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初转法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初转法轮

 据佛典所述,佛陀在菩提迦耶得道之后,欲将其宣示他人。他首先想到的是数论师(确切说是数论瑜伽师)阿罗逻·迦罗摩和郁头迦·罗摩布陀罗,但天神告知,二人分别于七天前和昨夜去世。佛陀又想到曾随待他的五比丘。于是便前往鹿野园(即今萨拉那特Sāranātha,位于贝拿勒斯Vāraasī东北)。途中遇到邪命外道(Ājīva,活命派)的优波迦(Upaka)。优波迦问佛陀尊师何人,所承何法。佛陀告之无师自悟正法:
 我无老师,无与伦比,尘世天国,独一无二。
 我是阿罗汉,我是无上师,我是正等觉,清凉得涅槃。
 优波迦说道:“照尊师所说,称得上是一切胜利者”。佛以诗为答:
 凡能达到漏尽,与我同是胜者;
 我已战胜恶法,故而我是胜者。
 优波迦说道:“但愿如此,尊者!”说完,摇头而去。(见《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继续前行,来到鹿野苑。五比丘老远就看见他走来。他们嫌他不守苦行,反归奢侈。彼此商议,当他到来,不起立欢迎,不接他的衣钵。只提供座位,如果他愿意坐的话。然而,当他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接过他的衣钵,请他坐下,又端水来让他洗脚。他们依然如前直呼其名或称长者,以示亲切和尊敬。接着,佛陀告诉他们,他已修成阿罗汉(Arhat,圣者)、正等觉(Samyak-sa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即正确悟道者)。他希望他们能听从他的教诲追求最高成果。五比丘对他的话表示怀疑:“以往你修炼严厉的苦行多年,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见你获得圣知圣见。后来,你放弃努力,生活又复归奢侈。你还怎么能有过人之处,获得圣知圣见呢?”佛陀对他们说,他的生活不奢侈,没有放弃努力,也没有复归奢侈。现在他已经成了阿罗汉、正等觉。五比丘接受了他的说法,接下来便是听佛陀说法。这是佛陀悟道之后第1次说法,俗称“初转法轮”。所谓“法轮”是一种比喻性说法。意思是“法”就像滚滚向前的战车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后来的事实与之发生巧合,佛教真的征服了世界,成了世界性宗教。那么,佛陀初转法轮为五比丘说了什么样的法呢? 他说的是奠定佛教基础的“四圣谛”——苦、集、灭、道。
 所谓“苦”,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悲哀、痛苦、伤心和烦恼是苦,与可憎者会合(旧译“怨憎会”)是苦,与可爱者别离(旧译“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五蕴盛是苦。”(同上,第58页)。最后一种苦——“五蕴盛”(色、受、想、行、识)可以看做是对前几种苦的概括,即是说前几种苦可以概括为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或称“身苦”和“心苦”。五蕴中的“色”是指复合的物质因素,后四种“受、想、行、识”是指复合的精神因素。“苦”是佛陀对世界价值的总判断,在他看来,世间无论是复合物质因素的东西,还是复合精神的东西只要存在就是苦,人只不过是五蕴(物质和精神因素)的一种集合体。他一生下来就落进苦中了。其实“生”本身就是苦。如要不苦,就要不生。“不生”也即“不死”正是佛陀所教人追求的寂静的涅槃境界。
 所谓“集”是指苦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贪。佛说:“这是苦集的圣谛。贪求引起复有,伴随喜欢和激情,喜欢这,喜欢那。诸如贪求欲乐,贪求有,贪求无有。”
 所谓“灭”是指苦,即苦因的泯灭或根除。佛说:“这就是苦灭的圣谛。完全摒弃和断绝贪求,抛弃贪求,摆脱贪求,排除贪求。”
 所谓“道”是指苦灭的道路或途径。佛说;“这就是通向苦灭之道的圣谛。这也就是八正道,诸如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总之,一个要行八正道的人就应该按照佛陀的教诲去观察、去思考、去说、去做、去行、去修(禅)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灭贪、灭苦以至解脱的目的。
 佛陀的四圣谛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哲学思想——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俗称“三法印”(即佛教理论的三个标志)。在佛陀看来,世界不存在不赖它物而独立自在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处在“此有彼亦有”的相互依存刹那变灭之中。可以说世间就是刹那生灭的流。世间万物均无永恒。而人只不过是复合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复合物,其中没有包容这些因素的共同容器,这些复合因素的刹那生灭变化也没有一个驾御者——自我(简称“我”),也即灵魂。一个人要实现根除痛苦,达到不生也就不死的解脱目的,就要遵照佛陀的教诲去一步一步熄灭复合因素的刹那变化,达到永远宁静的涅槃状态。

