通天下之故”。王弼提出动起于静,受制于静的思想。东晋僧肇认为“必求静于诸动”。北宋周敦颐提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割裂两者的关系。南宋朱熹以静为体,以动为用,认为静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认为事物之动静根源于阴阳之动静,动是绝对、根本的,“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两者相反而相成。 动静動静dòng jìng❶运动和静止。《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 动静dòng jìngdynamic and static;motion and quietnes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