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凤鼻头文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凤鼻头文化

 凤鼻头文化开始的时代是公元前3000至2500年左右,以细绳纹红陶为显著特征,分布于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及澎湖列岛等地。发现的主要遗址,中部地区有台中县清水牛骂头、大肚乡营埔、南投县草鞋墩、南投县八卦山、乌溪河、大邱园;南部地区有台南县永宁乡稠子;高雄县凤鼻头,屏东县恒春的垦丁和鹅銮鼻等。有人把中部和南部分开,中部的叫牛骂头文化,南部叫牛稠子文化、鹅銮鼻文化(或垦丁文化)。一般多按时间不同,分成红陶文化类型、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各种类型文化的代表遗物在凤鼻头遗址中均可找到,故统称为凤鼻头文化。
 红陶文化类型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分布地区北起大肚山南至鹅銮鼻的中南部沿海和澎湖列岛,重要遗址有牛骂头、草鞋墩、凤鼻头、垦丁、鹅銮鼻等,代表性遗物是泥质磨光红陶,质地细腻,颜色橙红或深粉红,多为手制,外部用手或陶拍抹平,印上绳纹或席纹,器形有碗、盆、壶、瓶、罐、豆、鼎等,与大陆沿海青莲岗文化同一类型。石器都是磨制的器物,有石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头、石磨盘、石箭头和砾石等。遗物表明,当时生产方式大体以农为主,兼营渔猎,极南部垦丁和鹅銮鼻墓葬遗址中发现的尸体都有拔牙痕迹。
 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初期,分布于中南部,重要遗址有台中县营埔、南投县大马璘、台南市牛稠子贝丘、高雄县大湖、凤鼻头和高雄市桃仔园诸贝丘。凤鼻头贝丘的第三,四文化层以橙红陶为代表,次为黑陶和彩陶,器形以杯、盆、碗、瓮为主。黑陶是干制的,但经过慢轮修整,全面打磨光亮,色深黑,胎薄,纹饰为刻划的线条纹,波状纹,有的用贝壳压印成纹,器形有杯、豆、瓮和圆底罐。彩陶都是用深棕、深红色画在红色细陶或砂陶上,有填充三角形、平行直线纹、人字纹、云纹等,器形有碗、杯缸、豆。石器也是磨制的,制作精美,有锄、斧锛、凿、石刀和箭头。太湖贝丘以刻划纹黑陶著名,桃仔园遗址以彩陶著名。
 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存在于公元以后,已调查发掘的遗址有台北八里乡的十三行、台中大甲镇的番仔园贝丘、彰化八卦山贝丘和苗栗县苑里贝丘等处。出土遗物以印纹灰黑陶片为主要特征,陶器在手制后拍印纹饰,主要是方格线。遗址普遍出现铁器和玻璃珠,有的还可见到采矿铸铁的遗存。
 凤鼻头文化,或说是土著族的平埔人之文化,是由大岔坑文化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说是受大陆原始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凤鼻头文化

台湾先民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盆地。其中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为代表,故名。学者根据时间顺序和遗物特征分为三个层序:(1)印纹红陶文化层,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出土遗物以细质红陶为代表,器皿多为手捏制成。器身印上绳纹或席纹。伴随陶器出土有石锄、石斧、石锛、石刀、石磨等一整套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有大量石镞、石网坠,反映出渔猎在他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黑陶文化层,其年代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初叶,出土遗物以素面和刻划纹黑陶为代表,器皿有慢轮痕迹。石器磨制更加精致;(3),灰黑陶文化层,出土陶器以印纹灰黑陶为主要特征,纹饰以方格为主。这一文化层后期有刃石器已不多见,普遍发现铁器,明显受大陆汉族移民的文化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