初转法轮 - 佛教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先想到要说法、教化㤭陈如等五人。 㤭陈如等曾与他一起修苦行,后释迦牟尼放弃苦行,㤭陈如等认为他道心不坚,畏难而退,决然分手,释迦得道时他们五人正在波罗奈的野鹿苑中盲修苦行。
 据传,㤭陈如等听说释迦牟尼将来说法,深感侮辱,他们商定,等释迦牟尼来到时,有意怠慢他。
 这天,容貌庄严,仪态整肃的释迦牟尼来到了鹿野苑中五人苦修之所。五人一见,不禁大吃一惊。释迦牟尼与他们一起苦修时羸弱黑瘦,几乎不成人样,而现在却是庄严肃穆,神采逼人,于不自觉中众人同时起立,施礼迎接。五人以为释迦牟尼放弃苦行,去享受饮食之乐,将永不能悟道。释迦牟尼宽厚地一笑,讲解道:“形体处于苦中时,精神会烦乱不堪;形体处于乐中时,感情易沉溺其中。所以,苦修也好,享乐也好,都不会成为得道之因。如果舍弃苦乐,依中道而行,精神才能寂静空明,修行正道,超越于生老病死诸苦之外。我遂顺中道修行,所以已经得到了正觉。”五人听后,欢喜无限,手舞足蹈,立刻拜倒在释迦牟尼面前,求为弟子,发誓永不相离。释迦牟尼继续为他们讲解了人生是苦的道理,解释了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证道的原则,㤭陈如等人理解觉悟成了阿罗汉。这便是佛教的“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像(印度雕刻)


 “初转法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佛教徒来说,佛教的具体内容就是“三宝”,即所谓佛宝、法宝、僧宝。佛陀悟道,“三宝”成立其二,一是佛,二是法。“法”尚未宣讲时,还处于隐秘的状态。“初转法轮”,“法宝”被宣讲出来,佛陀从此就有了自己的弟子,“僧宝”也得以成立。至此,佛教整体形态已经具备了。所以,“初转法轮”被看作是佛教成立的标志,经常被教徒们提起和怀念。

清代铜镀金法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佛陀宣讲的佛法到底是什么呢?这可以用四谛学说加以概括:
 严格说来,四谛是一种把人的存在价值、道德伦理、宗教解脱融会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四谛即苦、集、灭、道四重真理。苦谛是佛陀对人的存在价值作出的基本判断,认为人乃至一切存在都充满了种种痛苦,表现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忧悲恼等八种。前四种是人及自然事物不可避免的规律;次三种是不合理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结果;最后一种是各种心理痛苦。佛教把这八苦又归结为“五蕴盛”。这就涉及了五蕴的内容。佛教将构成人的基本因素分析为色、受、想、行、识五类,称为“五蕴”。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构成的,没有自己自在的本体,也没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因而,人的存在注定是苦的。这种以人自身为苦难根源的说法,明显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它决定了佛陀解决人生苦难的方法,只能是个人的精神修养。集谛讲的是造成苦难的原因。佛陀认为,人生无常无我,生必有死,没有自在的本体;但众生“无明”,即愚痴蠢笨,不明教理,处于不断的贪欲之中,造成身、口、意三“业”(即贪欲引发的各种行为)。有“业”必有“业”果,众生因而处于永恒的生死轮回之中,遭受种种痛苦。所以,由“无明”产生的种种“业”就是苦的根源要消灭“业”,就需要个人以正确的方法进行修行实践,这就是道谛的内容。道谛总括为八正道,即八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修行方式,它们包括如下八个方面:正见(对佛教理的正确理解)、正思维(思维符合佛教规范)、正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正业(行为符合佛教规范)、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精进(正确的努力修持方式)、正念(正确地持念佛教理论)、正定(正确地禅定)。佛陀认为,按照上面所讲的八个方面去做,才算是正确的追求解脱之道。
 佛陀的这些修行主张,既不同于当时印度哲学派别之一顺世论的享乐主义,也不同于沙门传统中的苦行主义,主张采用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佛陀因而称之为“中道”。用“中道”方法进行修持,最终便能斩断业力,超出生死轮回,从痛苦中解脱。这就是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涅槃,也就是四谛中灭谛的内容。
 除了四谛,佛陀所讲的教义还有“五蕴”、“十二因缘”等学说,其中以四谛说最能代表佛教的整体思想,其它学说则都能统摄到四谛说之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