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IgM抗体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这种抗体能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发生手足紫绀症或溶血。在体外,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症状迅速消失。本综合征可以是特发性的或继发于淋巴组织系统的恶性肿瘤或支原体属肺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
本病的抗体有三种,能与红细胞上三种正常的抗原“I”,“i”或“SP1”(亦称“Pr”)发生反应。最多见的抗体是“抗I”抗体。“I”抗原存在于几乎所有成人的红细胞表面,但不存在于胎儿红细胞和极少见的“I”阴性的成人红细胞上。“抗I”抗体是一种完全抗体,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在低温下均能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其作用在4℃时最强,而在37℃时不发生作用。在低温下,这种抗体亦能使红细胞发生溶血,但其溶血作用比D-L抗体要弱得多。特发性病例和继发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或全身性红斑狼疮等所引起的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冷凝集素滴定度常很高,最高可达2.6×107。抗“I”抗体是含有单克隆κ型轻链的IgM。血清IgM浓度常增高至约400mmg/dl,而IgG及IgA值均正常。继发于肺炎支原体属感染者,抗体的滴定度常很低(1:1000以下)。抗体也是IgM,但含有κ及λ轻链,故是多克隆的。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部分淋巴瘤病例所见的抗体是抗“i”的,能在低温下凝集脐带血中的胎儿红细胞,但在成人中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极微弱。
在低温下本病的IgM抗体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并将补体与红细胞结合,当这种红细胞在血循环中回至身体温度较高之处,抗体与红细胞脱离,但补体仍留在红细胞表面。这些补体的活力可以停止在C3b阶段而不发生溶血,但在较少的情况下,补体可依次全部被激活,结果发生溶血。表面附有C3b的红细胞大多数被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而被消灭。
这种病例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在试验前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
典型病例在冬季严寒时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后,指端、足趾、鼻尖、耳轮等处的皮肤变紫,范围逐渐扩大,并有麻木和微痛感觉。但回至温暖环境中后或将双手浸于温热水中,症状很快消失。皮肤发生坏疽者少见。溶血性贫血亦可发生,但大多不严重。少数病人在冬季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天气温暖后,血液血红蛋白回升至正常。另有一些病人,平时即有轻度的慢性贫血,但没有急性溶血的发作。一般病人全身情况良好,脾脏可有轻度肿大。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支原体属肺炎引起的病例,于感染2或3周时,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及脾肿大。因寒冷而发生手足紫绀症者很少见。
实验室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细胞,但不象温抗体自免溶贫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尿中常出现含铁血黄素。抗入球蛋白试验阳性,但如用抗“γ”的血清作试验,则结果阴性。如用抗“非γ”的血清则结果阳性。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试验是具有诊断意义的最重要的实验室发现。
治疗本病唯一可靠的有效疗法是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苯丁酸氮芥及环磷酰胺能使部分病人的血清IgM降低,病情减轻。皮质类固醇及脾切除均无效。很少病人需要输血。如需输血,最好用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以除去红细胞表面的补体。
特发性病例的病程大多进展缓慢。多数病人情况良好,能自动痊愈。传染病引起的病例大多有自限作用。