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动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动静

 关于宇宙万物状态及其变化的哲学范畴。动与静,已见于殷周金文中,但最早将二字对举的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据 《论语·雍也》 载,孔子说:“知 (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不过,这并非哲学范畴,而是描述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个性。战国时代的 《老子》(据任继愈说) 最先将 “动” 和“静”作为哲学范畴。《老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 就是 “动”,“静” 是“动” 的主宰,这是 《老子》 的一个基本观念,故其书又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复命曰常。”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是静动静,将 “静”视为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是宇宙运动的最后归宿。稍后的 《易传》 以 “动” 和 “静” 来讲宇宙变化之理,认为 “动静有常”,即动静都是恒常之理。后来儒释道三教,都认识到 “动” 和 “静”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都贵柔主静,以静为本,动为末。北宋周敦颐对 “动静” 进行了系统的思考,《通书》 中有一篇 《动静》,专门论述 “动静” 之义,将其视为宇宙生成的终极原因: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南宋朱熹受到启发,提出“动静互待”、“动静互涵”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无端”(动与静的对立是永恒的) 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但他们都是主静派,如朱熹就说: “静是太极之体,动是太极之用。”从现代哲学的观念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动静” 观才最为深刻,他认为“太虚本动”,“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将 “动静” 视为阴阳的属性,“动”是绝对的,“静” 是相对的,甚至认为 “静”也是一种 “动”: “动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他将宇宙的运动状态分为 “动动”与 “静动”两种: “止而行之,动动也; 行而止之,静动也。” 又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不过,王夫之的“动静”观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主静”说。《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这种观念便构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倾向。

动静dòngjing

声势,声响:明天日本总领事馆一开门我就去,这不是啥体面的事,~越小越好!(宋平《张作霖秘传》)

动静tuŋ44 tɕiŋ44

情况: 打探一下对方的~。《汉书·西南夷传》: “太守察动静有变,乃以闻。” 也作动信。

动静1571态度;举止。官话。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大嫂,我想那壁是个大人的~,我将这宝物献与他咱,愁什么不得官做。」元刘东生《娇红记》:「我每常见你言语~,不似个不动情的。」

动静

太极拳术语。太极拳的动包括意动、气动、形动、劲动几方面。太极拳的静也有几方面的含义,即神静意和、速度均匀、形态静止、气息顺畅等。动与静是太极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处理好动静关系,就解决了太极拳练习中的一大问题

动静dòngjing

❶动作或响声
 △ 屋里有~。
❷情况;消息
 △ 密切注意对方的~。
【同】动态

动静dòngjìng

❶ 〈名〉动作或说话的声音:街上没有一点儿动静。
【同义】声音│响声。
❷ 〈名〉情况,消息:侦察疑犯的动静│听听其他学校的动静。
【同义】动态│动向│情况│消息。

动静dòngjing

声音;引申为要侦察的情况。
【组词】动静很大︱没有动静︱不见动静︱打听动静
【例句】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呢?
 ❍ 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
 ❍ 你在这里盯着,有什么动静赶紧报告我。
【近义】声音︱声响︱响声︱响动︱情况︱声息

动静

动静

运动和静止。泛指二者在事物、人体及宏观、微观上的相互(变化)关系。《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布乎四肢,形乎动静。”动静属哲学概念,它揭示了物质运动规律,并利用动与静的变化解释世界。武术,特别是套路运动则以此为据,并与阴阳学说为伍,形成武术的理论体系。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动以立势,静以潜形。”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此产生了动静相因,内外合一,动静结合,阴阳化生等哲理化了的武术运动规律和要求。此外,武术之动静有内外之分。内指意念,外指形体,内外均可相对独立运动。表现形式主要有内静外动、内动外静和内外俱动静三种。参见“动静相因”、“动迅静定”诸条。

☚ 虚实   动静相因 ☛

动静dong·jing

❶说话或动作所发出的声音: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
❷指打听或侦察到的情况:团长派了一队侦察员去查看敌人的~|据点里的敌人一有~,老百姓便马上报告八路军。

