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出家人称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出家人称谓 出家人称谓佛教出家的人称谓很多。一般可分为僧人和僧伽。僧人也就是僧侣,指出家的佛教徒;而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一个出家佛教徒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僧侣,4个以上的出家人才能组成僧伽。组成僧伽还要求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理和”,也就是要遵守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是“事和”,按照释迦牟尼的要求,有6个方面,即“见和同解”(有相同的思想观点),“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僧伽一般由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学戒女)组成,称“出家五众”。广义上还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在家二众)。这“七众”(七僧伽)也就是七种佛教徒。比丘和比丘尼是指一般出家的男女僧人。沙弥、沙弥尼一般是不足20岁出家的少年男女。而学戒女(见习比丘尼),一般是不足18岁的出家女修行者。沙弥、、沙弥尼、学戒女在年龄达到时可以成为比丘和比丘尼。居士则是在家学佛的人。中国则俗称出家男女为和尚、尼姑。和尚是梵文Upadhyaya译出的,也有译成乌阇、和社、和阇、和上等。它本来是对有一定资格和水平的人的尊称,即师父的俗称。而且和尚在原来也并不限于男子,有才能有资格的女出家人也可称和尚。但是现在中国汉族地区已变成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往往只指男僧人的称谓。至于尼姑的“尼”,是从比丘尼、沙弥尼的字尾来的,是汉族对女出家人的简称,在尼字下加姑,则是俗称。中国在曹魏之前,还没有传授“比丘戒”的活动,也就没有和尚与尼姑的称呼,一些信佛教的人没有按照佛教戒律出家,只是把头发剪去,与一般人不同罢了。曹魏时期的印度僧人昙河迦嘉罗于魏嘉平年间(249—254)来到魏都洛阳,他精于律学,译出《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并请印度及西域僧担任戒师,传授“比丘戒”,从此中国才可以说有了正式的“和尚”。而到南北朝时的柴(刘)文帝元嘉年间,中国始有了正式的尼姑。 ☚ 生死轮回 四大皆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