动静dòng·jìng

❶动作的声响:袭人听他半日无~,微微的打齁,料他睡着。(二一·465)
❷要了解的消息,情况:(司棋)挨了两日,竟不听见有~,方略放下了心。(七二·1748)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三二·497)
❸变化: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十二·263)

动静

动静

动与静在人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意境创造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动和静是生活中的两种形态,“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 《矛盾论》)。“动静不二”,“静时正动,动时正静” (佛教禅宗经典《华严经义海百门》)。文学写作中动静交衬的艺术辩证法即来自生活中动与静两种形态的对立统一,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为“静中有动,以动写静”和“寓动于静,以静写动”两种形式,人物描写中则主要用“以静衬动”的形式。“静中有动、以动写静”即用热闹的字句写出幽静的境界,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直写人闲花落,山空夜静,幽邃寂寥,静得冷清的景象,后两句则再以月出、鸟鸣、春涧流水进行衬托,更显出深山夜景的幽静。李白《月下独酌》意境本来沉寂、幽静,“花间”、“月下”、“对影”处处都是静意,诗人却要静中求动,又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表面“热闹”至极实际仍是独自一人,境界反显得更为孤寂。“寓动于静,以静写动”则是用静寂的文字,写出热闹的境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极力在静字上作文章: 雨在“夜”中“潜入”而且“无声”,“云俱黑”、“火独明”亦属静物,但读者却似乎从中听到春雨飒飒的脚步声,看到“江船火”周围仍有人在活动,结句“花重锦官城”更是从静中写出了春意盎然的闹境,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亦有同一诗中动静交互映衬的,如宋·苏舜钦《淮中夜泊犊头》:“春阴重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前两句写白昼行船所见: 春阴天低,望去似垂垂欲下,两岸草色青。船在行驶,故“时见幽花一树明”,画面虽有变动,却给人一种静的感觉,属动中有静; 后两句写夜泊犊头所见:“满川风雨”,潮涨潮落,一片喧闹,画面未动却给人以明显动感,是静中见动。动与静和谐、完美的结合,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法国电影《白鬃烈马》叙述一个少年捕马、驯马、爱马以至为逃脱牧主摩掌毅然与马一起投入大海的故事,全剧对话极少,主要人物少年则始终紧闭嘴巴,影片显得十分沉寂、幽静,但观众却从这少年无声的行动中看出了他冷静、沉着、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冷酷而又无能的牧主的憎恨和篾视,用的是“以静衬动”的方式。
生活中动与静两种形态是和谐的,文学作品中的动静交衬亦应力求和谐,在明确写作目的、确定宾主、把握分寸等方面要加倍注意。

☚ 顺逆   张弛 ☛
动作

动作

动(~一下)
动作与静止:动止
动作或说话的声音:动静
举止动作:手脚(~灵敏)
模拟某种动作:比试
顺势做某动作:就势
随意凭手动作:信手
迷惑对方的动作:花着
迅速的动作:旋风
难度很高的动作:高难动作
极度忧伤时的动作:辟摽
动作矫健有力:龙腾虎跃 龙腾凤飞 虎跃龙腾 虎越龙骧
动作一致、整齐:齐刷刷
动作生疏,不熟悉:生手生脚
行为动作不连贯:断断续续
动作的反复或交替:一来一往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动作)

另见:身体 活动 举动 行为

☚ 动作   表示动作 ☛

情况

情况

景(~况;光~;年~;前~;背~) 情(情头) 风息 形况 形候 样子 趋势 头势 事色 动静
情况、消息:声息
情况、情形:光景
景况,情况:风景
情况和趋势:情势
情况与机变:情巧
形势,动静:风色
表示具有两种情况:既(~快又好;~饿且冷)
一定场合的情况、光景:情景
情况好坏:息耗
情况很坏:糟(糟糕;办~) 大事不好
情况更加恶劣:颓慌
情况惨酷:血淋淋
不操心费力,情况却越来越好:心逸日休
情况正常:好好(好好儿)
情况正常、良好:好端端
情况如旧,没有变化:安适如常
情况不明:若明若暗 若明若昧
头绪繁多,情况复杂:错综复杂 犬牙相错 犬牙磐石 犬牙相错 犬牙相接 犬牙差互 犬牙错互 盘石犬牙 犬牙盘石
情况很难捉摸:深不可测
情况复杂,前进道路或方向不明:山重水复 水复山重 水复山环
情况不同:异情 郑昭宋聋
时间不同,情况不一样:彼此一时
前后情况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此一时,彼一时
(情形:情况)

另见:情形 情态 状况 趋势 局势 事态 紧急 危险

☚ 情况   各种情况 ☛

动作声

动作声

动作或说话的声音:动静 响动
微动之声:餮切
迅速动作声:刺棱
很快通过的声音:飕(飕飕)
掌声:叭叭 呱唧
掌声如雷:雷抃 雷鸣
掌声或欢呼声等持续的时间较长:经久不息 久久不息
下棋声:丁丁
摇橹声:欸乃 鸦轧 鸥鸦
淘米声:叟(叟叟)
敲门声:閛閛
用力敲门声:砰訇

另见:动作 行走

☚ 动作声   脚步声 ☛

物动

物动

动(~摇;~荡;活动;传~;自~;牵~)
不固定:活(活动;~结)
游动,不固定:
动起来:动弹 起动
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运动
运动与静止:动止 动静 动息
反向运动:逆流
轻微的动静:风吹草动 草动风惊 草动风声 风惊草动 风声草动
动得很慢的样子:冉(~~升起)

☚ 物动   移动2 ☛

各种情况

各种情况

人民的生产、工作等情况:民情
边地的民心人情:边情
农业生产情况:农情
生计的情况:活计
当地的人与地方情况:人地(~生疏)
打听或侦察的情况:动静 动定
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国情
当时的政治情况:时政 风会
社会上的情况:世情(不懂~)
纷扰的世情:蚊蝇
社会上的各方面的情况:世面 头面
一般的情况:通例
虚假情况:虚情
虚实、强弱等具体情况:阔狭
现在的情况:现况 现状
当时的情况:时势
当时的特殊情况:时会(迫于~)
最近的情况:近况 近状 近耗 近履
未来的情况:远景
过去的情况:老皇历
旧日的情况:故态
意外情况:不测风雨
危险的情况:危机(~四伏) 险情
危险紧急的情况或事情:警(火~;报~)
事情的最后情况:结幕

☚ 情况   状况 ☛
动静

224 动静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运动与静止。老子最早论述了动静关系,《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但又将事物的运动归于虚静,认为 “归根曰静”。《易传》强调变动,“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易·系辞下》)。北宋周敦颐分动静为两类,一类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一类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通书·动静》),南宋朱熹改造并发挥了周敦颐的动静观,用体用关系说明动静关系。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认为运动即阴阳本身的运动,强调“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思问录·外篇》)。

☚ 名实   玄牝 ☛

动静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与静止及其关系的理论。老子有“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的观点。《易传》强调“变”、“动”的作用,但也以“寂然不动”作为“感而通天下之故”。王弼提出动起于静,受制于静的思想。东晋僧肇认为“必求静于诸动”。北宋周敦颐提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割裂两者的关系。南宋朱熹以静为体,以动为用,认为静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认为事物之动静根源于阴阳之动静,动是绝对、根本的,“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两者相反而相成。

动静動静dòng jìng

❶运动和静止。《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
❷动作。《名医类案·颐养》:“若文衡翁、施东岡、叶如岩,耋耄动静与壮年不异。”
❸脉搏跳动状态。《备急千金要方·平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❹偏义在动。《灵枢·九针十二原》:“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动静dòng jìng

dynamic and static;motion and quietn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